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藝術被駐法代表處吃豆腐 (by 打果泥)----原文來自超克藍綠
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cliquer&article_id=17921442
今年駐法代表處(不是巴文中心)與巴黎七大中文系合辦一系列「春節」(Fêtes printanières)活動(連結),其中一場請到台灣某某藝術雜誌社主編來演講:「台灣與中國的當代藝術的年輕世代」,為了了解這兩個國家藝術表現的差異,於是前往聽講。
中國打壓台灣無所不用其極,台灣的外交處境因此一直很慘,能宣揚台灣的方式一向不多,文化是少數可以靈活使用的,因此每次機會都彌足珍貴,但前晚的演講只能用「令人吐血」來形容,簡直是場負面宣傳。
首先,演講者作了四個可議動作:一、不論是藝術家數目或介紹時間長度,明顯都是以中國為主,台灣藝術家變成來插花的;二、在此不公平的分配下,還把二個國家的藝術作品交錯、混在在一起談,造成外界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印象;三、演講者有意強調藝術圈裏的世代傳承:前輩如何影響後進,但前輩部份卻只介紹中國藝術家,後進卻是把台灣、中國混在一起推出,背景知識不足的聽眾,一定會以為台灣新世代藝術圈也被中國前輩影響了;四、演講者還在此難得的文化外交機會,介紹其個人作 品,不論作品好壞,這是公款私用。
另外,在這場演講裏,藝術成就被以拍賣市場價格來衡量,一路在說中國某藝術家拍價第一之類的話;而對藝術作品的區別,僅能就使用媒材、從業動機(還不是創作動機)來進行分類,明顯有專業不足。
整場聽完, 傳達給聽眾的就是:「中國藝術家作品很貴,有國際市場;台灣的就很便宜,若不去北京混在中國人裏,就沒國際市場。」法國聽眾忍不住提問:「台灣當代藝術與中國當代藝術,除了市場價位之別外,『藝術性』不同在哪?」結果我國官方請來的演說者的回答是:雙方年輕世代藝術家生活經驗幾乎一樣,所以作品分別不大。
演說者表示:「差別不大,『大陸』藝術家小時候,和我們小時候都一樣,我們都是看日本漫畫、打電動長大的。對新世代來講,生活這一部份,跟我們台灣是沒有差很多的。」
此時,連台上擔任主持人的法國教授都聽不下了:「怎麼可能一樣?雙方政經環境、歷史背景都如此不同!」
「可是年輕人…」繼續要反駁。
主持人馬上打斷,提高聲量,帶點憤怒:「感覺不到嗎?」
「感覺得到,但是他們表現在創作上的都是年輕人的題材(?),所以老師你看,中國的年輕藝術家,他們不太畫政治性的題材,因為他們不感興趣。」
立刻有人反駁:「我就見過很多政治題材,因為他們的政治題材是很有市場性的。」
「(中國)年輕藝術家的背景和我們一樣,都是差不多,他們去畫五星、畫毛的形象,因為可以賣啊,但他們真的對政治感興趣嗎?」
如果「看漫畫打電動」的道理可通,那中國人的成長經驗應該和日本人一樣,兩國的當代美術、當代文學、當代表演藝術也因此會難以分別,但明顯不是這樣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之高價,除了是台灣畫商去抄作外,也源自其在世界當代藝術圈裏的獨特性,這又源自其特殊的政經社背景。
之後,演說者為證明雙方作品無法分別,於是秀出二國年輕藝術家作品,反嗆大家,質問聽眾分辨得出台灣藝術家作品與中國藝術家作品的不同嗎?(先前被介紹過的台灣藝術家有林俊廷、崔廣宇、常陵、李依依、洪易…洪易和中國一樣,我的天啊!)將幾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秀出,質問大家可以認得出來這是中國人的作品嗎?(註:重聽錄音稿,發現之前記錯了,特在此註明,請轉貼者也一併更改)
然後為這些作品下個註腳:「所以我才會說,他們年輕的藝術家,和我們(台灣)創作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都會試圖用一些新媒材,或用一些比較流行卡通或漫畫的形象,我想你們都看不到政治的影響在創作中。」
「在宗教方面呢?中國人和台灣人不完全一樣的。」又有人發問。
「中國藝術家也不太對宗教感興趣,完全就是一種technology,或者是跟他們生活有關的,很自我的東西,這是一種亞洲新世代年輕藝術家共同的特徵,不太有具體的宗教色彩、政治色彩,因為這不是年輕世代最感興趣的東西,因為他們最感興的他們的自我,內在的東西。」
(洪易)
這場脫序的演出,可以從二方面來觀看:
先就文化外交工作來論。我們可能也分辨不出法國、比利時當代藝術作品的不同,但在比利時官辦的藝術座談中,絕不會聽到其演說者一再強調:「瞧,你們一定也分不出二國作品的不同吧,就跟你們說法國、比利時什麼都一樣!」就算法國人無法看出來台、中不同,今日台灣駐法代表處的工作,就是要來讓大家了解其相異處,這也是絕 大部份入場聽眾所期待的。
結果,台灣的文化外交,千里迢迢來巴黎,卻是將焦點放在行銷中國藝術家,雖然沒有漏了台灣,但結果只是為了向法國觀眾宣傳「台灣、中國統統一樣」;難道,統戰已經從ECFA的經濟統戰,蔓延到文化統戰了嗎?而且還由台灣人來執行、在國際場合宣傳,並且是用台灣人的民脂民膏來支出,這不會太超過了嗎?
