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文摘】古人戒惡修善不可思議的因果感應
——命運改 鬼神欽 金榜題名 福蔭子孫
積善之方
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古時有一婦人顏氏,把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只打聽其祖先是否積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她認為只要祖上積有大德,其子孫必然會出人頭地。後來果然就生了孔子這樣的大偉人。孔子也稱贊舜的孝行說:「像舜這樣的大孝,不但祖宗可以享得,將來世代必能興旺。」這都是切實的說明,現再舉些例子來證明。
福建公卿楊榮,其祖上世代以擺渡為生。每當暴雨成災,沖毀民居時,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別的船只總是爭相撈取貨物,只有楊榮先祖以救人為要,貨物一概不取,鄉裡的人都笑他們愚笨。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便漸漸富裕起來了。
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楊家說:你們祖先積有陰德,子孫必當享受富貴榮華,某地龍穴可築祖墳。這就是後來人所共知的「白兔墳」。及後生了楊榮,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少師,並得皇上追封曾祖父和祖父的官號。至今子孫還是榮華不衰,盡多賢達之仕。
二、惻隱之心人皆有
浙江寧波人楊自懲,起初做縣裡的書辦,為人非常厚道,守法公明。有一次,縣官處罰一犯人,直打得血流倒地,縣官還不息怒。他就跪地為犯人求情,請縣官息怒寬恕。縣官說:此人傷天害理,目無王法,怎能叫人不怒!他聽了就叩頭說:為政失道,百姓渙散已久了。可憐他們不明事理,誤蹈法網。更不可因審出了案情,就歡喜而忽略了他們犯罪的因由。歡喜尚且不可,可況動怒?縣官聽了非常感動,整個人立即緩和下來。
楊自懲家境貧窮,但是操守廉潔,從不接受別人的財物。有時碰到囚犯缺糧,他也盡力救濟。有一天,來了幾個新的囚犯,一路上餓得非常可憐。他自己家裡又剛巧缺米。若拿給囚犯,那末自己家人就無得吃了。他只好跟妻子相量,妻子聽後也沒有不悅,把剩下來的一些米,煮成稀飯,供給那幾個囚犯。後來他們生有二子,長子名守陳,次子名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作到刑部侍郎,次孫也作到四川按察司;而現在兩位著名的人物楚亭和德政,都是他們的後裔。
三、上天有好生之德
明朝英宗時期,福建倡亂,百姓從賊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謝都事,搜捕東路賊黨。謝恐濫殺無辜,因此設法取得賊黨名冊,凡沒有參加賊黨組織的人,即暗中給予白布小旗,教他們在官兵進城時,插旗於門首,並警戒士兵不得濫殺無辜,因此救了萬人的性命。後來謝之子孫有中狀元,當宰相,中探花等,滿門得享富貴。
在福建莆田有一林姓人家,他們的上輩,有一位老太太樂善好施,常常做饅頭送給人家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立即就給,臉上沒有半點煩厭的樣子。有位仙人變成道士來試探她,每天早晨都向她討六七個饅頭。如是者過了三年,她也沒有少給過,討厭過。仙人知道她的誠心布施,實在難得,就向她說:我吃你的饅頭三年,無以為報,特地前來告訴你,屋後有一福地可建祖墳,將來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目。後依言埋葬,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從此不斷出貴,福建至今還有「無林不開榜」的傳言。
馮琢庵太吏的父親,是一位秀才。有一年的冬天早晨,在前往學堂的路上,碰到一個倒在雪中快凍死的人。他於是趕緊把自己穿的皮袍解下來替這人穿上,並將他扶回家中救治。結果那天夢裡一位天神告訴他說:『你出於至誠救人一命,很不容易,現在我派宋朝名將韓琦投生你家,作你兒子。』而後生了琢庵,取外號為琦,以作紀念。
四、心地光明鬼神欽
