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幅畫 是我大一時候看到的
上視傳課時 有同學介紹的
很喜歡這幅畫的意境和風格
但 事隔多年 早已不記得是誰畫的了...
想知道是誰畫的
這個疑問 存留在心裡好久好久了...
雖然 有時候自己會翻一些大師的畫作
但 總是沒看到"吶喊"這幅作品 也沒能知道是的大作
前天晚上去誠品
想知道是誰的作品的這個欲望 又變強烈了
可惜 自己不是個有耐心的人
很懶的一本一本書的慢慢翻(這也是我一直不知道到底是誰的作品的真正原因)
幸好 旁邊有陳大屁
他的專長和優點就是耐心
我沒耐心的事 他都能幫我處理 解決
果然 他找到了
口圭口合口合 ! ! !
我知道囉~~~
是
孟克
========================================================================
愛德華. 孟克出生於 1863 年 12 月 12 日,他父親個性害羞、情緒敏感,容易憂鬱。 孟克 5 歲時,母親死於肺病,父親因此鬱鬱寡歡、神經緊張。對宗教信仰瘋狂依賴。孟克 14 歲時,其姐瓊安也死於肺病。
孟克自己常常生病,加上親近的接連變故,他自己回憶道:「我自幼被死亡、瘋狂與疾病跟隨,直到現在。 我很早就知道人生的悲苦與險境.... 」孟克終身未娶,享年 80 歲。
孟克的作品用色彩、線條與形式呈現自己某種迅速的情緒,描述了自己生命觀點中的生死愛苦,他以強烈的色彩將所有的作品串聯起來,這些色彩或灰暗、或明亮,都如同火焰一般燃燒著觀者的觀畫情緒,形成了孟克特殊繪畫語彙。
吶喊是孟克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這幅作品同時也是孟克自己在繪畫創作上的一種嘗試,比較接近表現主義的作品。但是孟克從不相信、也不接受主義或教條,他認為主宰創作的重要因素,是畫家內在的情感。
如同孟克所堅持的理念一般,這幅作品成功的傳達孟克自身的感受、與他所承受生活中令人畏懼的成份,對時代的敵意、對自我內在的軟弱、人心的機械化、現代社會理性與科學取向等等思潮的抗議,這幅作品表達他的絕望與紓解之道。
畫中人物如同存在主義小說的主角,對所存在的環境似乎除了吶喊找不到出口。畫面呈現出高度的透視技法,碼頭伸向風景的深處,而畫中的風景又被海上路地與空中波浪般的線條所掌控,吶喊的人物全身震顫著,背景中有兩個刻意被拉長的人物,從前方面面走來。吶喊的主人彷彿受到驚嚇面色慘黃,如同一具骷髏。畫中的色彩代表畫家當時的心理狀態:空中強烈的紅與黃、風景中的藍、黃與綠,色彩與線條所產生的動感透露出不安。
========================================================================
* 以上圖文 摘自"http://life.fhl.net/Art/cry/cry.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