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05 12:19:21| 人氣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你們」的台灣,還是「我們」的台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4.05.04 中國時報

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紀念「五四運動」八十五周年 /馬英九


民國四十七年,「五四」代表人物胡適先生在中央研究院院長就職典禮上致詞說:「〔五四〕 那時,我覺得世界上二、三百年來有一種公開趨向,朝科學民主這個方向走,朝新的科學方法走。那個時候,我的朋友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擁護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我要說這樣的話:…把抽象的名詞人格化了,也就容易偶像化了;偶像化了,便會盲目的崇拜。…當時我的朋友陳獨秀因只認得兩個名詞,不知道科學是一個方法,民主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生活的習慣。」這一段四十七年前說的話,對今天的台灣仍然非常適用。總統大選前後社會不安,族群對立、民眾情感的撕裂前所未有。如果這種民主就是我們「生活的方式」、「生活的習慣」,相信很多人寧可不要這種民主。然而無法否認的是,半世紀以來台灣人民辛苦建立且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出現這些負作用,跟原先民主被認為會帶來和平、認同和幸福感的認知背道而馳。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民主不只是理念 更是生活方式


事實上,民主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天賦人權的自然權利,本質上是先驗的理念;二是具體的政治制度,以及長期運作所累積的經驗、慣例和社會、文化的約束力量。前者是人權信仰的確定,後者則是憲政、法治與與生活文化長期的塑造。顯然胡適先生所主張的民主著重的是後者的實踐,因為,只有後者實現了,前者的目標才能真正達成;因為,在人類歷史上,不斷有各種形式的激進主張者利用前者摧毀了後者,從而建立了恐怖政治;納粹標舉了日耳曼的主權與自由、布爾什維克也提供了無產階級民主,而且言必稱人民,而各種宗教狂熱者也以禁制的手段,配合美麗的詞藻試圖在世俗的世界中強塑他們心目中的天堂。這些,當然都不是胡適先生所主張的「民主的生活方式」。

總統大選的後遺症

在這種認識下,我們必須指出,這次總統選舉的過程帶來了不祥的徵兆。執政者反覆灌輸公投與制憲是「普世人權」,是「愛台灣與支持民主」,賦予至高無上的道德光環,鼓動人民的原始情操,從而建立無人敢於挑戰的政治與思想權威。然而這種刻意把特定的政策主張賦予先驗道德地位的作法,不但不是民主的深化,反而正迅速腐蝕民主政治多元與包容的內涵,破壞政府理性決策的機制,帶來了新的強人政治的隱憂。平心而論,過去國民黨執政固有諸多缺點,不過到了後期,已經看不到醜化政敵的文宣,多元開放的言論市場迅速成形,技術官僚也已發展出一套理性決策的模式,行政中立雖仍不完美,但確已漸趨成熟。這是兩千年政黨輪替得以和平進行,社會運作得以不輟的重要原因。不幸的是,今天的執政者正在一步步的減損這些極其珍貴的政治文化資產。我們清楚地看見一套固定的政治手法,執政者將每一場選舉當成窄化人心的政治運動,把「民主」、「愛台灣」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先驗地位,任何不同意的人都成了這些價值的反面,政治競爭者遭到狂風暴雨式的抹黑。執政者可能因此贏得選舉,並收攬一切道德光環;但是,這種勝利讓台灣充滿怨恨與疏離,本質上是民主的退化與道德的墮落,並形成惡性循環,如果不予扭轉,終有一天會摧毀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政策主張不宜神化

台獨與統一,同樣都是一種政策主張,都應受到尊重,但也應受到合理的質疑;同樣的,公投是民主制度的一環,應該受到制度所根據法理的制約;制憲事涉憲政原理,當然也應該受到法學、政治哲學與文化思辨的挑戰。然而我們現在卻看到,「台獨」、「公投」與「制憲」現在正逐漸發展成三位一體的新神學,一種不容任何人質疑的絕對道德,執政者可以輕易地以這種新神學偶像的身分,扭曲理應中立的行政機制(如中選會),使公眾噤聲,並以「民主」的名義無限地擴張權力(如早先主張無法源也可辦公投、稍後又以有嚴重違法爭議的公投綁住總統大選)。

