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每一件事總是忘我、全心投入,這樣的習性讓我在馬祖時,感受到更強烈的歡喜與哀愁,這是一個濃縮的人生版圖,存在許多單純的觸動,馬祖的自然景觀、民俗風情,可以充分滿足人們的探奇之心,也從中思考許多問題。
走進馬祖各個聚落,在自然環境中徜徉,特別是戰地特有的經驗,那些只能從記憶、圖片、影像中去追憶的部份長景,馬祖一一直接呈現給人,也讓我更加清楚:我們唯有遵循自然法則,經驗法則,才能談一座島嶼的永續經營。
從許多觀察中不難發現:不管你是站在海岸線上,或面對一棟石屋古厝,我們很容易產生特殊的情懷,當我站在馬祖的景點上,我自然想起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金門,在心裡作一番比較,思量它們的相似、相異處,了解離島的普遍性問題後,也會清楚一個事實,不管我們搭上任何一架飛機或一艘船隻,去哪一座島嶼作一趟想望的旅程,不管是喜悅多還是批判多,是獲得的多還是失落的多,我們最後要面對的總是:如何規劃、開發更好的未來。
人在芹壁,面向龜島,我看見有人在練習划獨木舟,紅、黃、綠相間的亮麗色彩,在藍色大海中徜徉,充滿了力與美,我還看見一輛輛裝備車,載著划舟人的配備,從斜坡上一艘艘扛抬著陸續下水,他們的朋友和我一樣,居高臨下,坐在民宿的咖啡座上,熱情的朝他們揮手、歡呼、加油打氣。
小海島的居家生活是安靜的,維持基本的生活形式,沒有豪奢需求,吹風、看海,人與人之間互相依存、關懷、對話,就像民宿播放的老歌,儲存著人世間的美,自然山水的寧靜及活力,當我望著海,看著海鷗犀利又靈巧的抓魚,我覺得自己也變成了一塊會說話的石頭,定格了某一種安定中的永恆。
在敏感的孤獨旅程中,我原來擔心我會哭泣的,逃離心傷累累的島,潛入另一座更小的島,我不願假裝自己不傷心,或是在快樂的旅行………但一切竟出乎我意料的美好,而且真的獲得了對我而言十分奢侈的快樂、幸福的經歷及美好滋味,在一座小小的島,獨自觀察、寫生、紀錄、寫詩,可以深刻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溫馨的互動,自然的恩澤福分,它讓我竊喜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那不見得是每個人自發願意、可以勝任扮演的角色,讓我的心靈更形純淨,面對人類的貪婪、複雜、敵對、誤解、缺乏信任與包容………等,有更清楚的看見,也更堅定自己想選擇的生活模式。
這讓我想起第一次去馬祖,同行的剛考上哲學系的千羽寫道:『窗外面對的是美麗的海天一色,夜裡的滅蚊燈發出的劈啪響聲,讓人聯想到火爐裡爆裂的木頭…………;在那自然的美景呼喚下,我曾在白日跳下海游泳,陽光的照射使水面表層溫暖,底下則顯得冰涼,當我逍遙的划水時,每個動作都感受得到溫差的奇妙觸覺………;海潮的湧動讓人了解許多滋味,包括:溫柔、殘暴、沉穩、急切………碎浪的姿態在岩岸上有輕重緩急,那是一首多變的旋律樂章,你永遠無法預知何時它會在持續的溫柔裡,突然爆出凶狠的一擊……
這些幽微的感受與發現,可能與嚴肅的哲思無關,但正是這一切抒情柔美的動人發現,使嚴肅的哲學變得有意義;我想:一個人若想嚴肅的思考,他的心必需無限的溫柔,溫柔到有辦法理解自然的感傷、人的歎息與生命的一切細緻變化,那麼他才能體會生命的意義,也才能擁有「真實的感受。」』
今年,千羽畢業了,考上哲學研究所,忙得無暇與我作伴再訪馬祖,我的馬祖詩抄一首一首流出來時,看著薄霧瀰漫,海中的龜島一樣安靜的扮演它的角色,我只能對自己說:我能再成長得更好一點、留存的就是我的付出與奉獻,那是放大格局、開拓世界觀的「無我」境界,努力帶給別人一點什麼,讓生活增加一些美好時光,就像我們能夠自然享有的和風、燦爛的陽光,這是個人熱愛生命的最好方式,也是造福他人的重心。
我喜歡我所擬定的馬祖詩題, 從「黃昏的牛角村」寫到「鐵堡˙延伸的和平願景」;從「雲台山眺望」、「青番˙小香港的榮衰」寫到「晚風,躡足彎入石砌步道」;從「塘后沙灘」、「東湧燈塔」、「神祕小海灣」寫到「石屋上發疼的標語」、「蛇島˙蜿蜒的未來」;從「拾級而上˙中柳˙下方的海」寫到「離島,相連的臍帶」,再「窖藏˙歲月」、「傾聽,會呼吸的房子」………我知道我永遠寫不完的,我的詩抄將陪伴我一直成長,並且無怨無悔的相偕以老。
文章定位:
人氣(189)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