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自二○○七年金融海嘯以來,先後面臨失業率升高、非典型就業盛行、少子化、房價高漲。現在看似景氣復甦,金融市場熱絡,失業率下降,平均薪資提高,在種種一般媒體報導的「好消息」之下,卻少人關注金融海嘯後,貧富差距增大,全臺逾百萬人月薪不到二萬,比金融海嘯前多出廿萬人,造成新貧階級被邊緣化。
去年年底,失業率看似降到五%以下,卻有幾項問題,被主流媒體隱而不報:政府美化失業人口數字,實際上每週工作十五小時即被算入就業人口內。非典型就業人口增加,人力派遣、臨時工、部分工時已達七十幾萬人,政府帶頭雇用短期、約聘人力,一般企業普遍使用派遣人力,非典型就業人口的薪資水平平均不到典型就業者的一半。勞資談判中,派遣將被政府就地合法化,勞基法修正草案第七條以下新增派遣制度,勞工陷入不安定的就業環境。至於青年打工族,雇主以違法、脫法行為架空看來完善的現行勞動法令,欺罔弱勢勞工,使眾多打工族失去社會保險體系的保障,影響社會安全與個人權益甚鉅。
在青年貧窮化的現實下,父母倚賴子女撫養的「代間契約」落空,面臨退休的族群轉向投資以求保障老年生活。房價與股價因政府開放外資,熱錢湧入及臨退休族投資策略而提高。儘管可預期房價將因空屋率大增、供需失衡而下跌,然而房價難以回復原來水平。房價節節升高,青年買不起房子,然而空屋率不斷提高。政府因應選舉提出「社會住宅」政策,靜待切中現實。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詩句已成台灣有志青年的心聲,新加坡「住者有其屋」的「組屋」政策可為台灣借鏡。即使台灣為資本主義市場,政府對房價缺乏管制公部門仍應提出有力政策管制不當哄抬房價、投機操作的責任;對勞動市場亦應發揮調節的功能,派遣合法化實應慎重考慮,避免現實合理化法律這道最後防線。唯有社會共同關注形成一股具震撼力的輿論,才能迫使政府有積極的作為,提供社會中打拚的勞工族群更完善的社會安全防護。
<頭家心聲:臺灣時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