台州有一位應尚書,年輕時候在山裡讀書。在晚上時常會聽到鬼怪作崇吵鬧的聲音,非常嚇人,但是他卻一點都不害怕。有一夜,他聽到鬼在說話:有一個婦人,因為丈夫外出訪友很久都沒有回來,丈夫的雙親以為兒子死了,就逼她改嫁。這個貞婦因為不肯,所以明天夜裡就會來這裡上吊,我可找到替身了。應公聽了就立刻把自己的田賣掉,還假裝婦人丈夫寫了一封信,連同銀子寄到她家。婦人的公婆看到信後,發覺筆跡有異而生懷疑,但又想到:信就算是假,銀子總沒有白白送人家的道理吧!兒子應該平安無事了。因此就沒有逼婦改嫁,後來她的丈夫也平安回來,彼此相愛如初。應公又聽到鬼說:我本來可找到替身,無奈被這秀才壞事!旁邊一個鬼說:那你怎麼不去害他?那鬼說道:天帝因為這人心好,有陰德,已派他做陰德尚書了,我怎可害得了他!應公從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積德甚多,碰到了飢荒,總是捐獻救災。遇到旁人有急難,都盡力給予協助。碰到不如意事,也只逆來順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子孫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
江蘇常熟有位徐鳳竹先生,他的父親頗為富有。一次碰到飢荒,就先把他應收的田租,完全捐掉,做為全縣田主的榜樣。再把自己的谷糧捐出賑濟。一天夜裡,他在門口聽到鬼不停地唱道:「千不騙,萬不騙,徐家秀才作到了舉人郎!」連續幾天的唱過不停。此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他父親從此更努力積德行善,從不怠弛,舉凡修橋補路,齋僧接眾,凡有益大眾的事,無不盡心盡力。後來又聽到鬼在門前唱道:「千不騙,萬不騙,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結果徐鳳竹做到了兩浙的巡撫。
五、平冤減刑合天心
嘉興有一位屠康僖,初在刑部當主事官。他經常晚上留宿在監獄裡和囚犯聊天,以了解他們犯案的原因。結果發現不少無辜枉獄的人。他沒有以此立功,而秘密的把真相簽報給主審官。開庭的時候,主審官就參考他的簽報來審理,結果很多冤囚都被釋放了。那時京裡的百姓,都稱贊他明察秋毫,大公無私。後他再向上級陳情說:在皇帝所住的京城,已有這麼多的冤事。可想我國之內,必有更多。所以應每五年派一減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囚犯的刑案,以平冤獄。結果皇帝准其所奏,他也被派為減刑官之一。
一天晚上夢見神靈指點說:你命中本應無子,今減刑之事,正合天心,天帝特賜你三子,並都享高官厚祿。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了應壎、應坤、應三個兒子,都當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親,當刑房書辦的時候,為有一無辜死囚平冤。那個囚犯說:支公待人很好,很同情我的遭遇,願意幫我洗刷冤情。可是我們沒有東西可以報答人家,所以明天你就請他到鄉下來,嫁給他作為報答。他或會念這個情分,那我就有活命的機會了。他的妻子聽了丈夫的話,就流著淚答應了。隔天,支書辦到了鄉下,她即親切招呼,並把丈夫的意願告訴他。支書辦斷然拒絕,但還是盡力的把案件平反了。
後來囚犯出獄,夫妻二人到支書辦家門叩頭拜謝說:恩公大德,實在是近世所少有。現在你沒兒子,我有一個女兒,願意送給你為掃掃地的小妾。這在情理上是可說得通的。支書辦就以厚禮迎娶過門。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支立,二十歲中舉人,還做到翰林院的孔目。以後好幾代的子孫,也都官運亨通。
六、敬神護法世代昌
嘉興人包憑,他的父親是池州太守,生有七個兒子,包憑最幼。被平湖袁氏招為女婿,雖然博學多才,卻屢次考試都不上榜。一日東游泖湖,行至村中見一寺院破漏,觀音佛像被雨塵淋濕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十兩銀子,給住寺作修葺廟堂之用。住寺說:工事太大,只這一點銀子,恐難完工。於是他再從行旅中取出很多貴重的衣物布疋,交予住侍。僕人請他不要再送,包憑說:只要聖像不被損污,我赤身露體也沒關系!住寺聽後流著淚說:施送銀子和衣服布疋,還不是件難事;這一點誠心,怎麼容易得到呀!寺院修好之後,他與老父再游此寺,夜宿夢見護法神來道謝說:你子當享世代俸祿。後來他的兒子汴與孫子檉芳,都作了大官。以上各段所述,所然情節和作法也不一樣,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實例。
七、為善不興、為惡昌盛?