儘管執政者提出「團結台灣」為當前要務,但多流於口號,並無具體行動,而實際上卻持續朝鞏固其新神學的方向邁進,意味著這種「團結」仍是以強制他人認同其價值為主要途徑,拒絕屈從者很容易被指為「破壞團結」;反對者更可能被扣上類似「發動流產政變」的大帽子。此所以美國智庫學者毫不客氣的指出,台灣發展出的民主,還沒有理性辯論公共政策的能力。坦白說,一旦沒有理性包容,民主就只是獨裁的一種包裝。

回歸真民主─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

因此,英九希望利用「五四」八十五周年的今天,探討台灣此刻所面臨的民主危機,並強調真正的民主應建立在「憲政的自由主義」(constitutional liberalism)之上,包括 法治的精神、理性的態度、人權的保障、與包容的文化。這些力量的成長無法依賴政治先知,不能透過政治神學,甚至無法依靠選票立即達成;相反地,它們有賴於朝野政治領袖的自制,憲政和法律慣例的建立、公眾人物正面的示範等等,長期累積形塑而成,最後成為胡適先生所指的「生活方式」。

對於今天的台灣,英九要特別強調的,就是「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沒有理性包容,就沒有民主,也就難以達成團結。的確,推動真正民主文化的困難,在於它無法提供激情的訴求、缺乏「畢其功於一役」的精神號召、沒有戰鬥語言所鼓動的高亢情緒、也沒有絕對道德包裝所散發的誘惑;相反地,由於理性與包容,真正的民主態度有時會被誤解為怯弱與逃避。不過,為了落實台灣真正的民主,我們應該義無反顧,選擇這條有別於執政者的民主實踐之路,並視其為「五四」精神在此時此地的正確體現。 (作者為台北市長)

------------------------------------------------------------------------
馬英九的狡詐,只為了反台獨!/台人

 今天是中國五四運動八十五週年紀念日,當年推動民主與科學的前輩──胡適和陳獨秀,如果看到台灣實現了他們的理想,不知有多高興;如果看到獨裁的鬼影還在強辭奪理,不知有何感想?尤其台北巿長馬英九,在今天假借胡適的說法,假借正當的理論去陳述他的荒謬看法,胡適之是會欣然同意?還是嗤之以鼻呢?我不知道,我只想駁一駁馬英九的怪異說法。

 馬英九今天發表了一篇「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註】的文章,認為民主是基於天賦人權和憲政法治的生活方式,他說只有理性包容,才會有真正的民主,也才能達成團結。他基於這樣的論點,批評陳水扁總統對主流價值的操作。他的觀點很簡單,他認為陳總統推行公投、制憲、愛台灣的方式,是把這三者崇高化,變成不容否定的權威,也因此具有排他性,不合乎「理性包容」的民主精神,反而會像納粹和布爾什維克一樣傷害了民主。

 馬英九的論點,其實是在自打嘴巴,拿自己的信念來反對自己。首先,從他舉的「納粹」和「布爾什維克」來說吧,這兩個戕害民主的先例,都不適合來比擬陳總統的主張,因為納粹是拿民族主義來犧牲民主,布爾什維克是拿階級鬥爭來破壞天賦人權,而陳水扁所主張的是民主的精神,不管是公投還是制憲,都是民主的方式。換言之,馬英九是拿反民主的例子,來質疑陳總統深化民主的理念。實在是引喻失義,杞人憂天。

