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14 17:53:02| 人氣1,7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Google的中國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994年網際網路正式進入中國以來,規模的迅速成長使得世人無法忽視這個龐大市場,吸引了無數西方企業競相投入。然而,由於中國共產黨為維護其政權穩定,實行新聞資訊的嚴密管控,這些外資企業也就屈服於市場利益之下,對中國政府的要求多所配合,甚至提供網民資料,成為迫害人權的幫兇。

 

不過,就在2010年的1月,全球最大搜尋引擎Google(谷歌)卻挺身表示,由於遭到來自中國的駭客攻擊,決定不再審查Google.cn上的搜尋結果,這意味他們將不得不關閉該網站,及可能結束在大陸的辦事處。兩個月後,Google.cn正式結束,但只是轉移到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Google.com.hk),也仍在中國保留研發與銷售團隊。這樣的發展究竟顯示Google的中國之夢破滅,還是「我將再起」的另一種形式?

 

Google進入中國的妥協:有總比沒有好

 

20061月,由於無法忽視中國日漸成長的網路商機,Google終於以同意配合中國政府對內容的檢查為條件,進入中國市場。Google的此種行徑遭到質疑,被認為是違背了自己的創立原則,即「不做虧心事也能賺錢」(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而創始人布林也坦承,這確實是一個犧牲原則的妥協,但卻強調其目的在使更多大陸民眾能接收到有效的資訊。然而,Google留下了一個在當時看來像是為掩蓋心虛而留下的伏筆:如果行不通,有可能改弦易轍。

 

4年後,根據網絡趨勢調查公司康姆斯和eMarketer的數據,Google當前處理著全球近三分之二的網絡搜索業務,同時賣出四分之三的搜索結果廣告,但在網民世界第一的中國,其市佔率卻僅有31.3%,遠不如中國本土搜尋引擎百度的63.9%,而來自中國的營收,也僅佔其全球營收不到2%。因此,當網路自由持續遭到限縮,甚至發生網路惡意攻擊事件時,Google終於選擇向中國政府攤牌,不再忍氣吞聲。

 

◎美國政府的支持

 

Google捍衛網路自由的聲明一出,美國商務部長隨即於113日發表聲明,促請中國確保Google等美國公司能在中國市場營造一個安全的商業運營環境。同日,美國國務院也強調,中國的經濟崛起勢必會產生很多問題,網路自由與資訊安全就是其一,中國必須面對國際標準與規範。美國白宮亦於114日表示全力支持Google的行動,並提及歐巴馬總統在2009年的上海網路直播活動中,曾公開表示支持網路自由。120日,美國國防部長訪問印度時,甚至表示將扶持印度制衡「網敵」中國。

 

Google事件推向高潮的,則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她在事件之初,便針對駭客攻擊感到「嚴重擔憂與疑問」,並表示美國正尋求中國對此作出解釋。而在121日,她更以「網路自由」為主題發表演講,抨擊中國限制網路自由,強調美國以促進網路自由為外交目標,認為「從事網路攻擊的國家和個人將承擔後果並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更直接向中國政府喊話,希望他們「對導致Google作出日前宣佈的網路攻擊事件進行徹查」。22日,白宮官員指出,歐巴馬總統也對Google遭到駭客攻擊一事感到「困擾」,並希望中國政府能提出解釋。美國組織「第一修正案聯盟」更透露,美國貿易代表處正就Google事件向他們索取更多有關中國被指限制網絡自由的資料,研究是否向WTO投訴中國違反世貿規定。

 

◎中國政府的反應

 

相對於美國的迅速反應,中國官方則是在114日時方由外交部首度回應說,中國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駭客攻擊行為,並歡迎國際互聯網企業在中國依法開展業務。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則表示,淫穢色情資訊、駭客攻擊等等是網路安全的主要威脅,政府和網絡媒體應當承擔輿論引導責任。雖未對Google指名道姓,實則在2009年間,Google.cn曾數度被中國官方指稱「有大量淫穢色情和低俗鏈結」,還被央視爆料涉黃,引發中國眾多主流媒體聲討,最終落得公開道歉的下場。王晨更強調中國要走「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發展之路」,並敦促各國「加強對互聯網的有效治理,避免本國互聯網上的問題影響其他國家的網絡秩序」。