若要再詳細地來說,有真與假的,有直與曲的,有陰與陽的,有是與非的,有正與偏的,有半與滿的,有大與小的,有難與易的,這種種都各有各的道理,都應要仔細的辨別。若為善而不明其理,往往就會產生自以為行善,其實是造孽的行為,那就冤枉不過了。譬如一般人常說:某人行善而子孫不興,某人為惡卻家門昌盛,這都因為把善惡因果的觀念准則誤解了。
八、因有真善與假善
怎麼叫做真假呢?從前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見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問道:佛家講善惡的報應,如影隨形。為什麼某人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為惡卻家門昌盛?中峰和尚說:平常人被俗見所蒙蔽,這顆靈明的心沒有洗除淨盡,法眼未開,以致認善為惡,認惡為善。怎麼不恨自己的顛顛倒倒,反而怨天的報應錯了呢?他們又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哪會弄得相反呢?中峰和尚聽了便叫他們所認為的善事惡事說出來。他們有的認為打人、罵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有的認為貪財妄取是惡;廉潔守道是善。還把平時看到的種種善惡行為說出來,但中峰和尚說這些都不一定對哩!中峰和尚說:做有益旁人的事情,是善;做有益於自己的事情,是惡。若做的事情,可使旁人得到益處,那怕罵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於己的事,那就恭敬人,以禮待人,也都是惡。利人的是公,公就是真;私己的是私,私就是假。並且從良心發出來的善行是真;只不過照例做做罷了的,是假。再者,為善不求報答,不露痕跡,那所做的善行,是真;但是為了某種目的,圖有所得才去做的,是假。這些種種都要來反過來考問自己。
九、端直歪曲有分別
怎麼叫做直曲呢?現在的人,看見謹慎不倔強的人,大都稱他為善人,而且會很看重;然而古時聖賢倒寧願欣賞志氣高,只向前進,或是安份守己,不肯亂來的人。至於那些看起來小心謹慎卻無用的好人,雖然全鄉的人都喜歡他;但聖人卻說這種人個性柔弱,隨波逐流,沒志氣,是傷害道德的賊。由這推而廣之,聖人與俗人的看法取舍都大不相同。所以凡要積德,決不可被耳所喜歡的聲,目所喜歡的色所利用,而跟著感覺走;必須要從起心動念的隱微地方,將自己的心,默默的洗滌清淨,不可讓邪惡的念頭污染自心。所以全是救濟世人的心,是直;若有一些討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愛人的心,是直;若有一絲對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別人的心,是直;若有一絲毫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這都應細細的去分辨。
十、陽善陰德也不同
怎麼叫做陰陽呢?為善而為人知是陽善,為善而不為人知是陰德。作陰德的人,天將賜福德智慧;作陽善的人,能享世間名譽。世間名譽雖然也是福,但卻為天地所忌;因世人名譽超過了實得,多遭橫禍。因此古人勸人:「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人若毫無過失,而被橫加惡名,又能逆來順受,必是大有道德修養的人,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起來。從這能看出陰陽的分別細微得很啊!
