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10 23:39:27| 人氣2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分享~憂鬱症研究 (希望能幫助一些不了解的人 認識憂鬱症) 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忘記微笑的心靈

你有多久沒看見他(她)開心的笑?
  在歐美國家15%的憂鬱青少年會有自殺意念,5%會有自殺行為,自殺所導致的死亡,是青少年的重大死因之一。

什麼是青少年憂鬱症?
  研究發現接近九成的青少年有時候會不喜歡自己,即使是適應良好的青少年,也會常在一日之間情緒起伏大且混亂,或有些青少年會有突然的憤怒現象,但不代表他們患有憂鬱症,因為青少年在宣洩情緒的方式上也常常超出成人的理解範圍與期待。所以要判斷孩子是否是屬於正常的情緒變化,還是已經達到憂鬱症的程度,尤其需要成人提高警覺。

  醫學研究發現,引發青少年憂鬱症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體質遺傳因素、生活壓力事件與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因素。那些有較高自殺傾向的,通常也都剛好是那些有犯罪、藥物濫用、受虐待、被疏忽、家庭溝通不良或解組等問題的青少年;研究顯示,經常經驗到嚴重絕望感與疏離感的青少年,七成以上有憂鬱的現象。

憂鬱的少年家,經常看起來......
  敏感易怒、哀傷不快樂、常犯錯、自覺沒有價值、不易相處、好爭辯、好鬥而充滿敵意、失眠、不易集中注意力、自覺記憶力變差、對平常感興趣的課外活動也失去興趣、成績退步、不想參加團體活動或平日活動、朋友變少、經常抱怨頭痛、全身不適、沒有活力、體力降低、容易疲倦、沒有精神、突然變得厭食或貪食...。

少年家的憂鬱傾向經常有跡可循
  當青少年在學業上退步,或人際關係受挫(如與朋友吵架、和女友或男友分手、和家人衝突),甚至少數有特別情況的青少年 (如同性戀、性別認同障礙),都很容易有疏離感而導致憂鬱。
  多數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或多或少會在言語、行動上流露蛛絲馬跡,例如覺得「我覺得沒什麼未來」、「生活不可能好起來了」;嚴重的絕望感更常會以下面的話說出來「活著不值得」、「我不會再煩你了」、「沒有我,你們會過的更好」、「我很希望一覺就不再醒來」。
  所以,當青少年突然寫信、把心愛的東西送走、告訴朋友師長絕望想放棄的感覺、有自傷的行為、對某些藥物或武器的來源突然感興趣等狀況,就有可能走入自我毀滅的歧途。
忘記微笑的心靈

你有多久沒看見小朋友開心的笑?
  「兒童憂鬱症」並不像大人一樣會呈現憂慮、失眠等明顯症狀,但最明顯的特徵是「活動力突然遲鈍」,例如,有一天突然坐著發呆,不再看漫畫和電視,有時會突然哭起來。

什麼是兒童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並非孩子個人的缺點或任何個性上的弱點,而是一種腦部或者精神上的疾病,影響著兒童的感受、思考與行為。
  兒童的憂鬱症不像大人有明顯的症狀指標。加上這時候的孩子,感情尚未成熟,情緒表達能力不夠,很容易會因「假性症狀」而被大人以為「只是偷懶罷了」。
  而最明顯的症狀是活動力突然減弱,不再愛看電視或熱衷喜歡的遊戲,甚至會突然不安而哭了起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罹患憂鬱症的兒童多半不會自動好起來,情緒的低潮更可能演變至影響較嚴重的憂鬱症。

很多「兒童憂鬱症」的發生,就像小玲...
  小玲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開始經常抱怨,無論怎麼努力,她都彈不好鋼琴,作不好功課,亂發脾氣、功課變差、不想上學或上課上到中途,會當堂哭泣要回家,父母對小玲如此天壤之別的改變相當錯愕,有時反而更嚴格的要求她,把她當作不懂事的孩子,有時把她當作進入青春期階段反叛的孩子,但這些似乎都沒有幫助。偏偏小玲之前是個品學兼優、人見人愛的孩子,用功、聽話、守規矩、自律。
  小玲看到醫師時,已經休息兩週沒有上學了,母親形容她在家的生活,除了胃口不好,經常抱怨無聊心煩,作息不定外,實在看不出她到底怎麼了。
  兒童有時無法直接地描述自己心情,當他們在情緒低潮時,表現的行為有時似乎不一定與情緒的低落相關,然而他們不適應的行為,強烈的情緒反應或整理行為的改變,常常是憂鬱症的徵候。

