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可愛的小朋友~他們的三年級相等於我們的國小二年級>
話說經過一番折騰,今天是正式上小學…不…是到小學作觀察的第一天;超級興奮的啦!不過也很擔心…很怕小學生講話我聽不懂(這是很有可能滴…)也不太知道他們的作息,不過很確定的一點是,他們的上學時間比我們短的多,早上八點45分到下午三點25分(我怎麼記得自己小時候好像七點多就要上學到四點半呀?)
校長把我介紹給其中一個班的老師(因為我要觀察的孩子是在她班上),Susie,是個非常有經驗的老師,而且本身也在進修研究所心理學的課程,所以可以給我很多具體的意見,也時常主動問我有沒有什麼要幫忙或要問的,總之,目前覺得很幸運可以遇到這麼親切教職員。
先來說說我這天最大的收穫就是~終於發現英國比台灣先進的地方啦!!!小學生上課是用Smart Board~觸碰式的電腦投影螢幕~超級~超級先進的啦!!我在上研究所的課設備都沒這麼好耶!(而且我也沒聽說過哪家大學有這樣的設備~)老師就是直接用手指在螢幕上點,或是用特殊的筆寫在上面,就可以直接轉成電子檔(中間的就是有改成電子書寫體)小朋友也可以直接上來寫,哇~這樣不用打板擦也不會有粉筆灰或是白板筆有毒的揮發氣體耶!
再來說說教學上的不同,自己以前受的教育是以”老師說,學生聽”的方式,上課就是在課桌前好好讀書寫筆記,這邊的小學生都很被鼓勵提問和討論,看看上面這張教室佈置,是提醒在提問題和回答問題之前的思考(例如:你可以解釋自己的答案嗎?為什麼你認為這是答案呢?),跟我們小時候牆壁上總是貼”秩序、整潔、勤奮”之類的很不一樣吧?
(各種標點符號的英文...很汗顏...知道的英文不多~哈~)
雖然現在台灣相當強調”啟發式教學”但是我覺得有很大根本上的不同,光是教室的擺設就可以一窺端倪,他們是採分組座位,小朋友也沒有被規定要坐哪裡,所以不同節課你可以換不同的位子坐,每個教室地上都有一塊地毯,很多時候大家是圍圈坐在地毯上跟老師討論的,或是如果提前做完習題就可以到地毯上看課外讀物(跟我之前在幼稚園裡看的很類似);另外,數學和語文是以程度分班,所以每個老師負責要教的課程單元不同,也都會彼此教到對方的學生,例如: A班老師負責教加法,B班老師教乘法,AB兩班的學生依照程度分成加法班和乘法班,所以學生有機會遇到別班的同學一起上課,而老師也有共同教到同一個學生的機會,這樣的分班概念跟中式的好壞班分班制度不同,因為中式的分法是不管你哪科好或不好,大家走的進度是一樣的,跟不上就是被分到壞班,分到壞班之後就是跟一些本身學習不好的學生繼續跟著永遠跟不上的進度,並沒有考慮到孩子本身單科的學習進度,所以才會有那種”反正我就是學不好”的狀況;而在這邊的小學則是以個體為基本,大家以自己的速度學習。
(即便是老師不在而單獨留在教室裡的孩子也很主動的互相學習)
至於今天發現的問題就是…我的論文主題方向好像不夠具體~我到底要觀察什麼好呢?不經意的知道他們下禮拜一(5/7)是Bank Holiday(就是要放假了),跟老師確認了一下,才知道,五月底她們還有Half Term(學期中),原本以為是學期中要考前複習之類的,結果竟然是學期中又要放一個禮拜的假了…(那些小孩的爸媽都不用上班嗎?) 這樣想想…他們的假真是有夠多的啦! 聖誕節放完四月又放復活節,五月再放個一個禮拜的”學期中”,不久之後又要放暑假了~老師每天八點半上班三點半就下班了,難怪看起來開心許多呀~連家庭聯絡簿都沒有,小朋友的書包像個小袋子一樣(而且還常常不帶),回家時手上可能只有外套或兩張A4學習單,他們的習作本都放在學校裡,所以頓時覺得我們的小朋友都在練體力的嗎? 不過我覺得不同的國情和大環境適合不一樣的教學方法,為什麼我們的教改越改反而書包越重,讓孩子變成小空少空姐,整體的大環境才是根本的問題,而也並非我們的教學發法就是不好,其實中式的教學可以訓練孩子專注和團體意識等等,都是相當好的特質,不一定照著別人的制度就可以有跟別人一樣的效果,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呢!
文章定位:
人氣(48)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