十一、是善非善論影響
怎麼叫做是非呢?從前春秋魯國法定,凡是有人肯出錢,向他國贖回被擄去作做臣妾的國民,都可獲得政府的賞金。但子貢卻贖人而不受賞金。孔子知道後就責備他說:這件事你錯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風易俗,行為將成為大眾的典范,不是只為自己稱心歡喜才去做的。現在魯國貧人多,富人少;若受賞金是貪財,不光彩的事,那還有人願意去贖人嗎?從此贖人的風氣恐怕會消失了。
又如子路救人於溺,並接受了這人以作報答的牛。孔子很欣慰的說:從今將有更多人樂於救人於溺了。因為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會讓成風氣。由這兩件事,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受金,是好的;子路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卻稱贊子路而責備子貢。因此凡人行善,不可只看眼前的效果,須看它的流弊;不可只看一時的結果,須看它的長遠影響;不可只看個人的得失,須看它對天下大眾的影響。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若現行雖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舉此一例可以旁通,如不該的寬恕,過份稱贊別人而迷人神眾,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等,這些都要我們仔細的判斷和分別。
十二、偏善正善論結果
怎麼叫做偏正呢?從前呂文懿公辭掉宰相之職回鄉,鄉人仍敬他如泰山北斗。有一次,一個醉人把呂公罵了一頓,他沒有因此而發怒,而對他的僕人說:不要與喝醉的人計較。一年過後,此人犯了重罪入獄,呂公方才懊悔地說:『倘當時稍與他計較,將他送官治罪,可以起小懲大戒之效,今日他可能不致於此了。當時我是為了心存厚道,不與他計較,不料卻助養了他的惡行,弄巧反拙。這就是存善心而做惡事的一個例子。
又有存惡心而卻做了善事的例子。如某大富人,碰到荒年,窮人大白天在市上搶米;這大富人告上縣官,縣官卻不受不理,窮人因此膽子更大愈加放肆橫行了。於是這大富人就私下把搶米的人囚困和加以羞辱,因此情況始得平定下來,否則要大亂了。所以說:善是正,惡是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以善心而行惡事,叫「正中之偏」;以惡心而行善事,叫「偏中之正」。這也不可不知啊!
十三、半善滿善憑一心
怎麼叫做半善和滿善呢?易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經上說: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就像把東西存進容器一樣,勤而積之則滿,懈怠不積則不滿。
從前有某家女子,到佛寺裡去,欲施卻無錢,將僅有的二文錢交予主持,主持親自為她向佛懺悔回向。後來這女子進了皇宮,富貴之後,再帶幾千兩銀子到佛寺布施。而這主持只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罷了。這女子就問:我從前所施的只有二文錢,師父你也親自替我懺悔。現在我施了幾千兩銀子,師父連回向也不為我做,為什麼呢?主持回答說:二文錢雖薄,但布施的心真誠懇切;所以非我老和尚親自替你懺悔,不足以報答你布施的功德。現在布施的錢雖多,但不像以前的真切,所以叫人代你懺悔就夠了。這就是幾千兩銀子的布施,只算「半善」;而二文錢的布施,卻算是「滿善」。
漢鐘離把「點鐵成金」練丹之術傳授呂祖,以利行善濟世。呂祖問:黃金會否變回為鐵?鐘離說:五百年後,自然會恢復鐵的本質。呂祖說:如此就害了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做這樣的事。鐘離說:修仙要積三千功德,單這一句話,三千功德已圓滿了。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說法。
一個人行善而能心不著善,則所作的善行皆能得到圓滿的成就。若心著於善,雖然一生勤勉地行善,也只不過是半善罷了。譬如以財濟人,要內不見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布施的物件,這叫三輪體空,也叫一心清淨。如能做到這樣的布施,則一文錢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種無涯之福。若未能將心忘掉,施恩而望報,舍財而心痛,則就是黃金萬兩,也只半善而已。
十四、大小難易看動機
