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08 10:14:45| 人氣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吃情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總是難以忘懷一些鍾愛的小吃,不定時的要回頭張望它們的顏彩,保持口舌親炙的機會,藉著口腹暫時性的滿足,保留住一點生活的歡樂與趣味。
 
小吃的經濟實惠帶有一種溫馨的氣息,連接著我的童年記憶以及現在的生活,在一些研究飲食文化的人眼裡,小吃的起源和發展可以當作地理環境探索的指標、民間習俗的采風、以及人們生活的演變史來看待,它累積的草根特質氣味,在人們心裡塑造了一種獨特的價值,有點微妙且帶著一點批判性,許多小吃的做法與口味在不同的地方造成了近似卻又相遠的差距感,到底誰才是正宗,很難下一定論,不同省級地域的人努力維護他們心裡的正牌口味,有時不免也嘲笑著別家的小吃不夠正統與正派,而那些跨越時間與距離,長遠維持一貫品質口味的小吃,本身則形成了一種動人的情懷,造成一種力量,維繫著許多人心裡的原鄉,同時也加深鄉愁的惆悵。
 
離開家鄉金門已二十多年了,忙碌的我偶而回家,母親便會特別下廚做一點金門小吃,我總是閒適的伸手張口吃將起來,從來不覺得料理它們有何難處,一直到母親去美國,在弟弟嶄新寬敞的新居裡,獨自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做道地的家鄉小吃,母親國際電話中時常和我談起經過多次失敗,最後怎樣克服表面現代化,卻難以操作的廚具,勉強做出菜色的辛苦。

她唯一能克服言語不通、解除寂寞、安慰自己的便是那些從小吃過的小吃,日日變換著花樣,一個人靜靜的摸索、烹煮料理,耐心的等待著弟弟下班後一起分享。
 
這天下班後我獨自去用餐,面對熟悉的小吃我突然產生十分複雜的情緒,不知道其他人在品嚐喜歡的小吃時,是否也會有一些心事或幽微的感受產生。

這天我吃的是蚵仔煎和春捲,前者稀稀糊糊的看不見幾顆蚵仔,後者也甜膩膩的不對味口,啊,我好想念母親的手藝啊,我們家鄉賣的「蚵仔煎」可是貨真價實,粒粒飽滿一大盤啊﹔春捲則叫「七餅」,餡料是五花八門各取所長,注重蒜苗、香菇的香﹔豌豆、芹菜、竹筍的脆﹔菜球、紅蘿蔔的甜﹔豆腐干的嫩;再搭配上金門特產的海蚵,哇,真是人間美味啊,我想到切菜時,刀工不夠細的人總會被批評說:「粗人沒資格切『七餅菜』」,而炒的講究功夫更是馬虎不得,得在鍋鼎中央留一個洞,讓菜有足夠空間「透氣」˙˙˙˙,想到這兒,我捏著手中冷掉的泛出一層油的春捲,再也不想多吃一口了。
 
母親也常做一種家鄉人稱做「滿煎疊」的甜食小吃,在一個圓形煎盤上倒入麵漿,灑上芝麻、糖粉,最後合成雙層半圓形的簡單點心﹔還有其他的鹹粿炸、馬花炸、碗糕粿,並不具備什麼驚人的奢侈材料,但吃來就是特別對味口﹔半餓半飽的我又想起了廣東粥、麵線糊、扁食˙˙˙˙也不知哪些才是真正家鄉起源的小吃,但我們確實是有一套自己的烹製做法,也有自己十分熟悉並且堅持的口味。

為什麼我會如此依戀這些不起眼小吃呢?我想了想,當初我們離開那片土生土長的土地,一定曾經遺落了一些什麼,以至於在後來的歲月裡總要不斷的找尋,而藉著熟悉的家鄉小吃來滿足口腹之慾,在咀嚼的過程中確實填充了一些東西,也彌補了一點遺憾。
 
每次在旅行途中,我總會努力搜尋地方小吃,藉由口舌完成身、心、意的探險,在短暫的自由活動時間內,我貪婪的四處閒逛,在街角、弄堂、市場邊、或已形成氣候匯集成一條街的小吃地點,一攤又一攤的駐足品嚐,它們有的已是名聞遐邇,成了大排長龍的局面,行色匆匆的我變成了另一名擁護者,心甘情願的耐心等待著,有時好奇嚐鮮,一邊揣想著小吃背後可能存在的生活故事,便會失控的買回一大堆,這些雜七雜八的小吃當然是吃不完的,因為我們的旅行團多的是大魚大肉啊,最後這些打包的「地方小吃」常常跟著旅行一段路程,最後落得丟棄的命運,還有幾次差點把我送進醫院急診室,然而啊,我依舊無法改變或修正這種耽溺「小吃」的飲食習慣,只好任命的把它歸類為旅行的浪漫或情感脆弱症候群,提醒自己多帶一點隨身的藥片兒,以備不時之需﹔我也越來越清楚明白,那些功成名就的異鄉遊子,為什麼開口閉口只喜歡談吃」,越小的「小吃」,他們談得越多越久越大,大到地球變成一個燒餅兒,緊緊握在手心裡,夢裡都會垂涎的狠狠咬它一大口。

台長: 歐陽柏燕
人氣(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