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感動,
視作生日禮物也不為過.
生日前發回一份寫作功課,
頗令我洋洋得意的.
而且,
它會是這學期萬餘字workload中,
最令我樂在其中的十分一.
再次,
那微不足道的grade被我狠狠輕視,
(也不完全地...
我在意的是:
combine mode的grade上落或許不太大.)
片言隻字的讚許才是最具份量的鼓勵,
也是對自信低落的我給予肯定的一記──
「創作就是要傳達message,
怎樣present出來也非常重要.
她這篇做得不錯,
我認為差不多是最好的.」
雖然新加坡教授是煲冬瓜授課,
但久經三年訓練,
應該不致接收錯誤.
不過,
也無暇解讀教授口中「不錯」或「差不多」的含意了,
一廂情願地沉醉在甜美的成果之中.
趁未抽身以前.
抽身以後就該自我檢討.
一,
這學期的科目真的見鬼,
能力上的優劣一下子無所遁形.
二,
葉紹鈞先生口中的「先實用, 後感興」,
被我徹底的倒轉過來...
三,
文章的內容大概還好,
反倒那題目土到自己都想吐... ...
結論,
實用文從AL至今毫無進境,
而「吹水」能力則一直長驅直進.
建議,
在猶可學習的日子裡,
努力改進.
以上.
Pic.圖不是亂貼的... ...
題目:
試以魯迅此一照片為焦點, 創作一篇散文.
《沒有完成的雕像》
雕刻家接到了一宗生意。市政府為紀念大作家的周年誕辰,撥發經費予雕刻家,為大作家鑄造一個雕像,以供人們尊崇。
除了酬勞,雕刻家還收到一幀大作家晚年的照片以作參考。不過,雕刻家很有主見,決定先翻翻大作家的歷史和作品,好讓自己進一步想像大作家的容貌和個性。雕刻家認為,一邊想像一邊畫構圖,定能打造出最栩栩如生的雕像來。
不久,草圖就打好了,雕刻家抓出幾個重點來仔細研究。
首先,雕刻家對那匹讓大作家看上去木納敦厚的鬍子產生了興趣。自大作家留學回國,決定棄醫從文開始,鬍子就留下來了。翻看作家生前一些後期的日常照,他總是不拘言笑、嚴肅認真的樣子,雕刻家禁不住想:「是為自己以文代藥來懸壺濟世而留鬍子以明志嗎?」比較之下,與雕刻家收到的那幀照片略有不同──鬍子也遮不住作家嘴角那點笑意盈盈。雕刻家猜,作家大概想他的老伴了。那位由作家口中稱謂「小鬼」的女青年,變成與作家相濡以沫,同度十年患難的老伴,那點甘苦相知的靈犀,確令作家甜在心頭。或者,作家想及家中真正的小鬼也未可知。剛踏入最淘氣童年的小兒子,可真教大人們又愛又恨呀。
眼睛,是每個人物雕像的靈魂。雕刻家深明此道,對於大作家的雙眸,他更著意琢磨。
照片中,作家雖已步入晚年,但尚散發年青的氣息,是因為那炯炯有神的雙眼吧。儘管歲月肆意地蒼老了作家的容顏,他心裡志切救世的志向從沒老去,兩眼間依然洶湧出當年「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熱情。又或者,有一腔怒火於雙眼內噴發出來。作家仍深受那天目睹中國人麻木圍觀同胞被砍頭的幻燈片所刺激,才以手寫心,寫出一個個圍觀砍頭如看熱鬧、販賣人血饅頭的故事,企圖以荒謬頹唐去喚醒國民的心。雕刻家幾乎可以肯定,是熱血和憤怒同時明亮了作家的眼睛。
作家的衣著、姿勢,雕刻家覺得,這些大可隨性些,也與作家的豪邁氣魄相襯。雕刻家的心思,反而落在作家手執的一枝筆上。
筆,是作家棄醫從文後的靠依;是輔助作家在紙上唇槍舌劍的利器;是作家寫出拯救民心的文章的藥引。一枝筆,教雕刻家追溯回原點。
到了雕像交收的日子。市政府早在市政廳外的廣場騰出空地來迎接雕像。
可是,雕像沒看見。空地上,只有一大塊方方正正的東西,用亞麻色的布蓋起來,仿如雕像的基石。上面用鋼筆壓住作家那幀照片和雕刻家的紙條:「人們要尊崇的,是魯迅先生一生窮於文字上的用心,而非那徒有虛名的雕像。」
布下蓋著的,原來是半爿《魯迅全集》。
評語:
心思別裁, 結語尤其有力.
後記:
大家看得出照片中,
魯迅右手所持的是甚麼嗎?
教授澄清,
那是香煙不是筆...
幸好,
他沒有指名道姓,
說把那寫成筆的是我... ...
ps.本月最驚慄恐怖片──
《與醉酒佬對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