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馬車之歌~~
黃昏時候,在樹葉散落的馬路上,目送你的馬車,在馬路上幌來幌去地消失在遙遠的彼方。
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上,遙望他國的天空,憶起在夢中消逝的一年,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
馬車的聲音,令人懷念,去年送走你的馬車,竟是永別。
「幌馬車之歌」是台灣光復初期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很喜歡的一首日文歌
鍾校長在1950年的政治撲殺行動中遭槍決,就此結束了短暫卻熾熱的生命
因著「青島東路三號」,我開始想探知白色恐怖時期命喪馬場町的台灣精英故事
又,昨晚與二個孩子聊及二二八的肇因,我勸勉孩子身為台灣人不能不知台灣事
話說得大義凜然,回頭卻心虛不已,自己何嘗知道了多少台灣的真正歷史與人物
於是下定決心,要好好追尋近百年的台灣,就當是幫近日頹廢的自我設個目標
=========================================================================
8/28
「青島東路三號」,是愛國理想主義,更是真實滴血的歷史
「青島東路三號」,啟動文化出版社,作者:顏世鴻
青島東路三號,是1950年代的軍法處看守所
在那個荒謬年代,台灣的知識份子陸續被押著走進青島東路三號
幸運的人,下一站是監禁火燒島
不幸的人,下一站是血濺馬場町
顏世鴻因「中共台灣工作委員會學生工作委員會案」被監禁13年7個月又2天
同案的有11個人遭到槍決,書中刊有被槍決的葉盛吉的遺書,遺書的末行是:
「獻給忍苦的我的妻,以及還沒有見過面的我兒光毅。 父親字」
讀畢胸口好難受,有一股滾燙的熱流翻攪著,不知該怎樣才能好好地排掉
自此,開始陷入對那時期命喪馬場町的成千上萬台灣精英的探知漩渦裡
他們,在異族日本的統治下反抗異族,卻在祖國中國的懷抱中被祖國強暴
帶著那樣的遺憾,那麼年輕的生命,如何超脫?如何從容赴義?
=========================================================================
白色恐怖時期的書還沒寄到,倒是在書房找到二二八的書
就從二二八開始吧...
1943年8月,美、英、中舉行開羅會議,決議戰後日本將台灣歸還中華民國
1944年4月,中國設立「台灣調查委員會」,開始擬訂「台灣接管計劃綱要」
1945年8月15日,農曆七月八日,正午十二點,日本天皇正式宣佈戰敗投降
1945年9月9日,林獻堂等6人受何應欽之邀代表台灣出席南京的受降典禮
1945年10月17日,第一批國府的國軍七十軍由基隆港入台,全台熱情迎接
1945年10月24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警備總司令」陳儀抵台就任
日治時期,有志之士或透過激烈反抗,或透過辦報文宣,時刻想爭取自由民主
設身處地,經過50年的日本殖民政策對待,終回歸祖國,民心期盼有多深切
以為戰勝的「祖國」就要為台灣帶來新生命,自由、民主、平等、進步、富裕
長期帶領台人積極或消極抗日的社會賢達,就待日後投身政治報效國家的機會
然,二戰剛過,國共未休戰,國府自身仍一團亂,受派治台的團隊能多有效率
南京移入的黨、政、軍系統都陷入戰後難免的疲弱匱乏甚至腐敗墮落的亂象中
軍隊亂紀、公營事業停擺、官員忙撈錢、貿易局私將台米/鹽/糖運到上海去...
領導者該登高一呼嚴加整頓?或是默許人治多於法治的過渡時期社會動亂呢?