 

118日,中國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上首度提到Google的名字,並再次強調中國法律禁止駭客攻擊行為,還宣稱中國是駭客攻擊最大的受害者,並表示「外資企業在中國應該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尊重中國公眾利益和文化傳統,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谷歌當然也不例外」。21日,中國外交部再度強調,歡迎外國網際網路企業來華發展,但應遵守中國法律,並請各界不要過度解讀「谷歌事件」。而Google方面則否認要撤出中國,並表示正與中國政府談判,主題為過濾網路搜尋內容,希望仍能留在中國。至此,這場風波似已出現轉圜的契機。

 

然而,在希拉蕊發表演講之後,事件立刻從單純的商業爭端上升至中美關係摩擦。中國外交部在122日拉高分貝反擊,要求美國「停止利用所謂網絡自由問題對中國進行無理指責」,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也連續發表文章,抨擊美國在網路自由問題上的「雙重標準」。24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均對美國的指責表達不滿,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走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發展和管理之路」。

 

就中國的回應看來,講白了就是「想在我這裡做生意,當然要照我的遊戲規則走」,即使你美國說要我們「面對國際標準與規範」,我也只能告訴你,很抱歉,我們要走「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發展之路」。

 

◎峰迴路轉的後續發展

 

就在美國政府力挺Google,且將該事件拉高到外交層級的時候,Google的代表律師卻在125日表示,該公司希望繼續在中國經營業務,希望中國政府能放寬對互聯網的管制。他表示,Google代表正和中國官員討論此事,事件最快可望於數周內解決,但亦可能需時數月。

 

128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出席倫敦阿富汗問題國際會議時與希拉蕊會面,強調中國的網際網路是開放的,而且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和文化傳統,對網際網路堅持依法管理,符合世界通行作法。此外,中國也是世界上主要的「黑客」攻擊受害國之一,主張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嚴厲打擊網絡駭客。希拉蕊則針對這次會面表示,中國認為他們的網際網路現在已經很開放,但外界對於他們的開放以及開放的程度,並沒有給予充分的認可;關於對這次會談的評論,她覺得非常公開、坦誠,且雙方同意將在持續的對話中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老實說,這次會面有點「各說各話」的感覺。中國一向主張他們的網路環境是「開放的」,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武甚至曾於2006年時在美國宣稱,中國是世界上網際網路控制最自由的國家。我想,楊潔篪發言的重點在「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和文化傳統」,所以前述的「網際網路開放」和「網際網路控制最自由」,應該是以「具有中國特色」為立論基礎的。因此,希拉蕊的轉述相當含蓄──明明我們很開放,為何沒有得到國際的認可呢?(唉,「中國特色」和「世界標準」是存在落差的啊……)

 

129日,Google進一步說明,他們喜歡經濟逐步增長的大陸,但討厭審查制度,而他們的目的是施加一些壓力為中國民眾爭取更好的環境。他們甚至認為網路審查是一種貿易壁壘,並促請美國政府在有關各國網路自由度的雙邊和多邊貿易對話中把這個問題當成首要議題來解決。Google的表態顯示該公司對中國市場仍有留戀,先前那「不惜退出」的宣言,不過是想爭取談判籌碼的手法罷了。而一度看似為此發生緊張的美中關係,也在雙方的刻意控制下趨緩,回到了互助合作的基調上。

 

此後一段時間,或許因為Google正在和中國政府進行談判,是以案情的後續消息一度沉寂下來;只有在2月時,由於美國媒體披露駭客來自中國校園的內幕,又引來一陣餘波盪漾,不僅新華社發稿澄清,中國外交部也表示「指責中國政府和駭客攻擊行為有關聯、幕後支持駭客行為的說法是不負責任和別有用心的」。

 

310日,美國國會為Google案舉行了聽證會。Google高層在聽證會上強調,該公司不願繼續配合中國的網路審查,同時也在重新檢視中國地區的營運。「如果那項抉擇是我們必須關閉我們的.cn業務並撤離中國,我們準備這麼做。」

