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賣棺材
台灣還高高興興要花六千億埋自己
笨哪....
或許這就是美國人的如意算盤
讓兩岸的中國人互相毀滅
既阻止了中國的成長
也毀滅了台灣的經濟奇蹟
許多歷史悲劇的出現往往是由於偏執的少數,透過壟斷資訊管道、獨佔政策論述空間的操作,將易受蒙蔽、逆來順受的大多數一步步帶向險境,甚至走上絕路。引爆戰爭的信管通常都是由極少數的人掌控,他們在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國防機密大纛的掩護下,將千萬人的生命與財產安全當作政治理念祭品或戰略籌碼。此時此刻,海峽兩岸正一步步逼近軍事攤牌的邊緣,絕大多數的台灣民眾面對險惡的情勢,既無法置身事外也無力主控自己的命運;宰制兩千三百萬人命脈的是華府的鷹派、北京的主戰派、日本的極右派,和有暴虎馮河之勇卻不知溪水深淺的台北當局。
台海風雲 氣氛詭譎
只要稍稍留意最近的新聞報導,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台海上空瀰漫著一股詭異的氣氛。媒體對於台灣面臨中共攻擊所可能採取的軍事反擊行動拋出越來越驚悚的揣測;他們筆下的台灣的「毒蝎策略」已經從當年劉泰英口中以飛彈攻擊香港與上海,升格到攻擊長江三峽大壩 。而另一方面,對岸的高級將領故意透露江澤民在內部會議強調「看來這一仗非打不可」的強硬表態;不少國外中國問題專家將「五一七」政策聲明解讀為北京對台北的「最後通牒」,北京首度威脅將擊落飛越海峽中線的戰機是未來爭奪制空權的預告;再者,俄羅斯正在為解放軍加速趕造更多的現代級驅逐艦,以及其他足以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構成威脅的先進武器裝備。同時,美國正積極進行以牽制解放軍為主要目標的軍力重組計畫。美國已經悄悄的在關島基地部署戰略轟炸機以及三艘攻擊潛艦,同時美國還計畫在二○○六年前,在關島再增加部署三艘潛艦,並將部署在美國西岸的一支航艦戰鬥群調至珍珠港,以就近支援駐紮在日本的小鷹號航艦戰鬥群。此外,穿著便裝的現役美國軍官正絡繹於途前往台灣,指導防衛計畫與視察軍事設施,台北與華府之間的實質軍事合作關係已經直追七九年斷交廢約的前夕。
經濟止戰 未必有效
儘管,許多人都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一場有可能引發中共與美國直接軍事較量的台海戰事,仍舊是一種難以令人置信的末日情景。因為,這場衝突隱含了不可測的衝突升高風險,即使在冷戰時期也不曾出現過擁有核子武器的大國進行直接軍事對抗的險惡形勢。台海戰端的衝突失控風險之高,對任何一方而言都難以承受。以今日兩岸三地在全球經濟體系內的地位與作用而言,台海戰事不僅將導致全球供應鏈陷入空前的混亂,也必然會引發美國債券市場的崩盤以及全球資本市場的系統性危機。但也正因為如此,今日往來於兩岸的台商,跨國企業與國際投資機構都還沒有開始認真對待台海戰爭的風險,因為他們真的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這樣一個後果難以想像的地緣戰略風險。不過證諸歷史,人類的悲劇並不會只因其後果不堪設想而得以倖免。如果緊密的經濟聯繫與經濟利益的相互綑綁真的可以防止全面性戰爭爆發的話,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應該會發生。因為當時世界上主要國家間的經濟互依程度與今日經濟學家津津樂道的經濟全球化也不遑多讓。在一次大戰前夕,連中國的鐵路債券都可以在歐洲金融市場發行,可見一斑。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經濟利益的羈絆並不能有效抑制軍事衝突,市場活動的參與者也並不能有效面對難以承受卻也無法躲避的地緣政治風險。
倚美保台 有其風險
如今,許多人仍將台海爆發軍事衝突視為一個遙遠的可能性,因為他們相信美國有足夠的能力與意願來維護台海的現狀。台灣在安全問題上對美國的絕對倚賴,足以讓華府有足夠的影響機制來有效約束台灣當局的言行;美國在軍事投射力量上的絕對優勢,也足以防止北京以武力手段脅迫台灣就範。所以,只要美國能有效扮演其現狀管理者的角色,台海仍舊可以維持僵持而不破的局面。此一判斷,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其天真的一面。如果,我們仔細追究布希政府根據什麼理念與戰略估算而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如何一步步的讓美國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又如何嚴重耗損美國在國際社會的道德威信。我們對於當前美國政府的決策品質與危機處理能力,是不能寄予厚望的。更何況,從來就沒有一種不證自明的「客觀」國家利益在引導國家安全的決策。在任何時點上,以國家之名進行外交決策的領導者口中所謂的「國家利益」,只是居於強勢地位之政治行動者的一種論述建構,而這種論述建構經常夾帶著個人與黨派政治利益的考量。所以,美國的對台政策是很難擺脫美國軍火商的利益,國防部(或國務院)的部門利益與觀點,以及新右派的意識形態的糾纏。更何況,當前美國的決策高層已經被隨時可能發生的恐怖主義再度攻擊,伊拉克的政權移交、以巴衝突、北韓核武威脅等問題搞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有精力全神貫注於台海問題,也沒有心力解決對過去幾年華府對台政策政出多門與政策貫徹能力失調的問題。所以將台海和平完全寄託於美國,必然會出現嚴重的理想與現實落差。
建構論述 形成制衡
任何一個社會要防止一場原來可以避免的戰爭浩劫,就必須有意識的建立民間社會參與國家安全議題論述建構,以及參與和平與戰爭議題討論與評估的能力,尤其是對於「國家安全」論述的解構與另類思考的能力,這是今日台灣最為欠缺的一種社會制衡力量。今日台灣的政治領袖已經失去了開展兩岸和平論述的建構能力,他們最多只能提供長期處於戰爭邊緣的選項,結果是戰爭的陰影讓台灣的民主無法正常發展,讓社會資源的配置長期受到扭曲;台灣人民要追求和平願景,只能靠自己在理念與知識上重新武裝。相較於許多西歐國家,美國就是因為民間社會的非戰論述能力過於薄弱,所以才出現在伊拉克戰爭的前夕輿論與國會幾乎完全自廢武功的現象,布希政府內的鷹派居然可以獨佔戰爭必要性的論述建構舞台,讓美國民眾盲目支持一場沒有經過仔細得失評估,也缺乏正當性的戰爭。對美國而言,伊拉克戰爭的失誤固然代價不低,但究竟還不至於傷筋動骨;但對台灣而言,台海軍事衝突卻可能將台灣帶入萬劫不復的悲慘命運,我們還能繼續讓少數政策菁英壟斷主權地位、國家安全與和戰論述建構的舞台嗎?
新聞來源 : 930614 中國時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