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02 08:20:15| 人氣5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車過逸仙橋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沿著陵園路下來,街上熙來人往,舊時代的建築也都早已不復見,
取代的是到處矗立競高的許多改革開放象徵。過一會,轉進中山門
大街,往南京火車站走。在這充滿歷史感的玄武區當中,可以發現
到在交通路標上,聚集了許多「中山」之名,從中山門大街、中山
路、中山東路、中山北路、中山門等,尤以「中山門大街」與「中
山路」成了玄武區主要幹道之路名,甚麼洪武路、太平南北路通通
閃一邊。會有這樣的情形雖稱不上特殊,亦不多見,畢竟玄武區在
歷史的定位上,有其一定的分量,自明朝以來,乃至於清朝及太平
天國時期,既有的政治軍事根據地,而當民國之後,更以此奠定國
都總統府所在。如此的歷史淵源,更不難想像,曾經有多少一代風
流人物更迭於此了。

從中山門大街再接到中山東路後,這才想起,剛不過兩個小時前,
才在烈日當空的紫金山下,一路從博愛坊、陵門、碑亭,到祭堂。
奮力地跨上三百九十二階,面著不斷湧上的人群,一邊俯瞰了紫金
山無際的景色,想像,在這一路的足跡中,自己正循著那些已隱沒
於歷史或活耀於當代的大人物的足印,來到了這裡。那書本上用文
字描述的磅礡歷史,早已漸漸從腦海裡離開,爾今,踏過那象徵著
全中國三億九千兩百萬人民的石階,心情更亦加的複雜。其實,也
不過是八十二年前的事,民國十四年,國父    孫中山先生病逝北京
之後,依其生前遺願,在當時國民黨中央以汪精衛、林森等人所組
成的葬事籌備會的奔走與開會決定下,在南京玄武區的紫金山,開
始了墓陵建造與設計的工程。在國父遺體暫厝北京香山碧雲寺四年
後,即民國十八年,由何應欽將軍擔任奉安迎柩總指揮下,將國父
遺體從北京碧雲寺移柩至南京紫金山麓上的中山陵,並於六月一日
舉行了奉安大典。

在通往祭堂的碑亭上,銘刻著「中國國民黨葬孫總理於此」,而日
期則註記為「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而在大陸經過七零年代
的十年文革浩劫之後,中山陵的建築景色依舊,文字註記亦未曾受
到破壞,僅見於國民黨黨徽被褪塗而去。民國十八年的南京市,尚
稱不上首都所在地應有的進步建設與繁榮,連一條像樣的中央大道
的交通建設都沒有,更遑論於今日所見繁榮景況,根本無法比擬。
當時,為了迎接國父    孫中山的靈柩,南京市政府特別修建了一條
從北京迎柩抵達處的南京下關碼頭直達到中山陵的迎柩大道,即名
為「中山大道」因此,在靈柩所過之處都以「中山」、「逸仙」來
命名,以表示對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紀念。而這條中山大道依序包
括了中山碼頭 (即下關碼頭)、中山橋、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
路、逸仙橋、中山門(即中山門大街)及中山陵前的陵園路。

逸仙橋畔,青鬱的柳樹在夏日豔陽下更顯得生意盎然,經過逸仙橋
後直行中山東路轉中山路便接近南京車站,同時距離下關區也不是
太遠。這段迎柩的歷史亦將隨時間僅留於文字記述,徒把這些存在
於玄武區的「中山」路標,留給好奇心的遊客去尋找解答。而當自
己站在八十二年前建好的祭堂前,帶點小小疲累與無法形容的心境
下,跟上巡走的通道,拜謁了國父    孫中山先生。是的,在不顧旁
人的眼光下,我深深的一鞠躬,表達無限的感念與緬懷。

 


2011/09/02


 

台長: 唐寥音
人氣(58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散文 |
此分類下一篇:心故鄉
此分類上一篇:誰的愛與希望─我的夏卡爾觀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