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娛樂2004-12-07
戀愛就是戀愛,同性與異性戀存在分別,是社會強硬地劃清的界線。《蝴蝶》主題似只說道同性戀,事實是大部分人一生需要面對的無奈、委屈。不是說過了大家可以自由戀愛了嗎?但原來只可以自由地與社會認為合適你的對象一起,那就是所謂的自由了。
習慣放棄
影片加上了大時代背景,六四。卻沒有政治色彩,與戲中的主人翁蝶只共存在同一個命運,大家都無力地向著社會爭取擁有自己的生命。蝶失敗過很多次,無奈,唯有放棄。放棄,是大家從小便學會的求生技能,每遇到阻力,不用解決的,放棄吧,硬碰沒意思。想法子?不用了,放棄才是上策……這基本是全片的觀念,蝶三番四次放棄、爭取,再放棄;蝶是老師,生活一直平淡,一次,認識了小葉,二人展開了一段婚外情,不久,家庭危機出現了,家人、丈夫、兒女都分別介入了,蝶的生命又開始繼續掙扎。
沉鬱無奈
影片拍得很實在,發人深省而有著詩一樣的優雅感。導演是麥婉欣,改編自台灣小說《蝴蝶的記號》,導演將三段戀情都處理得有充滿沉鬱的無奈及悲哀,飾演蝶的何超儀有驚人表現,每一段情緒變化都極有震撼力,尤其是她那張抑壓著的體態,香港影圈,做到的人,一隻手數盡。看這部片,涉及的層次實在太廣,如果焦點只放在「同性戀」身上,未必太狹窄了,嘗試放開主觀入場,事必會有的的新思維離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