 其次,馬英九憂慮說:「執政者反覆灌輸公投與制憲是『普世人權』,是『愛台灣與支持民主』,賦予至高無上的道德光環,鼓動人民的原始情操,從而建立無人敢於挑戰的政治與思想權威。」這也很莫名奇妙。

 公投是民主最具體的表現,是最理性包容的民主方式;「制憲」是人民的權利,是奠定真正憲政法治的必要工作。這兩項都合乎他對「民主」的詮釋。因此強調公投和制憲的重要性,即使「賦予至高無上的道德光環」,也只會深化民主,怎可能反而傷害民主呢?何況公投和制憲只是「形式」主張,並不是「內容」的主張,這兩者被神聖化,是排斥獨裁的形式,而不是排斥其它的民主觀點。換言之,馬英九錯誤的把「形式」想成了「內容」,才會擔心絕對權威思想的出現。

 第三,馬英九認為台灣的民主出現了負作用──社會不安,族群對立、民眾情感的撕裂。這個觀點也非常離譜。雖然這些狀況是民主化之後才顯現的,但不等於是民主造成的負作用。因為社會不安、族群對立、民眾情感的撕裂,或來自歷史因素,或因為部分政客和人民的民主素養不夠,應該是民主不夠深化的後遺症,怎會是民主的負作用呢?許多因為選舉而產生的問題,都有其特殊背景,如果歸諸民主,或只歸諸政治訴求,那就犯了「虛妄原因的謬誤」和「過於簡化的謬誤」。

 馬英九何以會有以上三點錯誤,其實是因為他對「台獨」的不贊同。馬英九像中國當局一樣,把陳總統的許多合理主張,視為是為台獨做準備,所以才會提出「『台獨』、『公投』與『制憲』現在正逐漸發展成三位一體的新神學」的觀點。甚至在他看來,「愛台灣」的說法,也是一種台獨的論述。因此,不論公投、制憲的主張,還是愛台灣的訴求,馬英九認為其本質都是「台獨」。為了反台獨,讓他對公投、制憲、愛台灣充滿了疑懼。

 只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就知道,為什麼馬英九會擔心公投、制憲和愛土地變成「普世價值」,變成台灣人的普遍信仰,原因就在於,他害怕當台灣人有了這些信念後,就會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觀點。於是,真正能深化民主,讓民主成為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的「公投」和「制憲」,在他心中變成了洪水猛獸;熱愛土地的「愛台灣」精神,本是天經地義的,在他眼中竟成了可怕的權威。或者說,公投、制憲、愛土地這些普世價值,因為出自了陳水扁的口中,所以馬英九聽了,變成了獨裁的伏筆,只因為陳水扁有台獨的傾向。

 馬英九為了反台獨,竟然利用五四精神,把公投、制憲、愛台灣妖魔化,把深化民主的講成反民主,如果胡適天上有知,恐怕會大發雷霆啊!而馬英九的論調,基本上和中共異曲同工,只是他懂得拿民主來包裝,懂得用一些情緒的形容詞,狡詐的把反台獨說成了反獨裁。馬英九也許能騙了思想低能兒,但在明眼人看來,他充滿了反台獨的意識型態,也嚴重缺乏理性包容的民主精神。
http://www.southnews.com.tw
=======================================================================
*下文為本台文字,請勿轉載,版權所有。

*圖片:荒山果園所有

*台長云:

心胸狹窄只有權位慾望,沒有大局為重的政客,往往只會搞死一個國家民族,惹得國際動盪不安。別以為希特勒當初的風光是憑個人魅力佔得歷史地位,我看陳水扁這面諾貝爾和平獎是別想領到了。

當台灣多數知識份子已經逐漸無法忍受逐漸心寒,得面對冷卻下來的失落感時,當局的人依舊執迷不悟,鬥牠的權位、擴充牠的行政資源。搞了半天只不過是將另一個政權獨大式的拱進所謂憲治、五院之治。我們只不過將另一批餓狼,而且這次是打著「本土」旗號的惡狼,拱進了大餐桌。而這次,因為牠們太過了解民眾心理,溫水煮蛙,一但坐熱了那幾張椅子,人民更難「藉由」五院治權來約束了。

