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19 01:25:17| 人氣4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春去春又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莫名其妙,突然對金基德的春去春又來有另一層感覺。

金基德在拍這部片的時候,
不知道是否有設定這部片的觀眾群,
但無論如何,從這部片的內容來說,
恐怕有佛學背景的人會有比較多的感覺。
有時,我甚至會覺得這是一部拍給佛教徒的影片,
而且是一部挑戰佛教徒的影片,儘管拍攝手法很淡雅。

假設一部片是要拍給非佛教徒的觀眾,
那麼通常表現的手法會是
描寫俗人在困境中如何悟得佛法,
如禪說阿寬那樣的情節安排。

但是春去春又來卻是將比丘的生活作為主軸,
並且描寫小比丘成年後是怎麼誤入歧途,
又怎麼回寺裡修行。

有一個觀察重點是,
這部片刻意將比丘修行的寺廟設於湖泊的中間,
並安排年輕的比丘渡船到彼岸。
而這個彼岸就是所謂的凡塵,
這就是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接著,這位「出家」的比丘在彼岸犯了錯誤後,
又回到了寺廟裡。而這時,
師父讓這位比丘刻寫的經文是般若心經,
這是第二個觀察重點。

般若心經如此寫著: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在這段經文的意義下,根本沒有此岸、彼岸之分,
年輕比丘出寺追求美色便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錯誤了。
尤其,從片中會發現,
隔著寺廟(彼岸)與凡塵(此岸)之間的湖水,
他時而為冰,時而為水,
因此彼岸此岸的界線也因而模糊了。

然後,片中有一景讓我深感突兀,那就是老僧的自焚。
老僧在渡化年輕比丘後,他以紙封住了他的五官,
然後自焚於舟船之間。

這顯然是回應心經「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句話,
但這樣的死法卻很驚駭,再加上老僧是死於渡船上、死於湖上,
所以我會懷疑,這是對小乘佛教(對彼岸之追求)的諷刺。

最後,片尾裡的小僧,
和年輕比丘小時候的形象幾乎一模一樣,
這是本片的關鍵。

這很明顯是表現輪迴的觀念,
修行的僧人最終仍然沒有進入涅盤,
仍在輪迴的軌道裡。
然而,人世間的輪迴,對應著季節的更替,
春去春又回,竟發現這樣的輪迴竟然就是涅盤了。
輪迴/涅盤、彼岸/此岸的觀念終於被超越,
而不再是二元的對立了。


台長: MR.7
人氣(4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文藝腔與娘娘腔:東邪西毒與東成西就
此分類上一篇:苦悶的生活裡,挖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