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27 11:53:17| 人氣8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九份地區:享樂的老礦工與苧仔潭古道:瑞芳海濱,大竿林流籠頭,白瓠湖嶺,苧子潭,瑞柑新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8/05/11 18:52筆記

平溪線小火車

 



苧子潭,遠方是三爪子山





苧仔潭,遠方是三貂嶺,有許多白色油桐花的山坡是白瓠嶺




北三十七線道路上方的苧仔潭古道油桐花






老礦工修復的古道



以整座大岩石鑿出的古道石階路






苧子潭古道古福安宮

圓山子分洪道入口,最上方就是古福安宮與古道


往九份大柑林流籠頭古道,正在清除路障的老礦工




從古福安宮的翹翅望向圓山子分洪道

>>>>>>>>>>>>>>>>>>>>>>>>>>>>>>>>>>>>>>>>>>>>>>>>

好不容易
下了五天的梅雨終於停了
趁著些微的晨曦
來到北37縣道九份山下的瑞柑新村
以前這裡是被稱為苧仔潭
苧仔潭台灣話的泉州音是der ar tam
是清朝時期
瑞芳鎮三大官渡的渡口之一(註甲)
 
安福宮涼亭裡的老阿桑
誇張的眼神看著我
疑惑地問我說
汝(你)哪會(怎麼會)知道der ar tam
 
 
她說從柑仔瀨(現在的內瑞芳)到九芎橋(現在的芎橋社區)的中間
全部都是苧仔潭der ar tam的範圍
六七十年前安福宮前面的基隆河有座範圍很大又很深的水潭
這個潭就是苧仔潭
這幾十年
可能因為挖金又挖煤
泥石漸漸將潭給囤積了
後來因為興建圓山子分洪道
這個潭更是成了平緩的水道
 
苧仔潭這地名出現得很早
比基隆河那地名還早
1926年才被正式定名為基隆河之前
苧仔潭便已是基隆河不可或缺的標記
 
同治九年(1870)年陳培桂的淡水廳志曾經記載著
""<< 一曰北溪,其源出於山貂山苧仔潭,過(魚桀)魚坑...北西至關渡,計百二十里>>
可見"北溪"是當時的基隆河的名稱之一
並且認為源出於苧仔潭的三貂嶺""註二
 
而為何是苧仔潭呢
 
清朝末年與柑仔瀨同屬於柑仔瀨庄
是瑞芳較早開發的區域(同註二)
"苧"
瑞芳鎮志說因為這裡曾經種植苧麻
"潭"
是因為有深潭
 
道光九年(1809)姚瑩的東槎記略台北道里記
就說
""""茶仔潭,過渡,水深無底,有小店,為往來食所,三里,則三貂嶺矣"""
這茶仔潭就是苧仔潭
 
這段敘述和老阿桑
的說法相當一致
並且她說
這裡古早有渡船
而且有客棧
 
而有一位以前住在此地的書友也說
口耳相傳
這裡在日據時代之前也有船班通往艋舺,淡水
 
在"平溪十分寮胡氏族譜"一書中說
""胡克修公,嘉慶22年(1817),向金包里社,雞籠社,毛少翁社三設通士,承租
暖暖山後十分寮一帶山埔等處林地,東至三貂山,石壁坑,苧仔潭,倒水為界
........""
換句話說
至少苧仔潭這地名至少存在了將近兩百年
以前屬於凱達格蘭族這三個社的共有地
 
族譜裡又說
""苧仔潭為清代中後期,基隆河河運最北終點
有定期班船
其地位於"六勘"即今之內瑞芳(柑仔瀨)之一小瀨
清朝派有三名汛兵駐防
當時溪邊並無步道通往平溪
因此自暖暖下船登岸
循東勢坑,尪子上天,八分寮,五分而至十分埔
之(那那平埔族古道)"""
 
看看兩岸已經被水泥牆束圍的苧仔潭
很難想像
當年有渡船,航班,客棧以及駐防的汛兵
而且是
平溪鄉新寮胡氏開基祖
嘉慶道光年間
從廈門乘坐班輪
抵達
九份基隆山下的(火庚)仔寮港
也就是現在瑞芳鎮的海濱
走上九份
越過九份
下白瓠嶺抵達這苧仔潭
再奔向平溪十分寮
 
