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TC,
上星期周日起了個大早,獨自散步到Guimarães唯一的城堡。不過離住所十多分鐘的光景,來了三個月多,卻還是第一次去哩。截至目前,看過的城堡、教堂等遺跡,心中的想法竟是”誰想住這啊!” 冰冷、過大的尺寸,私毫不帶給我任何溫暖。我理想的住所應該是磚木造小屋,有著木地板,斜屋頂,或許還有個火爐,前面有隻貓在打盹,還有我最喜歡的鳥整理著因冬天而豐厚的羽毛,牠們會和平相處,這是我憧憬的景象。
在這裡,我儘量的保持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在路上走。不是特地來養成孤僻的習性,而是想要學習不害怕獨處的孤獨感。一直對於獨處感到恐懼,不由得二十四小時開機,隨時掛著msn,深怕外界找不到我,我便會找不到自己,這是過去幾年在台灣的生活。現在,我不恐懼了,不過我也發現,一個人的旅行,依舊比不上兩個人同遊。看到無法形容的美麗夕陽,很希望身邊有個可以分享的人;過年的倒數時刻,吃完代表未來好運的葡萄,想要的是一個溫暖的擁抱。或許我真擺脫了獨處的不適,卻也懷念那種有人在身邊的滋味。
一個人生活,很簡單。上課、下課、到超市、煮飯、洗澡、睡覺。在固定的時候洗衣服,打掃房間,從同一個窗戶看永遠不會重覆的日落。生活內比較煩惱的是,該買一顆蒜頭還是一袋?趕得及在發芽前吃完嗎?今天的高麗菜要煮湯還是拿來炒?明天要不要再買些吐司跟蛋?礦泉水快沒了,是不是該再提一桶?吃變成生活重心,補充能量是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喔,我不是不讀書,只是想聊聊學校以外的生活。兩個月下來,生理的飽足填不滿心理的需求,在街上看見要上映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的海報,開啟了在這邊的娛樂。靠近車站不遠處有個藝文中心,每個星期會播放兩場電影,懂得加入會員,以便享有優惠。爾後發現更多好去處,很多表演、電影、音樂。其實沒有時間常去,但是知道”它就在那裡”的感覺令人踏實。
這小鎮,跟葡萄牙的起源有著極大的關係,外表的樸實與骨子裡的深沉,有著極大的對比。在小鎮裡移動,只靠走路,到那裡都是用走的。除了上次要辦居住證明時(我會不會是在這裡的第一位台灣籍居民呢?),因為在地圖上實在找不到那條路而叫計程車,尷尬的搭了三分鐘便到目的地除外,我成了Naomi Walker。每當走過那些世界文化指定古蹟時,搭車倒成為一種浪費;可以踏在不平整的鋪面,是一種幸福。以前以為德國的Bremen將會是我唯一住過的歐洲小城市,想不到Guimarães更小,更古老,也更有味道。在這裡我願意走路,只為多看、多接近,我知道有一天我會很懷念這裡,所以更要盡所能的去記憶、去感受。
今天很有趣,跟印度籍的同學一起去超市,收銀員對我說葡文。由於是千篇一律的”午安!””要塑膠袋嗎?”我也習慣的回答”午安””好,一個,謝謝”。很少到這家超市的印度同學在一旁不斷的用英文問我哪裡有磅秤(他常去的超市買水果要先秤過再結帳),我叫他稍安勿燥,待會收銀台上就有自動秤重的地方。於是換他結帳時,由於收銀員聽到我們的英文對談,便用生硬的英文對我同學說午安,而非用葡文。昨天去郵局取件也是,對方不會說英文,但我竟聽的懂她叫我明天再來(關鍵字是”明天”,整個句子唯一聽的懂得地方),今天再去,又是同一個辦事員,這次她問的是名字,恰巧又是我會的單字,兩天下來,讓我誤以為我會葡文了,實在很新鮮。到一個非英語國家生活,又對該語言毫無概念(當初去德國好歹也先學了一兩年),卻不覺得感到不便,不知是不是我神經太大條了一點?或許也是小鎮的好處之一,很安全的感覺,對於聽不懂的話,不會有太大的不安感。不過,要是可以學會,就能多認識更深的文化,相較於歐洲同學的多語教學,台灣只需學中文與英文,變得減少認識這個世界的機會了。
台灣很冷吧?這裡還好,但是溫差大讓我有點感冒了。我是變溫動物,容易適應環境,但是一天內變太多次,我的感應器會故障。快午夜了,在這邊連睡覺時間都提早許多,夜晚就是拿來睡覺,而非上網看些垃圾新聞。晚安,有機會再跟你多聊聊。
Yours truly,
Naomi
2008/2/1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