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
http://edda.csie.dyu.edu.tw/p3.htm
作者:清大動機系教授 彭明輝!!(我補上摟!!)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中止或增減」。
聯考排名只不過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和大學的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
剩下的只有片斷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地再重複一次:
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該得的遲早會得到,不該得的不可能長久保有。
我們唯一該關切的是自己真實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所無法剝奪的),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楚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
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
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勤勤懇懇地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唸研究所,
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唸人文科學的東西。
畢業後工作了兩年,才決定要唸研究所。
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
誰知道,世事難料,
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
卅二歲才整裝出國唸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
全班最晚唸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
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
眼裡看著別人欣羨敬佩的眼光,
心裡卻只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
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
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
屬於我們該得的,那樣曾經少過?
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
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曾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剛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傳奇性的人物看待。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只是好事者之言,
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
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上發表過數篇論文。
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其間七年的時間我從未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
(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
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象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
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作悲喜。
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中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地問我:
「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你唸研究所時會比別人更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唸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唸大學時一樣茫然,因此唸得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
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對話的感慨。
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
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
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逕廷,
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
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
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
後來改為「朝三暮四」,
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要改回到「朝四暮三」。
先工作或先升學,
其間差異就有如「朝四暮三」與「朝三暮四」,原不值得計較。
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
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
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
而焦慮得不知何所抉擇時,
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或者一樣壞,
因而實際上選擇那個都一樣,
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
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愈小,越不值得焦慮。
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
短視地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
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
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
如果看得夠遠,
人生長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
先做那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
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準備考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道:
「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這樣回答:
「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種可能:
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
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
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它的可能性,
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它。
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需感到遺憾。不是嗎?」
人生的路那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
高中考兩次,高一唸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
畢業後,他告訴自己:
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
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
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
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
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
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
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
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
人生的得與失,
有時候怎麼說也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也不過了:
我們得到平日努力累積的成果,
而失去我們所不曾努力累積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
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
最後該得的不白少你一分,
不該得的也不白多你一分。
有人問找,
既然遲早要唸博士,
當年唸完碩士就出國,
今天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從不這樣想。
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
幾年升等,
這實在很無聊,
完全未脫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
人生長得很,
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
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過來說,
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
生活「多采多姿」,
好像很值得羨慕。
可是,
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
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
這卻又是大部份學生看不到,
也不想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