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家因為資金流動的問題,出現了一波波的金融風暴和經濟「不景氣」的困境,不過我卻覺得真正的問題之一其實是在消費行為與型態的改變上,而不是真的需求衰退,改變的不是各國內需減緩,而是有一些新的經濟體在悄悄地萌發,因此就算政府企圖利用鼓勵消費來刺激經濟成長,也要小心注意究竟應該如何操作。
鼓勵消費如果方向錯誤,會導致更嚴重的物質充斥,導致更嚴重的世界污染,因為動輒購買的行為如果沒能在品質上增進消費的附加意義,人不過就是像豬豬一樣的,只是用兩腳站立的動物,舉例來說夜市擺攤的攤商大量的增加了,如果鼓勵消費大家都跑到夜市去吃宵夜,因為便宜、因為俗又大碗,其實也會增加垃圾、污水處理和環境吵雜污髒的可能,鼓勵這樣層次的消費其實意義不大,因為過去在台灣各波金融風暴底層,民眾亦都是這樣應付和對應的。
攤商增多代表大家知道如何「小本經營」,營業額擴大大家也明白是消費者依舊維持著爛漫消費的習性,只適合包可能縮了水,所以就乾脆買點小東西....這種靠擺攤度日模式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減緩底層赤貧的出現,大家都有一口飯吃,我因為察覺了這樣的可能因素,所以對攤販起了惻隱之心,再也不那樣厭惡或排斥了;但我又不是會消費的那一群人,因此既然起了惻隱之心,重要的還是應該提出一些可以讓大家永遠掙脫的經濟模式或未來生活樣貌。
因此要說的是....產業改變、升級、或再造都是重要的,我們人口總數幾乎是不再上升了,政策上如果不鼓勵或不利外國人士來台定居或發展,台灣這條船的載客量就這麼多了,一條輪船在海上航行十多年,船上都是同一群人,你覺得他們會有什麼後勁強勁的消費力?顯然需要外來的消費與刺激吧!
我們政府為什麼不鼓勵另一種消費,譬如鼓勵大家掏錢去一些景觀區,然後卻可以利用增加的收入來改善整體建設和規劃,重新將早期因陋就簡或急就章的規劃重整,建立台灣島的觀光優勢?為什麼不鼓勵就業,大量鼓吹新行業的誕生,日本都有「送行者」這樣的電影在喚醒大家注視新風潮的流轉,卻不願意在台灣容許一個高自尊心、高專業印象的清潔隊員?如果我們再增加一倍的人口去從事環境的保護和保育,我們這一大片好山好水會沒有人嚮往?
我們需要的是整合能力極強的政府,偏偏主要官僚系統中就仍是缺乏擔當與擘化遠見的人才,要不是受遭殃經常要勞民傷財就是受迫於不完善的法規約束....苦不堪言的人們更是無知道只覺苦,卻不知道該如何說苦或解決它。
「鼓勵消費的年代」必然是一個趨勢,但是方向不可一錯再錯,不可以繼續以為人口數夠多到一個可以任意創造出經濟規模的年代還在。未來所有創業的門檻都降低了,原始經濟體的競爭漸趨白熱化,再不殺出一條血路,恐怕有一天擺攤賣蚵仔麵線的阿宗也都要被網路團購或線上訂購、即時送貨的新服務給幹掉了。
「宅經濟」的崛起就是一個很值得觀察和對比的例子,被壓沈在極底層的人們,怕是要先自立自強自力救濟了,等扁政府等到夢碎,等馬政府也等到破口大罵,因為政府大致的組織架構與效力都沒變....大腦不變....殊途同歸阿~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