怎麼叫做大善小善呢?從前有一個在翰林院做官的人,叫衛仲達。有一次被鬼卒將他的魂魄帶到陰間,陰間的主審宮就命人將他的善惡記錄簿送上來;惡錄簿有攤滿了一院子的多,而善錄簿卻只有幾張而已。再用秤一稱,惡錄簿卻比善錄簿要輕。衛仲達就問:我還不到四十歲,那會犯了這麼多的過失呢?主審官說:思念不正即已犯惡,不一定作了才算。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即是犯過。衛仲達問:善錄簿所記錄的是什麼,又何以會比惡錄簿重呢?主審官說:朝廷曾有一次想要興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朝廷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衛仲達說:我雖曾上書,但朝廷並沒有接納,於事無補,這份奏章何以會有如此大的份量呢?主審官說:朝廷雖然沒有接納,但你這個念頭,目的在使千萬百姓免去勞役;倘使朝廷接納,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及萬民,則善雖少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則雖多也小。
怎麼叫做難行易行的善呢?從前有學問的讀書人,都說克制自己的私欲,要從難除的地方先克服。而孔子也說要從難的地方下功夫。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舒老先生,把兩年教書所得的薪金,代一戶窮人繳交公家的欠款,而免除他們夫婦拆散的悲劇。又像河北邯鄲縣的將老先生,把自己十年的積蓄,贖回人家妻兒,以使他們得以存活,這都是難舍處而能舍呀。又如鎮江的靳老先生,雖年幼無子,也不願娶鄰家的幼女,而誤人青春,這可說是難忍處而能忍呀。所以天賜給他們的福,也特別的豐厚。凡是有財勢的人,他們要立德都比平常人容易;易而不做,就是自暴自棄了。而貧賤沒勢的人如要立德,難而能為,就十分可貴的了。
十五、行善妙方有十味
我們平常若遇到有行善機緣的時候,便應該好好的珍惜,盡力去幫助別人。而隨緣濟眾,行善積德的方法,大約可分為十項: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舍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尊長;十、愛惜物命。
什麼叫做與人為善呢?先帝舜在還未有做君主的時候,在雷澤湖見漁人捕魚,看到魚藏豐富的淨水深潭,都被年青力壯者爭相佔取,而老弱的漁人,都留在急流淺灘之處。因而十分哀憐他們,於是他也親自下水捕魚,反是碰到了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禮讓,也不談及他們的過失。見到謙讓的漁人,他就到處贊揚,效法他們。如此過了一年,大家都讓出水深魚多的地方來了。試想以舜的才智,豈有不能用言語來勸化大眾?而他卻不用言教,寧取身教,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們生在這個人心風俗敗壞的末世時代,做人處世已不容易了。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把自己的長處,去蓋過別人。旁人有不善的事情,不可以自己的善,來比較旁人。旁人能力不及我,不可把自己有的能力,來難倒旁人。自己縱有才干聰明,也要收斂起來,不可外露炫耀,應像沒有才干聰明一樣,要把才干聰明看作虛假的。看到旁人有過失,姑且替他包含遮瞞。像這樣,一方面可使他有改過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如把他的臉皮拉破,他就沒有顧忌了。看到旁人有些小的長處,可學的;或有小的善心善事,可記的;都應立刻反轉過來,放下自己的主見,學彼長處;並且稱贊他,替他廣為傳揚。我們日常生活,所講的說話,所做的大小事情,全都不可隨自己的歡喜稱心去作,而是要為天下大眾著想,立出一種規則榜樣,讓大家去遵守奉行,這就是聖賢以天下為公的度量了。什麼叫做愛敬存心呢?君子與小人,從外貌看來,常易混淆,分不出真假。因為小人會裝假仁假義,冒充君子。不過這一點存心,君子是善,小人是惡,彼此相去很遠,他們的分別,就像黑白二色,絕對相反不同。所以孟子說:『君子所以與常人不同之處,就在他們的存心啊!』君子所存的心,只是愛人敬人的心。因為人雖有親近的,有疏遠的,有尊貴的,有低微的,有聰明的,有蠢笨的,有道德的,有下流的,千千萬萬的不同種類;但都是我的同胞,都是和我一樣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理志,那一個不該愛他敬他呢?愛敬眾人,就是愛敬聖賢人。能夠明白眾人的的意思,就是明白聖賢人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聖賢人,本都希望世人能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我們能夠處處愛人,處處敬人,使世上的人都平安幸福,也就可說是代替聖賢,使這世上的人都平安快樂了。
什麼叫成人之美呢?舉例來說,若把一塊裡邊有玉的石頭,隨便的棄丟,那末這塊石頭也不過和瓦片碎石一樣,一文不值了。若把它好好的加以雕刻琢磨,那末這塊石頭,就成了極珍貴重的圭璋了。而人亦是如此,也全靠提引;所以看到旁人做一件善事或是這個人立志向上,而資質足以造就的話;都應好好的引導他,提拔他,使他成為社會上有用之材;或是誇贊他,激勵他,扶持他;若有人冤枉他,就替他辯白冤屈,來替他分擔,務必要使他能立身於社會,而後才算盡了我的心。
大概通常的人,對那些與他不同類的人,都不免有厭惡感,在一個鄉裡的人,都是善的少不善的多;正因為不善的人多,善的人少,所以善人處在世俗裡,常被惡人欺侮,很難立得住。況且豪傑的性情大多剛正不屈,並且不刻意修飾外表,俗眼見識不高,只看外貌,就說長道短,隨便批評;所以做善事也常易失敗,善人也常被人誹謗。碰到這種情形,只有全靠仁人長者,才能糾正那邪惡不正的人,教導指引他們改邪歸正;保護幫助善人,使其成立;像這種辟邪顯正的功德,實在是最大的。
