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有新鮮空氣,稻田、山景以及熱情的農夫,更特別的是全村都種有機,是台灣第一個有機村,感動的事多到說不完。
康健雜誌87期
文.黃惠如 攝影.邱瑞金
造訪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後,我們的心就遺留在那裡。直到今天,只要一有機會,都要秀出自己在羅山村用美工刀一刀刀削出來的筷子,並詳盡描述削完之後手指僵硬吃飯的窘狀。在羅山村的第一餐,就要做雙自己專用的筷子,在離開之前,要用這雙筷子吃飯,不能用免洗筷。儘管筷子略帶竹子的青絲,也不見平滑,卻歷歷可見我們在上面努力的過程,就像這個台灣第一個有機村一樣。
富里鄉位於花東縱谷的最南端,再往南便是台東的池上,往北則與玉里鄉接壤。古來以農產豐富聞名,「富里」的確像「富庶之里」。羅山村就和一般台灣鄉下差不多,有可以大口呼吸的空氣、近在眼前的大片稻田和山景、空無一人的街道、熱情得把你淹沒的老農夫、農婦。這還不夠好嗎?哦,多一樣,羅山村老老少少全都在種有機農產品。
「要全村都採有機耕種是非常困難的,」農委會輔導處處長黃明耀說,在病蟲害多、工業污染又多的台灣,要一個農夫選擇投入有機都屬困難,更何況全村。在宜蘭也採自然農法種稻、以「穀東俱樂部」成名的現代有機農夫賴清松,曾經和妻子一路從宜蘭騎機車到羅山村來,看到路邊剛割過的雜草,並非用除草劑,心想「這裡是玩真的喲。」
> 全村齊力做有機
要發展成為有機村,羅山村有其先天條件。羅山村三面環山,僅有一條灌溉水源從羅山瀑布而來,水源獨立。而且從古至今,從未有任何污染性工業進駐,幸運地保持純淨的天然環境。初始是1994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看到羅山村特殊的環境,便逐步建立水稻、蔬菜、果樹等有機的生產模式,並鼓勵農民轉做有機米。
有機米帶給羅山村光明的前景。不僅成功創立「富麗米」品牌,更通過日本127項農藥殘留檢驗,打開了封閉三十幾年的稻米輸日市場,「富麗米」是在全村鞭炮聲中送至高雄港,外銷日本,「有機米是我們的驕傲,」有機米第四班班長溫秀春說。不做有機的人幾乎每天都會被朋友、鄰居勸說「做有機」,以保持有機的純淨,不受隔鄰農地農藥污染,「有點半強迫啦,」農會總幹事陳榮聰笑說,再加上羅山村雖然戶口上的人口數有五百多人,但實際人口僅剩兩百多人,「人少好商量,」陳總幹事說。
> 有機的好,農友最知道
有機不僅帶給羅山村發展的利益,和土地相依偎的農友更能感受到土地的溫柔回饋。長相憨厚的溫班長拿起麥克風手會發抖,一看到鏡頭就說不出話,連忙拿出小抄來,但他不看小抄說出的話,卻連農改場的專業人員都動容。他記得,他們第一年嘗試種有機米,因為經驗不足,有機肥施用錯誤,收成期「稻穗倒得平平的,」收成僅剩五成,農友們哇哇叫,直說要退出,但全村都說要有機,容不下一塊化肥田,好說歹說只有忍耐再試試看。但後來他們發現,以前用農藥、化學肥料的土地,土質很黏,收工時要用稻草刷腳還刷不乾淨,但現在土質鬆軟,一離田用水稍微沖沖腳即可,「有機的好處,農友最知道,」溫班長說。
> 好山好水好人
陳火木是果樹班班長,10年前開始種有機,採階梯式簡易水土保持,並以草防草,「好山好水,要好人才能做有機,」他說,過去要用「年年春」除草時,自己種的水果也不敢多吃。難得的是,大夥一起做有機之後,更形成共生的心念。陳火木捐出70年以上歷史的土角厝,「我6歲時,阿爸用500元買的,」當做社區文史工作之用,也當做社區集會之所,未來也將提供做為小朋友的生態教育。他今天特地穿上皮鞋、戴上金錶,得意地介紹自己的舊家。這個土角厝以土砌成,上鋪稻草做屋頂;黃蜂在土牆孔下蛹繁殖,成蜂後留下千瘡百孔的痕跡,在現存建築已經少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