另一方面,就藝術專業來說,無能力區別二者,就無資格作這個題目的演說,因為台灣與中國的當代藝術的確存在明顯的差異,就算兩國藝術家不對政治題材感興趣,但兩國不同的政治環境一定會打造不同的思考模式,並反應在創作中。隨便舉個例子,台灣年輕藝術家作品經常出現的那種無厘頭、KUSO精神,就絕不會出現在中國人作品裏;而中國藝術家偏愛的霸氣抑或是荒謬走向,也沒有出現在台灣當代藝術作品裏。這種區別不就源於二者思考模式的差異?就算不談外交或政治問題,駐法代表處將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讓給一位專業不足者來執行,這當然已是種失職。
她可能沒注意到,每每提及台灣藝術家作品使用了XX「中國」元素、意象時,她的法文翻譯都將之譯成XX「台灣」元素、意象。連法國人都清楚台灣與中國的不同,並且從對細節的注意,來表現其對台灣文化的尊重,結果我們的代表處,卻大力宣揚台灣、中國不只文化是一樣的,現在連藝術家作品風格都分辨不出了,最後,居然連二國年輕世代生活經驗都變得沒差別,通通一樣啦。
可以想像嗎?法國人一直對台灣人說:你們與中國真的不同!但台灣官方派出的文化行銷者,卻一直在反駁法國人,這真荒謬到令人吐血啊!這雖然只是一場小演講,但所反映的,其實就是馬政府的文化理念:台灣文化特色是什麼不重要,要認識這個島嶼的文化,不如直接去認識中國文化。
延伸閱讀: 唯中元中=團團圓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講場外台灣的官方海報)
(該演講廳門口的海報)
李鳳鳴 於 March 1, 2010 09:36 PM 回應
引起這種反響我認為很遺憾,這活動就我的認知,並非由官方主導的文化藝術活動,台灣單位贊助的只有開幕晚上的餐點! 跟自行展出台灣照片! 我受邀(完全是友情幫忙策劃者,沒有拿任何一毛錢,甚至自付機票),不是為了宣傳台灣當代藝術,也不是為了宣傳中國當代藝術,原意是舉幾個例子而已。
首先,演講者作了四個可議動作:一、不論是藝術家數目或介紹時間長度,明顯都是以中國為主,台灣藝術家變成來插花的;
我不認為台灣藝術家是所謂插花的角色,並強調台灣藝術家尤其在新媒體與質量上面優秀。
二、在此不公平的分配下,還把二個國家的藝術作品交錯、混在在一起談,造成外界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印象;
我認為藝術不應該政治論,台灣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問題,也不是我把作品交錯就會形成的印象吧! 而且每一段都說明了線再介紹的是台灣部分,或是中國部分。那麼我想請問這位專業者,台灣新世代藝術圈是否完全沒有受中國影響?但前輩部分未提到台灣藝術家個人亦認為有所疏失,在此表示抱歉,也非常謝謝你的建議。
四、演講者還在此難得的文化外交機會,介紹其個人作 品,不論作品好壞,這是公款私用。
我不是受邀拿錢專門來做文化外交的,經過與主辦者溝通,她認為演講最後應該補上介紹這次為他們舉辦展覽的各藝術家作品,除了我本人之外,另外還介紹了三位年輕的台灣女性藝術家作品。
另外,在這場演講裏,藝術成就被以拍賣市場價格來衡量,一路在說中國某藝術家拍價第一之類的話;而對藝術作品的區別,僅能就使用媒材、從業動機(還不是創作動機)來進行分類,明顯有專業不足。
我不認為演講中有強調藝術成就以拍賣市場價格橫量,也並沒有提到所謂的''藝術成就''這樣的字眼,也沒有提到所謂的''從業動機'',年輕藝術家關心自我的內在,力圖表達自己對社會環境的感受(這難道不是他們的創作動機嗎?)