當我向老阿桑請教這段古道的族譜記載時
她認為
"應該是說
從瑞芳海濱到黑排間(按即九份跌死猴莊)上登大竿林而不是九份
轉到流榔頭再轉古福安宮再到白瓠湖嶺最後是苧仔潭
在日本時代
瑞芳與九份輕便路與汽車路還沒通時
這條是瑞芳與平溪地區通往大竿林再抵達九份最重要的道路""
 
原來老阿桑所說的竟然與學者唐羽先生
所懷疑的楊廷理古道九份線有相當的吻合(註五)
並且與漢寶德先生的敘述很接近
""根據九份耆老老相傳,這一條路不但是昭和11年前通往九份地區的人行道
而且更是輕便路未開通前唯一的出入孔道""(註六)
 
換句話說
參酌胡氏族譜,文獻與老阿桑的說法
依現在的地名來看就是
 
從瑞芳鎮的中油海濱港(九份的西北側)
走到大竿林(九份的東側)
再到流籠頭
經過古福安宮,直達白瓠湖,
再到現在是瑞柑新村與圓山仔分洪道的苧仔潭
 
老阿桑說這條
苧仔潭古道以前可是人來人往
 
我很好奇
這條古道上的古福安宮與白瓠湖又是在哪裡
老阿桑指著上方說
古福安宮就在福安宮的上方
而白瓠湖就是前方三貂嶺的半山腰
古路已經瓠落了(台灣話無用處的意思)
但是有一個老礦工常來維修
 
 
告辭了老阿桑
我便從福安宮踏著階梯而上
希望能找到古福安宮
 
猛然想起
忘了問白瓠湖
湖也是大山坡的意思
是指長著白瓠這種植物的大山坡嗎
 
走了一小段大約五分鐘的石階
看起來是新舖的沒幾年
再來就是泥土路
因為連續下了幾天的雨
都坍方了
滑了幾跤
心想
可能要再晴過幾天
乾燥些才適合吧
 
於是就折回水泥石階梯
看到另一石階路上
一位老阿伯
穿著運動褲
敞著運動衣正以柴刀鋤草
並且扶起倒臥的樹枝
 
我以為他是鎮公所的工作朋友
整理環境
沒想到
他是一位義工
而且已經整修這條廢棄的古道已經29年了
 
他28歲就與太太從宜蘭縣圓山鄉來到瑞芳鎮挖煤礦
基隆山與基隆河兩岸的煤礦
從明德坑,煤山坑......挖到瑞三本坑
可以說是挖遍了
 
為何要來挖煤礦
他說
因為好賺啊
當時坑外工(指的是礦坑以外的任何粗工)大約一天是40元左右
而坑內工有100元上下
那時黃金一錢是180元
 
厝內有五個弟弟三個妹妹
必須由他幫忙著父母親來賺錢養育
 
我問說不怕危險嗎
他說他的生與死是看土地公
但是弟妹有沒有飯吃要看他
一個人的生命賭八個人的飯
那是很合算的
 
我請教他為何要來維修一條已經沒人走的古道呢
他說
人到了世間就是為了享樂而來
不做點事豈不枉然
更何況
這條命是土地公捨賜的
 
怎麼說呢
他說
他經歷過大大小小的煤礦災變
明德坑的落磐,煤山煤礦的發電機燃燒以及猴洞瑞三本坑出磺...
 
