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由陸地走向海洋,燈塔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有了燈塔,船不會迷航觸礁。而現代燈塔除具備導航功能外,還帶有歷史、人文、觀光的功能。我收集的許多燈塔照片,看得我心花怒放。因應工程畫過全國百分之八十燈塔圖的高科長說,燈塔繪圖要考量環境背景、讓燈塔突出、明顯,燈塔顏色要避免與附近燈塔雷同。繪圖時,航海專業人士都會提出建議,大家一起研究,以達最佳效果。他記得在鵝鑾鼻燈塔進行工程時,當時沒有電,所有事情都得靠「萬能的雙手」。興建目斗嶼燈塔也是,大家排成一列,在甩手可接的距離,一桶一桶水泥銜接相傳,爭取時間把水泥灌好。高科長描述當時情景一直笑,我也跟著笑。想到一個艱辛的年代,僻遠的燈塔工程,大機械不能抵達,一切都得仰靠人力。一群認真盡職的工作者排成一列,一桶一桶水泥甩接成一條龍,一步一步堆高燈塔,那畫面真的充滿樂觀奮鬥的喜感。每多聽一座燈塔的故事,我便增多一份歡喜,覺得人世間的愛與光明應好好傳承、大力散播。紀錄燈塔故事時,我感覺身上每一個毛細孔都充滿張力、身心暢快,嘴角不禁輕輕翹起、會心微笑。
「以前的工人真好,不分寒暑,跟著燈塔工程上山下海、跋山涉水,房子住得再破爛也不會嫌棄,每一個人都盡心盡力,大家共同的信念就是把工作做好」高科長不只一次讚美工作班底。他回憶說興建安平燈塔時,大家住在一棟破房子,每天早上要走五十分鐘路到燈塔,中午雇人挑飯到工地,以爭取工作時間。勞累一天後,再走五十分鐘路回到破房子,但沒有一個人抱怨。
冬天,海風強勁,鑽進骨子裡的冷,讓人倍加渴望保暖的衣物。但高科長說他不敢穿禦寒的衛生褲,因為修建七美嶼燈塔時,天氣酷寒,又逢風雨全身濕透,衛生褲緊緊黏住皮膚,無法脫下來。乍聽這話,我無法理解,後來才明白是「熱脹冷縮」,冰寒讓衛生褲變成另一層皮,緊緊黏在身上。除了酷冷,高科長說風沙也讓人吃盡苦頭。他曾在塭港堆燈塔遇上颱風,四面八方的狂風沙不斷侵襲,大家在方錐形鋼架結構的燈塔下方用木板圍一圍,克難擋風,一樣堅守崗位。這座燈塔位在「移動的國土」外傘頂洲上,因沙洲漂移、海水侵蝕,曾多次傾斜倒塌,工程團隊一次又一次的重建,就為了讓燈塔保持發光,善盡導航之責。在那必須靠雙手解決一切難題的年代,人的潛能不斷開發,更勇於挑戰極限,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高科長說燈塔施工期間遇上颱風,狂沙滿天飛,大家只得吃「沙配飯」,以最快速度匆匆填飽肚子。那無孔不入的風沙,讓人滿眼都是沙子,夜裡也沒辦法好好睡覺。「沒經歷過的人,是不會了解那處境、知道那辛苦的啊」他說。
守燈塔的人可以看潮水進出,但燈塔工程不能看天氣,一旦動工,就得抱著犧牲奉獻的精神,一直堅持到工程完成為止。高科長說很多人不知道海關有「工程處」,不了解燈塔工程人員的辛苦。包括燈塔完工後,夜間還得搭船去巡察。他記得野柳燈桿曾有人反應說閃光不夠亮,夜間搭船出海視察後,很快便做了改進。
一座又一座的燈塔,陸續建造,他的生命與燈塔緊密相連,每一座燈塔的施工情景他都牢牢記得。高科長把民國五十年至六十年期間,燈塔建設巔峰期,最重要、繁忙的工程一一陳述。包括51年鵝鑾鼻燈塔大工程、52年基隆燈塔宿舍由木頭改成鋼筋、磚造,以及奇萊鼻燈塔、53年花蓮港燈塔、54年安平和蘇澳燈塔、55年高美燈塔、56年野柳燈桿、57年三貂角燈塔建集水坪、水箱,目斗嶼燈塔換不鏽鋼屋頂,還有海墘岩燈塔,他說這年他在馬公待很久。58年淡水燈塔、59年國聖港燈塔、60年鼻頭角燈塔等。高科長一口氣連貫說完漫長的燈塔興建、維修史,他對燈塔的情感,跨過時間之沙,鲜明的記憶深深烙印在腦海裡。他的人生就像一艘乘風破浪的船,不斷勇邁向前航行。我訪談時聽到許多燈塔故事,發現那真是一個美好的年代,當精神心靈全力賁張,勇氣和信心自然倍增,向上的力量也釋出另一道光芒,跟著燈塔的光迴旋,使人生過得更豐富多彩!(三之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