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夜晚,
國父紀念館廣場中,
涼風徐徐。
陸陸續續許多急急忙忙的民眾,
從四面八方湧進,
舉起手腕一看,果不出其然,
是晚間的七時許。
都和我們一樣,是來觀賞那名聲響鐺鐺的~
「茶館」。
走到入口處,又是一個果不出其然的臺灣風景~
擁擠、忙亂、吵雜。
驗票→買簡介、海報、原著、劇照集→入場,
看似順暢的流程,
卻帶來了骨肉分離的憂心、
搶購上述種種的紛亂、
工作人員叫賣的高分貝噪音等等令人錯愕的情景。
七點三十分準備開演,
觀戲的民眾珊珊來遲、步履輕鬆的找座位,
即便是正式開演,
還有進場的人潮。
哀哀的獨唱響起,
茶館的風貌映現在眼前,
嗯,開始享受吧!
不料!前排的觀眾硬是不肯把背貼緊座位,
她說她這樣才看得到舞台全景,
但我的舞台硬生生去了一大角。
接下來入場找座位、走動、咳嗽、手機響、咖啡香......
真令人難受呀!
對岸的國家級演員正在台上賣力的演出,
而我們提供的是:
一個小小的舞台,
幾千個落差不夠的座位,
一群不懂觀戲禮儀的民眾。
唉!不談也罷。
來說說我的個人感受,
要說嘛,就是我沒有事前做功課!
本以為都是中文嘛,應該可以直接入戲的,
沒想到,那標準的京片子,
讓努力學京片子的我,
整場只聽懂大約四分之一的詞兒,
其他的就看肢體語言囉!
慚愧、慚愧!
雖然如此,
但我還是有看懂的地方喔,
我最喜歡的是佈景設計,
它是一個有前景、中景還有黑光的佈景,
讓觀眾真的像在茶館內,
一起經歷茶館內發生的事,
真的很棒!
或許是自身藝術內涵尚須增添,
此劇人物眾多、時空移轉的編寫方式對我來說,
是有那麼些受折磨、恍如隔世的感覺呢!(但或許真的只是“京片子”的關係)
以下是茶館的簡介:
首屈一指的話劇經典 中國大陸戲劇不朽豐碑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茶館》首度在台上演
<<茶館>>,中國舞台劇之經典,華人之不朽鉅作。中國著名現代文學巨擘老舍,1956年完成,1958年交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茶館》與北京人藝,兩造相映成輝,至今已是第三次大規模復排演出,是所有北京人乃至華人共有的記憶。 十多年的等待中,北京人藝終能夠來台演出《茶館》,將老舍筆下的世事滄桑與中國社會階層介面搬上舞臺。此盛事受到眾多期待與關注,台灣戲劇、文學、表演藝術各界亦大力推崇,吳靜吉博士、戲劇學者馬森、貢敏先生對此經典名劇記憶猶新,特別出席記者會談《茶館》文學、戲劇內涵及地位。 《茶館》以茶館「裕泰」作為社會的縮影,通過半個世紀(清朝末年至北洋軍國及抗日的三個時代)世事變化,由劇中70多角色演出時代中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道出時代巨輪轉變痕跡,人生無常悲劇輓歌,勾勒出戊戌政變後整個中國的形象。 老舍文學作品京味兒獨具,尤其是舞台作品,寫的就是道道地地的北京人,給觀?帶來的是個性鮮活的人物,是流淌著生活的一幅幅生動畫面。劇中對中國北京舊茶館文化著墨甚多,揭露中國社會文化之烙斑,看清末民初小老百姓社會百相。老舍以獨特幽默道生活,通過茶館小人物怎麼活著與怎麼死的,說明那些年代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1992年于是之告別舞台,由焦菊隱和夏淳執導的《茶館》封箱後,《茶館》生命如何延續直受討論至今。演出了374場的老《茶館》不應該是絕唱,重排《茶館》是所有華人期盼許久事。1999年秋天,在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之時,北京人藝新《茶館》轟轟烈烈地開了張,以全新陣容再次演繹這部經典作品,同樣把北京城攪得沸沸揚揚,創下了連續演出百場,票房突破500萬元的紀錄。導演林兆華構思醞釀整整三年,採用老舍原作結尾,並著力體現老北京風俗,以茶館、茶棚、牌樓等多種結構組成的老北京街景,川流不息賣菜的、賣瓦盆的、賣冰糖葫蘆的、賣羊頭肉的、賣老芸豆的…..人車混行的街市,打開封閉空間,展示北京風貌,加強歷史文化厚度,從而使得全劇的內涵有了更多的展現。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等演員塑造角色的成功亦獲得一致認同;新老觀眾歡天喜地,直稱「廣陵散從此不絕矣」! 北京人藝成立五十年,是中國戲劇最富盛名的老牌。北京人藝保存中國文化豐厚傳統,並大量吸收現代文學與戲劇表現方式,創作貼近生活本質及藝術真實的作品。《茶館》在中國話劇史上地位是無可取代的,而擅演「京味兒」話劇、藝術成就卓越的北京人藝尤受推崇,將老舍《茶館》精神表現詮釋得淋漓盡致。是人藝繼深受台灣觀眾喜愛的《天下第一樓》、《鳥人》後,再度蒞台獻演之話劇傑作。2004年6月30日起,北京人藝《茶館》於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將為兩岸表演藝術界再創盛事!
圖片‧簡介/年代售票系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