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給用戶推薦音樂,依仗的是機器學習──樂評跟曲風算有跡可循,再者,可以參考跟你氣味相投的人。真正棘手的,說不定是喜好如何隨年歲改變。就像格萊美頒獎典禮和Billboard的年結榜單,幾乎是主流音樂的代名詞,從前我可是甘之若飴,而今卻是食之無味。倘若以我往日的聽歌習慣為根據,機器也許揣摸不到我在2018年聽得最多的其實是Wolf Alice(同樣愛聽的Dua Lipa倒是可能)。
學者也在琢磨歌曲的歸類,表徵(representation),到自行編曲和製作。外國早有名為Bot Dylan的民謠機器人,除此之外,我格外看好九十年代末,千禧年初的cantopop,又名K歌。卡拉OK集團為了顧客能大展歌喉樂而忘返,與唱片公司來個裡應外合,是故K歌大有章法,像是用上某種chord progression和弦樂。不過填詞就是另一回事了,要人工智能賦出一闋文情並茂的詞,自然語言處理和深度學習的研究得更上一層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