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的愛-母親珍藏的報紙讀後感
參賽者:劉致騏
楊恆均先生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共鳴,從網路上轉載數和各部落格上的留言可見一斑。拜讀完我內心也是激盪不已,本人比較愛吃所以用食物來比喻,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在別人的餐桌吃到自己家裡的味道,如此這般不可思議,相信令大多數人動容的也是這份驚奇。
驚奇過後掀起的是更多省思,是機關巧合之神愚弄?還是過度科技化社會必然會遇到的問題?當下決心對母親好點又受不了她的撈叨而頂嘴,每每都知道忍該讓卻又陷入近廟欺神的無奈,看著她忙進忙出、整理打掃、內清外潔、洗衣煮飯,想插手幫忙時卻被自己的母親趕回沙發看電視,理由千篇一律:你做的沒有媽媽好。這可能是每個媽媽對孩子付出愛最直接的方法,所以再忙再累身為母親的角色還是不得不做,甚至覺得只有這點不容侵犯、不容懷疑,同時我們也不會反駁母親的偉大和權威,即使有著懷疑。
多年來同樣的相處模式,總覺得母子的相處就該是這樣吧,雖然心中有著疑惑但總覺得問題不大,都是家人阿!習慣了也會體諒吧。但看著作者文章裡提到的那段簡報上第一段文字「當我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
,我震驚的思考著一個問題:母親老了就不是母親了?
如果媽媽不是媽媽那會是什麼?良久良久,我都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直到某天看著家裡的水管我得到了啟示。
那天早上打給水龍頭準備洗臉捧著雙手準備接水,
不經意抬頭看見鏡中倒影,鏡中人的動作好像在接受,
那水管不就是在給予、就像母子間的關係?付出和接受。那愛不就像水一樣,遇到平輩慢慢的蔓延、遇到下輩迅速的往下流有多少給多少,但一旦想往上流呢?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除非經過不自然的加壓。身為子女的我們隨歲數增長能力越強,另一邊母親卻日益虛弱和社會脫節時,是否連角色也應該對調?由我們來當母親的母親,小時候世界觀是從母親口中得知,現在該由我們充當眼睛帶著她認識全新的世界。
當我們能給予何必屈就於上下關係或是習慣,被動的返還我們的愛,一直在水龍頭底下有辦法還多少的水回到源頭?角色對調一下,要給予多少的愛都不是問題。也許,小時候的我們是母親分出的一部份,從孕育到成長都提供能量給我,那當她能量耗盡換我供應活力回去。不是因為施捨、也不是因為同情、更不是礙於傳統應該盡孝道的觀念而被逼著做,而是同一血脈自然的共生關係。愛似流水、血更濃於水、飲水都要思源了,是否更應讓愛順著血返回生命的源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