最難忘的是
民國58年瑞三本坑那一次37人罹難的災變
那一天
本來也該當班下坑
只是不知怎地
心裡想
等坑道空氣流通些再下礦
於是就請假了
 
沒多久
就傳來出磺的消息
於是他趕緊趕去救人
下到坑道裡
只能用腳踢一踢躺在地上的礦工
有動的才將他扶起
抱在身上
扛著走
那時候能動的受傷者
口裡喊的都是"水""水"
但是他們不敢讓受傷者喝水
 
那一天回家後
才發現衣服上
都粘著受傷者的皮膚
而皮膚已剝離被送往醫院的受傷者
最後都往生了
 
尤其是美援厝的鄰居
有一對父子同時罹難
一個小小工寮擠了兩副棺材
 
 
雖然如此
還是下礦坑
畢竟弟妹雖然長大了
可是他也添了五位子女
還是需要這份好賺的礦工職業
 
後來搬到了苧仔潭的瑞柑新村
民國73年因為海山煤礦,海山一坑以及九份煤山煤礦
一年內死亡了289人
台灣的煤礦便開始封閉停業了
 
老礦工就改行"疊磚仔"
做起水泥工
而他的太太就當他的二手
直到去年73歲還在工作
熬不過子女的反對
不再作工了
 
以前是兼差
有空閒才做
今年起才全心全力做義工
維修這條苧仔潭古道
 
由他引領著
走過剛剛那條石階路後的泥濘黃土路
我說小心別滑倒
他說
側著走就沒問題
果然是如此
 
又三分鐘到了一處分岔口
原來往左就是九份外圍的大竿林流籠頭
而往右便是古時候的福安宮
 
走到古福安宮前
老礦工立即以衣袖拂拭土地公的門面以及對聯
 
我疑問地說
這古祠裡面已經沒有土地公了
更何況也算是廢棄了
為何還擦的那麼細膩
 
他說
土地公個性跟人是一樣的
閒暇的時候
便會想起古早時
總是會
悠閒地來巡視與回味祂的舊居
雖然已經遷到大路邊了
這裡還是祂的童年
 
等他做好工作
我仔細地看那對聯
對聯寫著
 
福正生民能保身
安神顧國境咸安
 
老礦工說他不識字
但是知道福德爺會保佑人平安的
我一生都是土地公在保佑
甚至連砂肺卡都不用向政府領
不會因為砂肺症而氣喘不過來
這樣
比起同業的礦工幸運多了
 
他又說
古路雖然廢棄了
但是土地公還是要有路讓他巡
 
只是誰也沒想到
民國90年那莉颱風後
山下那條路坍方了
大家又依賴苧仔潭古道當替代道路
 
這時
我才發現
這座古福安宮
位置正是在圓山仔分洪道的正上方
也很幸運沒有被拆
這座古祠用的是與外九份及大粗坑古道這兩處土地祠相同的石板
應該大約是大正七年(1918年)左右的新建築
 
視野非常好
可以遠望蛇子崙山,五分山,三爪子坑山
左側是侯硐右側是內瑞芳
基隆河就是在這裡大轉彎
 
右邊通往白瓠湖的古道已經被疏洪道工程截斷了
於是
我央請他帶我走一趟左側
 
一路上還看得到石階路的石塊
他說
他都盡量以保有原狀的方法在施工
保留原有石階
並且到基隆河裡檢拾石塊當路基
 
開始都是他和他太太一起做
起初花了不少錢
最近這幾年
便有許多人
義務地提供石砂泥等建材
或者是幫忙施作
 
一路走著
他也一路上以柴刀劈開橫攔的樹枝
 
看到了古早時的石厝屋廢墟,田園,竹林,芭蕉
還有明顯曾經被農人以鵝卵石堆成護岸的山澗
好不可思議
九份與侯硐,瑞芳之間真的有苧仔潭古道
 
只是到後面一段
路坍方了
以致於完全淹沒在芒草堆裡
 
老礦工愧疚地說
年紀大了
體力大不如前
修的速度比不上崩塌的快
 
我問他何需如此辛苦呢
就只是為了土地公嗎
 
遠望著滿山坡油桐花
他說也不盡然
剛開始是想
不幸的礦工同伴
沒享受到人生就走了
而他總要做些快樂的事情
讓自己不虛這多出來的歲月
才對得起土地公的賜予
 
沒想到
自從他開始維修古道後
心情總是很快樂
身體總是很健康
自然而然成了已經29年的古道義工
 
他也告訴我
上個月
有一家報紙報導了他
那還是他子女看到後說的
子女好高興
將這份報紙裱裝在牆壁上
 
老礦工略帶羞赧地說
作古道義工並不是為了上報紙
 
我接著說
這很好
礦工的姓名上報紙
通常是坑道災變
而您是因為愛這塊土地
那幸運多了
真的是土地公保佑
 
老礦工聽得好樂
又告訴我
他這一生屢屢化險為夷的故事
並且說
帶我去見識什麼叫做古道的"石階"
 