這當中又存在著語言隔閡與對地方自治的理念不同
日治時期還算安定的台灣,在陳儀團隊進入之後,一次次的相互牴觸
於是,1945-1947,怎一個「亂」字了得
有關二二八
民國36年(1947)2月27日傍晚,專賣局台北分局的六名緝私員在現在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附近的「天馬茶房」查緝私煙,查獲一名寡婦林江邁販賣私菸,於是將林婦販售的私菸與身上的金錢全數沒收。
林婦苦苦哀求,卻遭緝私員以手槍敲打頭部,因失血而昏倒。附近圍觀的民眾,群情激憤,包圍查緝員論理,查緝員從現場脫逃時,開槍示警,卻誤擊斃一名旁觀的民眾。於是場面失控,群眾集結包圍警察局及憲兵隊,要交交出肇事的人員,交涉卻無結果。
翌日,2月28日,群眾舉行遊行示威,人潮愈聚愈多,憤怒的群眾衝入專賣局台北分局,打死兩名職員,並將專賣局存貨及設備搬至馬路,放火焚燒,接著又遊行至行政長官公署(今行政院)前示威請願,結果遭到憲兵從陽台以機槍掃射,造成數十人傷亡。事件遂擴大。
消息傳出,台北商店紛紛關閉、工廠停工、學生罷課,以示抗議,更有民眾衝入台北公園的廣播電台(今二二八紀念館),透過廣播向民眾廣播,並呼籲全島群眾起來抗爭。於是不滿的情緒迅速蔓延至全島,外省人成為民眾出氣的對象,被毆打的事件時有所聞。
這時,警備司令部立即宣布全島戒嚴,出動武裝憲警巡邏市區,甚至開槍射殺民眾。而一些曾擔任過日本軍伕及志願兵的民眾為防止外省人警官以武力鎮壓,於是進佔各地警察局,接管警察的武器,以尋求自保。
當時台北市參議會緊急召開會議,並向長官公署提出解決方案,行政長官陳儀表示接受,於次日(3月1日)中午起,解除戒嚴。3月2日,以民意代表為主體,各界擴大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提出政治革新的各項要求,並要求軍隊須於3月3日下午六點前撤回營區,各地治安由憲警與學生組成的治安服務隊共同來維持。
一場因取締私煙失當的警民衝突事件,至此已演變成全島廣泛的族群衝突及訴求改革的政治行動。
陳儀對於「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提出的改革方案,一方面表示會接納,另一方面暗中向南京請求派兵鎮壓,指稱這次事件為「有計劃的叛亂行為」。3月6日陳儀接獲蔣介石密電,21師全師及駐閩的憲兵團2營將派往台灣支援,即不再理會事件委員會的各項建議案。3月7日,委員會向陳儀提出42條改革意見,遭陳儀拒絕。
3月8日,憲兵團2營抵達基隆港。3月9日,國軍21師抵達基隆港。同日,宣布戒嚴,軍警展開搜捕及鎮壓行動,包括不少社會菁英、民意代表、學生、民眾遭到槍決,逮捕下獄或失蹤,全台充滿肅殺氣氛,人心自危。3月10日,陳儀下令解散「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3月14日,台灣警備司令部宣布事變平定。接著國防部長白崇禧代表蔣介石來台宣撫。
二二八事件主要的動亂,歷經14天,在台的外省人與本省人都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依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發表的《台灣省二二八暴動事件紀要》的記錄,台北市的各機關,公教人員死亡33人,失蹤7人,受傷者866人;至於民眾的死傷統計,由於當時沒有進行全面調查,但估計人數遠遠超過公務人員的死傷人數。根據學者估計,二二八事件死亡的民眾人數,約在一至三萬人之間。但各方見解不同,有人認為這個數字過於高估,有人則認為死亡人數不只如此。
二二八事件後來影響深遠,其原因並不在於事件本身死亡人數的多寡,而是事後政府的處理態度。事件之後,陳儀遭到撤職,政府展現開明態度,撤銷台灣省行政府長官公署,改組為省政府,並任用前駐美大使魏道明為台灣省省主席,省府委員及各首長設 21人,其中本省人佔12人。
這樣短暫的開明作風,隨著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在內戰失利,中央政府播遷來台,在台實施軍事戒嚴體制,政治氣氛又趨向嚴峻,政府展開肅清匪諜的「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的傷亡者不但沒有獲得撫恤或安撫,反而被政府定調為台灣人受日本奴化教育所產生對祖國的誤解及受共諜鼓動的一場叛亂活動。二二八事件從此成為不能公開談論的政治禁忌。
======================================================================
台灣精英與知識青年們…
在日治時期,積極學習中國白話文和普通話,私下組織結社表達抗日的決心
在戰後初期,為台灣光復而熱情狂喜,為回歸祖國而雀躍,從各地回台想貢獻
二二八之前,看到陳儀體制的腐敗和獨佔,以報紙和公聽會向民眾宣揚理念
二二八之際,積極帶頭向中央爭取政治改革,或以武裝組織在街頭抗議…
然,二二八被暴力鎮壓,所餘的結果只有全面的潰敗、絕望、矛盾、苦悶…
他們徬徨迷失了,究竟,中國是什麼?祖國是什麼?台灣要往哪裡去?
