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04 12:39:00| 人氣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Mr. D & Mr. S.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聯合報社論:
何以直到今天台灣仍在苦苦尋覓「德先生」?

今天是五月四日,國內一批學術界、文化界、知識界人士籌組「民主行動聯盟」,選擇在今天發起五四新文化運動,希望以中道力量抵擋當前民粹式的政治動員。從總統大選前至今,各種標榜「中間」路線的訴求此起彼落,可見社會各界對政治走向同感憂心。如今民間人士再一次集結著推動「新文化運動」啟程,凸顯出這樣的一種疑問:何以今天台灣社會需要「再啟蒙」?更沈重地說:何以直到今天,台灣仍在苦苦覓求著真正的「德先生」?


台灣多數民眾對五四的記憶已遙遠,對五四的認識也模糊。當時中國面臨內憂外患,幾至分崩離析的關頭,不但政治上承受喪權辱國的壓力,文化上也有難以續絕存亡的憂慮。五四運動從青年人的愛國主義起家,標舉民主、科學的旗幟,沿著追求中國現代化的主軸行進。至今有人強調此一運動在思想、文化上的意義,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也有人強調其政治解放的力量,視為當代的啟蒙運動。


今日台灣的時代背景,與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難以相比擬;不過,社會上普遍對於政治不滿、對於國家前途焦慮、對於文化認同感到徬徨的氣氛,或可說與當年類同。民間因為不安而需要對話,因為政治腐化而需要鼓吹改革。從樂觀的層面來說,今日台灣的民智已開,教育程度提高,中間階級龐大,也經歷過民主化運動的洗禮,社會上本應具備理性主義發展的空間。


但這正是現況弔詭所在:一度從威權政體中破繭而出的台灣社會,為什麼竟使民間知識分子感受到民主倒退的危機?


二十世紀最後二、三十年在全球興起的第三波民主化運動,其實多半面臨了類似的困境。冷戰結束之後,各地的威權體制陸續受到「人民的力量」挑戰,一度形成民主全面勝利的樂觀局面。不過,倚恃人民力量而得到政權的新興政體,能否保障經濟振興、人民參與、社會資源公平分配,如今引發了新的疑問,從東歐到南美洲到東南亞皆然。其中最令人困惑的現象是:由於新興政權占用了「民主」、「改革」的旗幟,但真正的民主文化卻並未生根,而致使民間制衡政府的力量失去集結的平台,甚至掌握不住號召群眾的符號。


以台灣現況而言,在民進黨執政之後,代表弱勢團體的社會運動迅速萎縮,今年五一工運的黯淡景象即是一例。過去以改革或監督為名的各種民間團體,頗多成為新的政治依附。第四權受到資本主義及政府力量的夾殺。最嚴峻的是,「民主」這個字眼成為政府鼓動民粹的護身符;凡與其對峙者即遭「反民主」、「反改革」的汙名化標籤上身。這也令人回想起:文化界回顧五四運動時曾經感嘆,為何「以民為本」的德先生竟成了神主牌式的「德菩薩」?這不是在質疑民主的價值,而是感嘆社會缺乏對民主實質內涵和實踐手段的思辨。


台灣知識界在此時推動「再啟蒙運動」,無非是希望喚起民間對「德先生」的重新認知。此時此刻的台灣,「人民作主」的口號較以往任何時候更為高張,但政府權力集中的危險卻也較以往更為逼近。民粹式的政治動員豈是真民主?


缺乏制衡的政治權力當然更不是民主。台灣人民所需要的「再啟蒙」,也就是重新凝聚公民意識,重新要求公民權利;不管是公共事務的參與或社會資源的分配,都不應陷落入單一獨大的權力者手中。唯有守護住這樣的民主程序正義,才有可能追求到民主的實質正義。


在民主已成為普世價值的今天,台灣的知識界仍舊覓求著真正的「德先生」,在追求國家現代化的路上奔波,也可見民主文化生根不易。但願這波「再啟蒙」的努力能為台灣的公民社會帶來新的動力。


*取自: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1993226.shtml

*台長云:當種種跡象顯示提醒民主確已走退路的時,台灣人還在作夢,八年前自稱經濟本來可以一舉大進國際知名度卻因為政壇僵化沉睡在夢中;四年的時間,還在作夢;直到再隔四年後的今天,夢還沒醒。


*2004/05/04 本文歡迎轉錄!

台長: 蘋果樹下的橘子
人氣(7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