我強調的''相同''是,在當代社會下,年輕當代藝術家(包括中國、台灣、甚至是其他國家)所關注的是自己,他們的作品大量減少政治性、宗教性的色彩,更感興趣的是自己本身對環境的體會與觀察,中國與台灣、或中國與日本、台灣與日本哪裡不一樣,這個問題應該說也說不完,也不是我能夠巨細靡遺地給予答覆。
如果這位專業人士對演講內容有不同看法,都非常歡迎進行交流,而不希望在不了解真實情況下,給予如此負面甚至與事實和個人本意不符的批評。
也謝謝以上大家給予的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覆李鳳鳴小姐:
一、不論您個人的認知如何、不論最早是誰提議請您來演講,這是一場我國外交單位的正式活動,這一點,該網頁寫得很清楚。您將其視為您個人的場子,您自有您的言論自由,愛介紹自己的作品當然也沒問題。但是,一旦這場演講被代表處設定為官辦活動,該單位就必需為您的言論背書,並承擔之後所有的政治效應與行政責任;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將指責焦點放在代表處,而非您個人身上。
舉個假設例子,巴黎的中華民國退伍軍人社團邀請李敖來巴黎宣傳台灣是中國一部份,駐法代表處要掛主辦單位,並且提供餐點、展出相關台灣相片,結果「出事」了。那駐法代表處可以說那是李敖的言論自由,或者那是退伍軍人社團邀請的,所以要置身事外,這說得過去嗎?
二、台灣會被搞成中國一部份的印象,或者變得與中國無異,當然不是經您這樣「一場」演講所造成,而是經許多類似的外交活動累積而成。您現在才表示二者不一樣是「說也說不完」,如果您當塒在現場也是持這種立場,就不會有篇文章了。
三、台灣新世代藝術圈是否完全沒有受中國影響?一定是有,如您自稱您的作品採用了中國意象,但這是台灣當代藝術樣貌的重點嗎?
四、演講中,您的確以「從業動機」來區分台灣與中國當代藝術的不同;「藝術成就被以拍賣市場價格來衡量」則是我及幾位同學對這場演講的感覺。
五、「他們的作品大量減少政治性、宗教性的色彩,更感興趣的是自己本身對環境的體會與觀察…」,就算以您現在提出對「二岸相同」的解釋,依然反駁不了法國教授當場的抗議:二岸歷史、社會、政治都不同的,為何生活經驗會相似?所以,您至今仍然堅持法國教授的看法是沒道理的嗎? 打電動、看漫畫比較有道理?
六、您個人本意如何,並非我所關心的,我關心的是一場定位於官辦的活動,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給外界。就算我現在知道機票錢是您自己出的,也改變不了這場活動對台灣的傷害。
七、我要聲明,我對您的所行,並沒有任何編造,請見上面的騰稿;此外,就算這不是場官方活動,我自問我會不會為這場演講感到憤怒,是的,依然會,原因有二:一、專業不足浪費我的時間。二、模糊化台灣與中國真實存在的差異,與事實不符,也對台灣不利。
八、並非增加台灣曝光機會,就是有助台灣的,所以請不要用「我的批評會嚇壞想幫助台灣的人」的說法,以模糊化這場演講內容的可議。我來法國這些年來,看了很多場自認為在「宣傳台灣」的活動,但其實一看內容都是在宣傳中國,比如中文傳單明明寫「台灣小吃」,法文卻寫「中國廚藝」,同樣也是代表處補助的。類似的例子,對台灣不僅沒有任何正面宣傳,都是在國際場合幫助中國的統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所以食衣住行、連藝術及年輕人文化都一樣了。
九、我這篇文章的目的,其實也是想跟有心幫台灣發聲的人說:在國際場合上宣傳台灣,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不然可能只是讓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愈來愈小,還不自知。(如果台灣跟中國通通一樣,那為什麼西方人需要認識台灣?認識中國不就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網友提供的代表處之回覆:
「自由時報」所述之「台灣與中國當代藝術的年輕世代」演講活動,係巴黎第七大學東亞語文文化學院,邀請我國「***」雜誌主編李**女士於2月24日晚間為之。有關講者人選、演講內容均由該學院決定,未曾徵詢駐法代表處意見,代表處亦未派員與會。特此澄清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應代表處的回覆:
一、若非代表處與七大主辦的活動,節目單上是有註明的,如中文系學生辦的「文化之夜」;如果,這場爭議演講是七大片面執行,代表處完全不過問,那就該比照「文化之夜」的方式辦理,否則就表示同意照單全收;這是基本的行政規則,我相信台灣的公務員都明白這種規則。
二、本演講對台灣的傷害已經造成,代表處只顧著把責任往外推,甚至推到當天最挺台灣的巴黎七大中文系上,實在很沒道義。請問,若非上報逼代表處出面聲明,有誰知道這是七大片面的決定呢?那些看不懂中文的聽眾、沒來本部落格看這些文字的聽眾,又有誰會了解這不是台灣的官方立場?
三、本演講題目本來就有一定的敏感性,任何執行外交工作的公務員,都不該採取「不理不問不出席」的工作態度,卻徑自就掛該場演講的共同主辦。如果當初有派人出席,也許還能在演講後聲明一下這不是官方立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