 

針對Google的說法,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在312日重申,希望谷歌遵守大陸的法律、法規,否則後果自負;至於退不退出則是谷歌自己的自由,大陸網路市場不會受什麼大影響。外交部則在16日表示,Google如果撤出在華投資,不過是一個商業公司的個別行為,不會影響大陸的投資環境。至此,中國政府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雙方的談判必定陷入僵局,因此3月中旬便傳出了Google撤離大陸幾成定局的消息。

 

323日,Google終於宣布撤出大陸市場,轉進香港,以提供未經過濾的搜尋服務。此舉獲得人權團體高度讚揚,但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卻強調堅決反對將商業問題政治化,對此表示不滿和憤慨。只是,Google.cn雖然轉進香港,Google卻仍在中國保留研發與銷售團隊,因此也招致「變相留在內地」、「撤而不退」的批評。

 

然而,Google在中國的「半退半留」,顯然並不是那麼順利。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先後宣佈將終止與其在手機領域的合作,港商李嘉誠在中國的「Tom在線」,也以「合約到期」為由宣佈不再使用Google的搜索服務,大陸著名網站天涯社區的「谷歌搜索」服務亦已停止。此外,中國政府仍可在任何時候封鎖Google.com.hk服務,Google亦已察覺該網站遭間歇性審查。更糟糕的是,331日當天,Google的中文搜索引擎出現搜索服務大幅中斷問題,故障原因則是由於中國的「防火牆長城」。業內人士擔心,中國最終將會屏蔽Google所有業務,從而令廣告商和企業對Google信心大減,令Google廣告收入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繼Google之後,全球最大和第三網路域名註冊商Go DaddyNetwork Solutions也在324日宣布,因為中國政府要求呈交註冊者的個人資料,決定撤出中國。未來是否會有更多外商因為中國的嚴苛規定退出,尚待觀察。

 

◎事件分析

 

綜觀「Google事件」,可以看出價值觀與商業利益的衝突。Google四年前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以同意網路審查換取進入中國市場的門票,違背了該公司「不做惡」的原則,遭受了不少批評。數年發展下來,他們發現中國市場並非一片美好,不但市佔率無法與對手百度競爭,還遭到政府與官方媒體的「涉黃」指控,因掃描中國書籍所引起的著作權糾紛又使他們灰頭土臉,終於讓他們徹底檢討之前對中國政府妥協所背上的惡名,是否與在中國的商業利益相稱?但中國的網路使用者已達世界第一,整個市場還有無限發展的潛力,是以Google對退出中國市場感到猶疑不定,欲去還留。然而網路審查是中國共產黨絕對不可能退讓的底線,他們從頭到尾也擺明「在中國做生意必須遵守中國法律」的態度,因此雙方談判的結局是一開始就註定的。

 

其實,Google近年來的發展,愈來愈顯現其成為網路超級霸主的企圖心。除了因侵犯智慧財產權,而在包括中國和其他國家被要求賠償的掃描書籍上網事件外,拍攝各地街景上傳網路的行為亦遭到侵犯隱私的抗議。因此Google退出中國應有改善國際形象的企圖,或許也有藉此創造更高收益的期望存在。但即使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關閉Google.cn,但此搜索服務不過是轉入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也仍在中國保留研發與銷售團隊,不願完全放棄中國市場的矛盾心理一覽無遺。只是,就後續效應來看,Google與中國政府鬧僵,其他的商業活動恐怕也很難發展下去。畢竟這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企業也都習慣以政府立場為依歸,人民就算有些許的異見,也都會遭到「和諧」處理,所以Google如果曾經以為能夠激起使用者的力量與政府抗衡,那算盤確實是打錯了的。

 

不過,Google的大動作無疑坐實了中國實行網路審查的惡名,即使中國網民的喝采與噓聲並起,在國際上卻贏得了多數的掌聲,也改善了該公司的霸道形象,更引發了其他外商退出大陸的連鎖效應,未來對中國網路發展的影響值得期待。

台長: 水瓶貓熊
人氣(1,7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北京傳真 |
此分類下一篇:民主的多數暴力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的「蟻族」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