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生長在一個繁華熱鬧且擁擠的城市裡,對於車多人多的城市印象才有那種淡淡的鄉愁。是什麼樣的鄉愁呢?每天一早就必須撘著公車上學,在公車上常常上演你擠我推的橋段,下了車之後面對的不是一天新的開始,而是公車駛離所留下的烏煙瘴氣,當你放眼望去就會發現原來你每天所呼吸的空氣竟是屬於大城市的氣味。
當你對城市的好奇試圖想去探查一番,就會發現當你走過的每一個地方似乎都一樣,一樣有高樓大廈,一樣有一處地方永遠會堆積著垃圾,不論哪一條街道都會有飆車族的拜訪;又會發現每個與你擦肩而過的路人永遠是漠然的神情對待,當你想向眼前的週遭投以一個微笑,回應的是一種冷漠,索然無情的感覺充塞在這個大城市裡。這種滋味複雜的「鄉愁」,是現代化社會特有的產物。
希望鄉愁不只是一種對於某種失落生活品質的緬懷,而是一種夢想的期待,一種對現實生活環境的反省。
開始對於身處的環境,空間有了警覺的意識是在我離開了家鄉,來到一個環境質樸不是很繁華熱鬧,更加不擁擠的小城市裡就讀。這裡比起大台北那種感覺落差極大,有人形容這裡是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沒錯這裡的確是鳥不生蛋比起台北來說,這裡的交通沒有台北的方便快速,房子沒有台北的多而密稠,沒有所謂的美術館,博物館等等;更沒有一間我所愛逛的誠品書店。這裡的資訊傳播遠遠比台北還要慢,聽說這裡好幾年前更像窮鄉僻壤的鄉下,直到這幾年才發展好一些。
但我還是待了兩年,這兩年裡我發現這裡的魅力其實不比台北小,只是很多人沒發現而已。住慣大城市的我,對於這裡的每一個環境當然會有不適切的感覺,但時間一久勢必會融入當地的社會環境裡成為一份子。
我發現交通雖不便利卻沒有台北的複雜,單純的只要一台腳踏車哪裡都可以去,(其實我真的很不喜歡台北的交通,真的好複雜!)不用擔心遲到而坐不到公車,更加沒有塞車的煩惱;而這裡的房子雖不多但每一間的坪數都比台北的房子還要大還要便宜,還要舒適;這裡雖然沒有博物館,但是台中有科博館,只要撘個火車即可到達,我想這就是魅力所在。
在台北那裡什麼都有你不必涉足遠方即可獲取,但你永遠都只會待在那看似很大卻狹隘的空間裡,而這裡就是沒有台北的發達但它卻提供了與外界,外縣市的交流機會,你的眼光不會只為眼前所抑制,會因不同的城市型態而有更開拓的體會。
台北人因資訊發達而被動的緩慢吸收,這裡當地的人因資訊不發達而主動的去接收外界資訊,相形之下,台北人就得了一種懶病,在一種垂手可得的環境裡懶惰的毛病比比皆是。
我原本高中是念廣告設計,卻因緣際會的在大學生涯裡往建築空間的領域去探索學習。「空間設計系」我所念的科系,因此對於空間二字有了更深的一層體會,也對於我們所生活的大環境裡有了更深一層的啟發。
在大學裡所學的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人與空間與文化的相互結合,而建築不再是建築,有人的參與行為才是建築,否則只能被歸為建築物,一棟佇立卻無人問津的建築物。
我們回歸到原始的穴居人會因生活上的需求而築造起空間,同時這樣的空間就成為被需求的產物,從最原始的樹屋、茅屋.....一直到摩天大樓的興建都在在顯示一種生命的延續,一種生活的依附,空間對人們而言更加重要了。
看著環境日新月異的改變,連同我就讀的鄉市也在慢慢發達起,越來越多的商業型態的空間興建,一棟一棟的將要填滿每一寸土地,我想過不久後這裡嚴然會成為未來的大城市,只是社會起步的快慢不同而已。
但是在科技發達,工具技術嚐新的帶領下,所呈現的都市樣貌卻與以早的環境大相逕庭,更加多一分冷漠,少一分溫情,這就是大時代的變遷所造成的人文環境。
我曾讀過李清志所寫的書,在書裡說原有的歷史性與人文性結合的建築及空間抑或是紀念性的銅像,都被社會的變遷,人文的淪落而埋沒了,消失了;取代的是與環境格格不入的肖像,詭譎的建築空間,原有紀念性曾與人的生活緊緊相繫的建築都被新材、料新工法、新形象所代替了。
像是西門町的紅樓已不復原有的風味,現經雖被重建但這樣的一個名詞印象和所呈現的建築意識已不同了,紅樓是舊有的名字,而建築物卻是現代發達的產物。
每日看著低劣不堪的都市景觀與生活空間,究竟這些被建造起的初衷為何?在這裡我已感受不到人文的氣息,只有冷峻的建物,我們眼前的事實是公共建設從決策、規劃、設計至施工,過程與品質充滿荒謬與粗操;私人開發澤流於堆砌虛幻承諾與表面的假象,汲汲於炒作牟利,以大眾全民的共同空間資源建構自我的財富堡壘。
原本對於景觀有興趣的我,想在往後的日子裡能為大眾及社會服務,但自我發現政府的貪污對於人文的景觀環境都莫不重視,只為了灑些錢換取更多的財庫,在每一個興建的工程都偷工減料,自營牟利,以自身的利益自居,殊不知民眾才是這整個社會,整個環境的大財主,忽略人們對生活的真正需求與安全感,以致發生那年的921事件,多少的家庭破碎,多少的人倫美夢幻滅,倒毀的不是一棟棟高樓大廈,而是人們對政府的信心全然無存。
文明將我們推進一個更遠大的未來,卻又讓我們不禁緬懷過去種種不便所蘊含的純真。我只希望當我踏進社會時我能有一點餘力去影響這個殘缺的社會,把風氣真正的帶起,讓人們注視到文化與空間與生活的重要性,建造一個屬於我們的空間,真正的人文都市空間,而不是徒具形象的都市空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