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死刑的存廢,過去一直都有很多人在探討,兩造雙方相互拉扯,各有各的論點。而我呢?對於這樣的爭議性話題,一向都是站在旁觀者去看,希望能多聽雙方的觀點,理智而非情緒性、民粹性的。老實講,台灣對於爭議性議題都太過於民粹性,導致許多真相、事實被掩蓋住。有很多事,不是二方法、不是對與錯,更不是選邊站,而是應該理性的探究事件的緣由、經過,冷靜思考,再做出自己的判斷。而非人云亦云,看看網路上的懶人包,就得出所謂的“答案”、“結論”。
看「空洞的十字架」這本小說,讓我們隨著故事情節發展,感受到東野圭吾先生對於死刑存廢的論辯與想法,彷彿他是藉由“撰寫”這本小說,試圖以加害者與被加害者(遺族)的立場去思索死刑的存廢價值。
死刑真的是一個結束嗎?
有人只是背負空洞的十字架,輕易的結束生命;但卻也有人為了自己的罪,背負沉重的十字架,一步一步辛苦的走著未來人生之路,希冀能得到救贖。
當我看到蛭川、看到町村以及仁科三個“殺人犯”的背景、犯案動機與最後面對罪責的態度時,「殺人就應該償命,應該被判死刑。」這句話,套在這三名殺人犯中,得到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應該吧?是嗎?不見得吧?
死刑很無力
我們希冀的是單純的殺人償命?還是生命的救贖?
讀完「空洞的十字架」,不禁讓我思索著這個問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