什麼叫勸人為善呢?一個人既經生在世上做了人,那一個沒有有良心呢?但只因汲汲追逐名利,弄得世上忙碌不堪,只要有名利可得,就昧著良心,不擇手段地去做,那就最容易墮落了。所以與別人往來相處,常要留心觀察這個人,若是看他要墮落了,就應隨時隨地提醒他、警告他,開發他的糊涂昏亂。譬如在長夜裡,做了個渾渾噩噩的夢,一定要叫喚他,使他趕快清醒;又譬如他長久陷落在煩惱裡,一定要提拔一把,使得他頭腦轉為清涼。像這樣待人以恩,功德是最周遍最廣大了。從前韓文公曾說:以口勸人,只在一時,事情過了,也就忘了;並且別處的人,無法聽到。以書勸人,可傳到百世,並能傳遍世界;所以做善書,有立言的大功德。這一裡說以口來勸,用書來勸人為善,與前面所講的「與人為善」比較起來,雖然較著了形式痕跡,然而這種對症下藥的事,常有特殊的效果;這種方法是不可廢棄的。並且勸人也要勸的得當,譬如這個人太倔強,不可用話來勸,你倒用話去勸了;不但是白勸,所勸的話,也成了廢話,這叫失言。若這人性情和順,可用話來勸,你卻不勸,錯過了勸人為善的機會,這叫失人。失言失人,都是自己聰明不夠,分辨不出來,就該自己仔細反省檢討;如此才能不失言,也不失人。
這樣一步一步的去做,慈悲心就會不斷增長。不但應戒殺生,一切會動的,有靈的,我們都不應傷害。求絲煮繭,鋤地殺蟲,想及我們衣食的由來,都是殺它們來養活自己。所以糟蹋糧食,浪費東西的罪孽,實在也如與殺生的相等。至於隨手誤傷的,腳下誤踏而死的,不知有幾何的多,這都應要設法防止。古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多麼的仁厚慈悲啊!善行無盡的多,那能說得完;只要上邊所說的十件事,加以推廣發揚,那麼一切的功德也可完滿了。
謙德之效
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讓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這樣看來,天、地、鬼、神、人,都看重謙虛的一邊。易經上六十四卦,所講的都是天地陰陽變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惡從善,吉卦教人要日新又新。獨有這個謙卦,每一爻都吉祥。書經上也說:自滿、就要招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我好幾次同許多人去應考,每次都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一定臉上有一片謙和而安詳的光彩發出來,仿佛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
從上邊所說看來,舉頭三尺高,必定有神明監察著人的行為;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應趕快地去做;凶險、損人的事,應避免莫作,這是可以由我自己決定的。只要我存好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還要虛心,自己肯遷就不驕傲,使天地鬼神,時時哀憐我,才可有受福的根基。那些滿懷傲氣的人,一定不是遠大的器量;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地享受到福報。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的度量弄得很狹窄,而自己拒絕可以得到的福;況且謙虛的人,他還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導。若人不謙虛,誰肯去教他?並且謙虛的人,肯學旁人好處;旁人有善的行動,就去學他;那就得到的善行,沒有窮盡了。這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的啊!
古人有幾句老話說: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就像樹要有根一樣;人要立定這種偉大的志向,必須在每一個念頭上,都要謙虛;即使碰到像灰塵一樣極小的事情,也要使旁人方便;能做到這樣,自然會感動天地;而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造成。像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當初那有什麼真心,不過一時高興罷了;興致來了,就去求;興致退了,就停止。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喜好音樂,若是到了極點,那末齊國國運大概可以興旺了。但是大王喜歡音樂,只是個人追尋快樂罷了;若能把個人追尋快樂的心,推廣到與民同樂;使百姓都快樂,那麼齊國還有不興旺的麼?我看求科名,也是這樣;要把求科名的心,落實推廣到積德行善;並要盡心盡力去做,那麼命運與福報,都能由我自己決定了!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隨喜轉載,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