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1949年生於日本兵庫縣,從小生長在神戶--一個富有異國色彩而開放的港都。他念早稻田大學戲劇系時,正是鬧學潮的時代,很少上課,卻熱中於看電影,大學年了七年才畢業(日本大學最長可念八年,學生為了打工或貪戀東京的生活念到五至八年的大有人在)。畢業後在東京國分寺開爵士咖啡廳,平時喜歡讀美國小說,也翻譯一些美國現代作家的作品,稱的上是一位與眾不同的咖啡廳老闆。
高中時代幾乎天天都在打麻將,追女孩子,泡爵士咖啡廳,一部又一部的看遍所有電影,既抽菸也常翹課。
看來他似乎愛做什麼就做什麼,過的還滿快樂的。他自陳,雖不怎麼唸書但是生性就是愛看書,基本上,他不想被硬逼著勉強看書,而是依照自己的興趣,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
和魂洋裝的恬淡文士
村上春樹雖是文壇的旗手,但幾乎不與文壇交往,不愛熱鬧、不愛上電視,每天早起晨跑,和夫人與貓過著淡泊的生活,他這種孤獨、頑固而自愛的文士作風,反而成為他受歡迎的另一個因素。
村上春樹擅長以都市人的感覺,和60年代嘲諷的眼光,描述充滿「空白」和「虛無」的逝去青春。他的風格清淡、明朗、清爽,與過去日本小說的沉重、陰暗和充滿汗臭、淚濕的黏膩,切成對比,可說較接近美國近代作家的世界。這與戰後日本新生代大量吸收歐美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可是如果我們細心品味,會發現他的文章骨子裡,仍擁有強烈的東洋思想。有人稱他是一個「和魂洋裝」的作家,我們想了解這一代的日本人,實有必要先了解村上春樹的作品。
村上春樹的文章,用字簡潔、行文流暢,乍看下很淺顯,但他的對白和比喻卻相當抽象,讓讀者不得不深思一番,就好像看一幅抽象畫一樣,不能一目了然他再說些什麼,這就是他「洋裝」的外表,也是令日本年輕人感覺時髦、新鮮魅力十足之處。他的「和魂」部分引人深思、自省、猜疑、探索。這種矛盾的結合,使他的作品一再被許多評論家提出來討論、分析。
作品充滿獨特風格
很多人承認他的作品風格獨特,只要看一頁甚至一句就可以立刻認出是村上春樹的。評論家對他的作品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實非三言兩語能道盡,在此僅舉數例說明。
一、他的主角沒有名字
無論男人、女人,在他的小說中往往沒有名字,只能以代名詞或符號代替。
所有文章都以第一人稱「我」為主角、老鼠(我的朋友)、208、209?(雙胞胎女孩)、她、K等。或以動物名作寓言式或擬人化表示。如羊男、羊博士、象、海鱸等。
也許他的目的在於超越某個特定人物,讓你感覺時計上他說的就是妳、我、她之間的普遍現象。
二、他的對白常具抽象化、格言方式表現
例如:「你二十歲的時候在做什麼?」 「拼命想女孩子」 「分開了啊。」
「過的幸福嗎?」
「從遠處看的話,大部分的東西看起來都很美」(1973年的彈珠玩具)
「每次想到她,就想起高中學校的走廊,不曉得為什麼?」
「因為人的本質是複合性的啊。」(遇見百分百女孩)
所謂格言,通常是指原本要用一百句話說明的現象,只以一句話來表達。
反過來說,他的一句對白,讀者也可以產生一百種不同的聯想。
三、他喜歡以數字來形容
數字原來就比語言更具抽象性,卻也更具體、更乾脆。例如:《開往中國的慢船》文中提到:
「我那時28歲,結婚以來六年的歲月已經流逝,六年裡我埋葬了三隻貓」
「星期天早晨我削了一打新鉛筆」
「教室裡排列著四十張書桌….」
「第三個中國人…..嘴巴張開五秒鐘….」
這種高度抽象的乾脆表現,顯然與其它的作家黏著筆法極為不同。
四、他喜歡引用專有名詞
他然他的主角都沒有名字,正如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只是平凡的無名小卒,卻每天接受大量的資訊、大量的人名、商品名;他的作品也常出現導演名、歌名、作家名、商店名、酒名等。
例如:
「與極其安靜地下著….像克勞德‧李路許的電影上經常下的那種雨。」(1973年的彈珠玩具)
「像歌德與貝多芬邂逅那樣火花迸裂。」(開往中國的慢船)
村上春樹的作品表面看似輕鬆,其實卻暗藏現代人的無奈與哀愁,是一種徹悟後的再出發。
他的文字極其精練,將多餘的語言消除,透過抽象化、無機化、符號化、寓言化、片斷化、精練出依片純粹結晶般的世界。他確實不愧是當今日本最具創意的傑出「同時代作家」。
節錄自
http://www.cc.ntut.edu.tw/~s3370045/new_page_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