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9-20 20:00:00| 人氣3,1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澳門三角花園邊上的“台灣包”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角花園
(來源: http://my-own-post.com/soul-on-journey_061/)

三角花園邊上的“台灣包”
太皮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由於大量移民湧入,加上交通不便及消費水平的差異,以當時南華國貨公司和來來商場為主的北區一帶,成為旺區和“商業中心”,而在現時的三角花園周邊,更形成了一個北區小夜市。記憶已淡忘,只記得夜裡的三角花園周圍燈火通明,大牌檔供應炒粉麵,桌子排開,坐滿了人,十分熱鬧。遺憾的是,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我好像仍未看過“小夜市”的照片,沒法印證回憶。

    三角花園像一把直角尺,在其“弦”的一邊,正對着一些街頭理髮攤,我生命中最初的頭髮,大概都是在那裡“壽終正寢”的。那些理髮攤都已消失了,但曾與之並存的一些店舖,好像還有的在經營,包括一間士多、一間小茶樓;也有一間曾經熱鬧一時,後來關門大吉的店舖令我念念不忘,那店舖出售的是一種叫“台灣包”的美食。

    “台灣包”是小包子,一元一個,按當時才三四元一碗雲吞麵的物價,此售價自不便宜,父親偶然買過一次給我吃,便一試難忘,那獨特的口感和味道,令我想一吃再吃。每天放學,只要有閒錢,我都會去買一個來品嘗。

    大概在我父親跑去台灣做黑工開始,那“台灣包”店就結業了。除了鐵板上煎着的包子和旁邊寫着“台灣包”的牌子之外,其實我對店舖的印象已好模糊,對店主也毫無印象,但估計不會是台灣人吧!當年的經濟環境,有台灣人來做這麼小的生意,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之後我竟再沒聽過“台灣包”這個名稱,上網找不到,也再沒機會品嘗那美味。去過兩三次台灣,可能都是出差之故(我竟未試過“真正”去台灣),也沒留意到有地方售賣,“台灣包”也就成為我童年一個未解謎團。

   “台灣包”到底是何方神聖,三十年來一直是個謎團。直至最近,孤陋寡聞、少見多怪的我,無意中看到一個節目,才發現當年店主吹噓的“台灣包”,其實就是水煎包,一種台灣和福建美食。相信當年的老闆來自福建,為食品安上“台灣”二字,自然是要顯得更高級,更具吸引力。

“台灣包”,原來就是水煎包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albert_hsieh6682291699)

令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noya59629/31291968673)

 
  今年中再有機會到台灣去(也不是旅行),特意找來高麗菜(椰菜)餡料的水煎包來吃。那種外皮軟韌、內餡鬆脆的口感,那種高麗菜特有的爽甜中夾着一絲有如芥末般刺激的味覺,配上冬粉恰到好處的鹹,調配出小時候吃“台灣包”的體驗。之前出差逛夜市時想必見過水煎包,只是沒將之與記憶中的“台灣包”聯繫在一起而已。

    “台灣包”與澳門其它“高仿”台灣美食,堆積起我從小對寶島的想像:小泉居的台式飲料、回歸前風靡一時的“速易杯”珍珠奶茶,以及還沒有連鎖經營時期的鹽酥雞小食等。現在澳門能吃到的台式美食增加不少,但印象中沒有提供水煎包的,也許經營者認為沒吸引力吧。

    在前互聯網時代,除了食物,使我對台灣產生想像的還有電視劇和郵票,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經歷:有從福建來澳門的同學又移居到台灣去了;外婆外公透過華僑身份,在桃園定居一年換取身份證;澳門經濟低迷,父親到台灣做黑工……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台灣有所了解,直至在內地上大學與台灣僑生住在一起,才知道並非如此。

    對於解開童年謎團,例如印證某件事的來龍去脈、挖掘某玩具背後的故事,乃至發現某童年玩伴的下落等,成為我樂此不疲的事,但童年謎團一經解開甚或書寫,也意味着相關記憶會慢慢消逝。“發現”“台灣包”的秘密,寫出來後,我對上世紀八十年代三角花園街頭的印象,又會再淡一點吧? 

台長: 太皮
人氣(3,168)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美食情報(食記、食譜、飲品) | 個人分類: 金漆皮毛 |
此分類下一篇:蘇州散記(上)(多圖)
此分類上一篇:“犯錯”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