醫學上研究發現
這些孩子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十二歲以前有重大失親、失怙或者失去有著重要意義的人的經驗。

身體或精神有被嚴重虐待、疏忽經驗的兒童。

有家族憂鬱症、酒癮、藥癮或精神疾病史。

兒童本身有較嚴重慢性的生理疾病。

兒童的生活情境出現不良的溝通或不清楚衝突解決與表達的模式。

兒童沒有學習或發展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承受著比其他多數兒童更多來自於生理、情感或社會壓力的兒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研究顯示,未接受治療或者延遲治療,不僅僅對憂鬱症症狀的復原有影響,對兒童自我價值與人格發展也常造成損害,為避免惡性循環,只要一發現孩子的舉止有點奇怪或異常,一定要儘早請教有經驗的專業醫師,以免發現太晚,延誤治療。

忘記微笑的心靈

你有多久沒看見他(她)開心的笑?
  依世界各地研究老年人口的各種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16~26%),其次才是老年癡呆症。

什麼是老年憂鬱症?
  西元2000年,台灣老年人口達8.5%,堂堂變為所謂的老人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全年總人口數7%以上,即可稱為老人國,而當下台灣面對老年人口的遽增,更是最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根據高雄醫學院與成大醫學院精神科曾對台灣地區150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社區調查中發現,老人憂鬱症患者竟高達21.1%。

「老人憂鬱症」與「老年癡呆症」是有區隔的。「老人憂鬱症」大致分以下四種類型:


一、 假性憂鬱症:經常覺得食慾不振、頭重、容易疲勞、睡不著、口渴、便秘等,其實是情緒低落所致,卻以身體不適的症狀出現。
二、 出現妄想:悲觀想法強烈,如「自己所做的對不起孩子」,甚或有如精神分裂症者常見的被害妄想,當妄想太強烈,可能會企圖輕生。
三、 焦慮不安:時常坐立難安地來回踱步,不想與人交談,也無法平靜下來。
四、 呈現痴呆:呈現意志力低落、判斷力遲鈍、記憶力衰退等症狀,如病患會經常結結巴巴地說:「我不知道了」、「我不會了」,反應顯得遲鈍。乍看之下,與痴呆極為類似,,但只要經過檢查測驗,就不難區分(若真的是痴呆,症狀是無法改善的)。



憂鬱症老人會愈來愈多嗎?
答案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一、 國人平均壽命增加,老人人口增加,老人憂鬱症患者增加比率正相對提高。
二、 環境變遷快速,年紀越大的人越不易適應新世代的變化速度、越難承受太大的壓力而發病。
三、 慢性疾病隨年紀與時代盛行劇增,由身體疾病引發之心理憂鬱人數隨之增加。
四、 過度使用藥物也是造成憂鬱症患者增加之主要原因,如某些抗精神病藥及降血壓藥。
五、 精神科醫師的人力及專業訓練有效增加,診斷能力、工具也跟著有效加強,因此,正確診斷出憂鬱症的病人也增加。



因此,當你明顯發現,家中的老人家開始變得精神越來越不好,不常笑,嚴重健忘,或經常失眠,卻以為是「年紀的關係」或「痴呆的緣故」而置之不理的話,是相當危險的,你不僅很可能會因此延誤就醫,更可能會因一時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遺憾。所以,請務必考慮憂鬱症的可能,儘早請教專業醫師。


老年人使用抗鬱病藥物時,因藥物之吸收及排泄之故,最好是從少量開始,寧可選擇副作用少、藥性緩的藥種,避免因不舒服副作用而中斷服藥。其他相關注意事項,請務必請教專業醫師。

台長: 藍色憂鬱
人氣(2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