進步的台灣青年們對國民黨政府所代表的「白色祖國」感到絕望,冀望台灣能改變
是時,中國共產黨夾著高民氣與新國力,誓言以社會正義對待階級不平等的問題
相較之下,國民黨仍以一派的亂象、獨權、貪瀆、腐敗、官僚、武力的勢力進入校園
1949年,台大與師大學生因單車雙載被警察毆打,各校學生串聯進行抗議
結果,國民黨逮捕監禁200多個大學生,槍決了18人,此稱「四六學運事件」
台灣知青們再一次看到國民黨政府的獨裁與慣用武力對抗人民的真實面目
絕望之餘,夾在共產黨與國民黨間的台灣精英與知青,得在有限的選擇中找到出路
他們的思想透過多方研讀與衝撞,自然轉而傾向左派的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他們透過讀書會、學生自治聯盟、文化協會、農協等組織運作多方推廣相關信念與做法
與二二八的不同是,此時的組織運作確實參雜了中國共產黨的勢力,是有組織系統地在進行
李登輝被指曾加入共產黨,正是發生在此階段,李的說法是曾加入組織,但不知屬共黨組織
重點應不在是否名為共產黨,而是當時具進步思想的優秀台大醫師與學生,幾乎都加入組織
二二八之前,台灣僅有七十幾個共產黨員,之後,卻迅速增加至八百多人
二二八發生時,台灣人要求的只是政治改革與台灣人的權利,沒想推翻政權
然,此時,國民黨失去大陸江山,知青的理想民主主義與浪漫革命情懷再度受到鼓舞
他們堅定地相信,透過自己在民間的擴大集結與持續學習,台灣終有一日被解放
有關白色恐怖
1949年5月19日,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身分到達台灣,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就發佈戒嚴令
戒嚴期間,為防止中共在台顛覆,也為了達到嚇阻台灣人民有追求自由與民主的思想
立法院通過懲治叛亂條例及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這讓台灣開始進入「白色恐怖」
情治單位機關逮捕結社表達意見的人民,公權力無限擴大,人民基本權利完全失去保障
具有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與進步青年更是戒嚴令下白色恐怖的主要打擊對象
一經檢舉即全面緝捕並入獄判刑,隨意冠以匪諜、政治犯、思想犯等致命罪名
根據行政院所提報告顯示,戒嚴時期,軍事法庭政治案件達29,407件,無辜受難者14萬人
根據司法院透露,如以每案平均三人計算,受軍事審判的政治受難人,應當在20萬人以上
這些人都是「白色恐怖」的犧牲者
日本統治台灣50年,殖民地的台灣才難得出現了一批思想與膽識過人的優秀知青領導人才
但,光復才5年,國民黨政府就用一場白色恐怖把這些知識份子一次撲殺殆盡
即使未被槍斃,也被以各名目罪狀送綠島長期監禁,人生的最精華歲月,就在牢獄裡過去
韓戰爆發後,台灣躍升為美國亞太防禦線的樞紐,清共行動受到美國認同,撲殺更有理
二二八是單一、短時的歷史事件,白色恐怖則是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人事物也更繁複
二二八發生在1947年2月底至3月初,數萬犧牲者幾無經審問判刑,多數遭掃射或槍殺死亡
白色恐怖狹義指1949大陸失守到1954中美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廣義則涵蓋整個戒嚴時期
國民黨政府在白色恐怖時期以高壓手段整肅紅色勢力,大批逮捕、處決、思想改造知青們
事實上,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不單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在涉及的人物上也有相當程度的重疊
或許可以這麼說:白色恐怖是二二八事件的延續
1950年代前五年,國民黨至少殺害了4000至5000個甚至於8000個以上的本省和外省人
並將同樣數目的知識份子、文化人、工人和農民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與無期徒刑
一直到1984年12月,最後兩個50年代的政治終身監禁犯林書揚與李金木才被釋放出獄
1991年懲治叛亂條例廢除,1992年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的修正,白色恐怖才真正結束
有關戒嚴
「戒嚴」,這個動員戡亂時期的臨時措施,在台灣總共「臨時」了38年又56天,是世上持續時間最久的戒嚴。「戒嚴」之下,人民不得結社、集會、請願、組黨、創報、遊行,軍方可以取締任何有礙政權穩定的言論、新聞、雜志、標語、出版物,軍事法庭則可以審判匪諜與叛亂罪。國民黨當局一聲「戒嚴」,從此限制了台灣人民的生活自由與民主權利38年。
1949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後,為防止共產黨勢力在台灣滲透,開始夾戒嚴令對可疑份子展開趕盡殺絕的偏激手段,尤其具有開放的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與進步青年更是戒嚴令下白色恐怖的主要打擊對象,一經檢舉即全面緝捕並冠上匪諜、政治犯、思想犯等致命罪名。
1950年的「台北工委案」,劉永福、蔡炳、李東益三人原判12年,判決書送抵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手上後,蔣經國私將三人改為死刑,另相關的蘇友鵬、吳振壽等十幾人則加重刑期。這些被指匪諜的人,絕大多數是冤枉的,如蘇友鵬不過是閱讀「狂人日記」。龍應台曾引述一組數據:僅20世紀50年代,國民黨當局軍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有29407件,受難人大概有14萬人,然,當時所謂的「共諜」裡,真正的共產黨人只是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