跟著他繞來繞去
還好平常有在走古道否則會被他拋得遠遠的
 
到了
他說這是另一條通往瑞芳海濱的古道
 
好巨大的岩石
那岩石橫擋在路上
總共被鑿成12個大階梯
每個階梯有一公尺寬
二十公分深與寬
好齊整
 
他說聽老一輩講
自從有台灣就有這塊大岩石了
階梯就這樣被先人鑿出來
 
 
他接著說
二十九年前
撥開草莽
看到這塊大石階
非常敬佩前人的用心
因此
他更想要讓後人方便
讓大家有路可走
讓自己做點事
可以享樂地過後半輩子
 
折返
我們走到
他所鋪設的觀景台
坐在他所鋪設的石椅
這時
才發現他的兩頰
對稱地長了兩撮鬍鬚
活像是福安宮殿堂裡
同樣有兩道鬍鬚的土地公
 
他笑著說
曾經有兩位師父
叮嚀他別將鬍鬚給剃了
因為替土地公作事
整個人就會像土地公
 
這我倒是相信
在九份東北角行走
常會看到許多和藹的老人家
活像是土地公的容顏
 
流了一身汗的老礦工
靜靜地
看著飛奔而過的火車
飄移的雲以及翠綠的基隆河河水
那神情
彷彿他就是福安宮的土地公
 
真希望基隆河的壺穴與大轉彎能夠遠永存在
苧仔潭古道也可以被保留與重修
 
寫到這裡
很高興地
拿起電話打給以前住在苧仔潭的那位書友
 
他說他沒有走過
 
可能是太年輕的關係吧
接著和他提起
曾經長著白瓠這種瓜類的大山坡的白瓠湖嶺
已經開出雪白的油桐花
 
 
他聽了
愣了一下
笑著說
白瓠是指油桐樹
不是什麼白瓠瓜
 
鬧笑話了
真是有趣
白瓠湖指的是油桐花的山坡
難怪
苧仔潭
整座山坡滿滿都是潔白的油桐花
 
 
坐在老礦工鋪設的石椅上
靜靜望著這三貂嶺和三爪子山夾束的基隆河
雖然沒有苧麻也沒有深潭
可是還有殘存古道,土地公,老人家與被稱為白瓠的油桐花
真是享樂
 
回味剛剛老礦工所說的
人到世間來,為的是享樂
不做點事豈不枉然
 
老礦工讓後到的我們
得以享樂地看著山與海
 
原來這份愉悅是可以分享的
難怪這幾年有許多走過苧仔潭古道
瞻仰過古福安宮的人們
會樂捐起石材水泥
或挽起袖子協助施工
 
大家的熱情贊助
除了老礦工的感召
心靈中
應該有也有一份來到世間
就該做一點事的潛在因子吧
 
心裡想
與其說修護古道是為了古福安宮的土地公
不如說是為後人留下一段可以回憶古老歷史的石階
讓苧仔潭這地名
鮮活地存在於台灣歷史上
 
>>>>>>>>>>>>>>>>>>>>>>>>>>>>>>>>>>>>>>>>>>>>>>>>>>>>>
2008   05  09
 
樂伯於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感謝福安宮楊老先生,以及不知名的老阿桑
感謝苧子潭書友
感謝拾餘叟,黃小姐,李先生,劉小姐提供資料
清同治九年(1870)陳培桂淡水廳志 瑞芳渡口有三,四腳亭渡,魚桀魚坑渡,苧仔潭渡
引自瑞芳鎮志交通篇""這三個渡口都是官渡而且設立與淡蘭古道有關""
 
 















福安宮












台長: 立立二手書店
人氣(8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