荒腔走板的一再上演,就只是為了當年民進黨想了十多年來的權位,羨慕忌妒國民黨當年的強人政治。而今日早在李登輝堂而皇之的為民主立下典範根基時,接班人擁有的只是殺紅了眼的權利慾望、填鴨式的思考能力、以及滿腔的怨恨造成的心胸狹窄。

強人政治早已不再。

當民主走到了真正正要深化的階段時,能力不足的強勢之人硬是要登上寶座,鞏固牠權位的個個擁護者,彷彿喝了泡過搖頭丸、威爾剛的宴會酒,個個茫酥酥的,渾不知自己正在走一條平白無故親手送上、葬送自己的民主之路,仍舊搖著綠旗、搖著螢光棒,直到了大選結束已一個多月的今日,依舊沉醉在大選的競爭當中。且執政者不停的鼓勵其喀藥。

大選真的結束了嗎?

實際上已經結束了。只不過,仍然有人依舊沉醉在甜蜜的勝利當中,藥效還沒退去。所謂的覺醒,竟然又一再的被任意不斷來回意識型態的口號攻訐下,硬生生,跟所有例子一樣,好你個玩物喪志,剝奪的生存的權力及重視。

但實際上,民主與言論自由的價值,只會因你們的頑劣,更顯出他的可貴與必要。就像是當年廢除的刑法一百條一樣,胼手胝足、篳路藍縷(註一)的台灣人,沒有什麼走不過來的。

媒體們請你們醒一醒?

別再像追逐明星般的追逐政治人物的動向,第四權所必需擁有的批判能力,就從你們採訪提出的每一個疑問小點出發的。當看到陳家公主有喜時,你們採訪趙建銘的情況,所問的,無非也只是幾句:「你的心情怎樣?她的心情怎樣?」,這類連問都不需要問的問題。因為,他們的心情怎樣,跟我們看電視配飯吃的老百姓,八甘子打不著邊。充其量,這類式的採訪問題,只是狗腿,更突顯了媒體素質的缺失。因為,顯然他們當下只覺採訪到的興奮,渾然忘了自己手拿麥克風時並非只要完成任務就能結束,這些記者背負的可不只是自我完成而已的社會責任。

如果當時突然間有位記者提出任何一個問題,例如:「你覺得高鐵興建頻頻出狀況,有何感受?」「你覺得國內出生率普遍下降,有什麼感想?」「你覺得移民潮很可能不斷出現,有什麼個人對此事的想法能對百姓說明的?」

相信,他的臉肯定立刻嚴肅起來,不是選擇迴避回答,就是說出自己看法。而後者,將會使我們更加了解第一家庭內部成員的想法。

520當天並不允許「演藝工會、人員」的觀禮。姑且並不知是否因為演藝圈真如于美人所說的以藍色居多,但如果真是如此就排除,那,這場觀禮充其量,仍然只是半邊的就職表演。況且江霞也是演藝人員,屆時,連當初力捧民進黨的她,也不得參與觀禮。這些曾經幫助你們走過來的,是否又將一個個視作弊屣棄之唯恐不輟呢?


*註一:高雄市立美術館創館時的常設展,有一件立體雕塑,以陶瓷燒製成忱木軌,一塊塊拼湊起來的立體雕塑藝術,名為「篳路藍縷」,說的正是台灣人當時來台胼手胝足的辛苦歷程。尤以鐵軌造就的奇蹟。

*2004/05/04 五四的今日,為台灣一路走來艱辛坎坷的民主默哀一分鐘後,請別忘了身為知識份子的天職。/荒山果園

*本文如有需要請留言告知,Thanx!

台長: 蘋果樹下的橘子
人氣(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