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 丹麥設計(一)
翻譯真的不是件簡單事啊,很多時候意會不難,但真要一字一句付諸文字,既要達意又要通順,不能偏離原文太多,又希望文章看起來不是那麼軟趴趴有點氣勢,前斟後酌還真是有些傷腦筋啊。
上次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丹麥的社會、教育制度,這次就focus在丹麥家具設計上,我的朋友Millais上個月才到丹麥拜訪家具名廠 Carl Hansen,有機會看他願不願意寫些心得放上來。
---------------------------------------------------------------------
早期丹麥家具設計
二十世紀初期的丹麥家具基本上仍承襲了其他歐陸國家的設計風格,特別是法國跟英國,並且以上流社會王公貴族為其主要的客戶,但同時間,丹麥設計也慢慢地在萌芽,並且發展出一種成熟的新古典風格,這樣的新古典風格不只是出於形式的模仿,而是展現出一種對於品質與工藝的自覺。
其實早在1770年,丹麥就已經開始實行家具設計的證照制度,由丹麥皇家學院所舉行的考試,不僅考製圖的原理,同時也須實做;這樣的認證制度讓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不管是建築師、設計師亦或是製造家具的師父都能有一定程度的審美觀與鑑賞力,在此同時,丹麥政府宣佈,所有在工坊內實習的學徒,都必須接受基本的製圖訓練並且到丹麥皇家學院學習其他相關的課程,C.F. Harsdroff 在十八世紀末設計的許多洗鍊而優美的新古典風格家具正好可以作為這個時期皇家學院所欲達到目標的絕佳典範。
而另一方面,成立於1777年的皇家家具公會不僅在推廣傳統工藝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提供會員優質木材的取得,繪圖以及3D模型製作等家具實作上的指引跟協助,並藉此建立了產品設計的品質標準;家具公會的首任理事長G.E. Rosenberg,曾拜師法國建築師N. H. Jardine門下,而他的繼任者C. Anker則是受到英國傳統家具風格的影響,因此,在丹麥家具起步之初,的確是受到外來風格的強烈影響;但除了來自於外國的影響外,在皇家學院的N. Abiligaad和G. Bindesboll的大力帶動下,則是奠定了丹麥家具對於品質和工藝的追求,這樣對品質與工藝的要求促進了丹麥家具公會的成長,直到1815年由於嚴重的經濟衰退導致皇家家具公會解散。
另一個對丹麥設計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團體是1554年成立的哥本哈根家具工業合作協會,協會擁有自己的舖面讓會員販賣自己製造的產品,協會的成立一方面提升了工匠的技術和產品的品質,並成為往後丹麥家具設計團體的雛形,而正因為有這類協會的存在,才讓丹麥傳統的工匠技藝,即使在社會或經濟條件極為窘困的環境下得以保存跟延續,而那些獨立的,小規模生產的工坊也因為有協會的輔導和協助,才不至於像其他歐洲國家那樣,消失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浪潮中。
丹麥現代設計的起源
20世紀丹麥家具以及工藝設計水平的躍進,其實是許多不同事件、幾個世紀下來經年累月積累後的結果,1920年代,許多年輕的丹麥設計師開始活躍於歐洲,當時的歐洲,不管在各個方面,都可以說是動盪而衝突的,風起雲湧的各式思潮充斥在不同的領域,如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等都開始湧現許多實驗而前衛的想法與作法,從19世紀末的英國,由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所領軍的藝術及工藝運動試圖恢復自工業革命以來被遺忘捨棄的工藝品質及美感,在德國,德意志工業聯盟(Deutscher Werkbund)1907年於慕尼黑成立,而在法國,柯比意在1915年出版了【立體主義之後】成為新精神運動的領導者,到了荷蘭,杜斯伯格和蒙德里安兩人聯手創辦了日後深深影響抽象藝術與設計運動的前衛藝術雜誌【風格】(De Still),接著在1919年葛羅斯培在德國成立包浩斯,自此,極簡主義橫掃歐洲。
創新的想法透過不同的運動散播全歐洲,當然也廣泛的影響了北歐諸國,並帶動新藝術理論的興起,特別是在瑞典,Gregor Paulsson 活躍於藝術史到設計到都市社會學的每個領域,他發展了一套完整而全面的造型藝術理論,並且對後世造成很大的影響,身為一位傑出的機能主義理論家,Paulsson同時也是2,30年代北歐建築及工藝設計革命的主要帶動者,他最著名的格言:日常生活的優質設計(Better goods for daily life)在1919年成為瑞典工藝協會的口號,後來更被其他北歐國家廣泛引用;出於對人類本質以及結構型式的廣泛研究,Paulsson選擇用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設計,特別是在社會學的部份;簡而言之,他認為藝術不只是抽象概念的延伸,而是許多機能交互影響作用後的結果以及社會現況的反照,他接受精神機能主義卻又同時加上社會學層面的考量,而這樣社會學層面的考量主要來自於消費者的需求。
Paulsson認為設計師的使命有三:一、創造美的事物(美學的),二、創造實用的物品(實用的),三、教育消費者(社會的);社會大眾應該有機會選擇那些能夠平衡自然與生活風格的產品,設計師不僅要知道如何創造一件美而實用的作品,而更應該了解消費者的真正需求,1956年,Paulsson和他的兒子Niels共同出版了【物體的形式與效用】一書,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向一般大眾闡述了他美學的功能主義論點。
1925年,在Paulsson參觀過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之後,他提出了以集合住宅、交通及家具作為1930年斯德哥爾摩博覽會的展覽主題,這次的展覽不僅是北歐機能主義的濫觴,同時也展現了Paulsson對於工業發展應如何為廣大中產階級服務的設計社會史觀。
不只是這樣,負責展覽會場的建築師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創造了一種完全不同於他之前作品的國際樣式,展場的建築規劃對於當時年輕一代的丹麥設計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早先由葛羅斯培與柯比意所提出的機能主義與國際樣式的概念在這次展覽之後,正式的被帶入北歐,但無論如何,其所對應的機能主義形式還是考量了丹麥社會的實際需求。
1920年代的年輕丹麥設計師
20世紀初擁抱機能主義的這批年輕的丹麥設計師究竟選擇了一條和德國包浩斯不同的道路,這對後來的丹麥設計,不管是在設計語彙或機能考量上,都與其他歐陸國家有所不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丹麥的現代設計運動是由幾個重要的潮流匯流而成的,其中由建築師保羅.漢寧森(Poul Henningsen)所主編的前衛設計期刊Critical Review(丹麥語Kritisk Revy)揭櫫了設計不應該只有美學上的考量,而更應有其社會的目的性,而這種社會的目的性正是當時的古典學派所缺少的;期刊的內容除了建築,同時也涵括其他如設計工藝等領域,並且倡言設計師所需具備的社會意識以及對消費者的關注,漢寧森特別強調,對設計師而言,這種對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關注可以說是一項道德上的使命跟責任,Critical Review雖然在1928年停刊,但它為見證了早期的丹麥機能主義的興起,年輕一輩的設計師因此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專業,在美與實用的權衡間去滿足並提昇普羅大眾的生活水平。
1924年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家具設計學系成立,不僅開啟了一代設計大師卡爾‧克林特(Kaare Klint)的教學生涯,同時也成為20世紀丹麥家具設計的重大分野;同時具備建築師與設計師身份的克林特成為丹麥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推手,嚴格卻極具個人魅力的治學風格,克林特依照自己的理念在家具設計系發展的一整套課程,替丹麥的家具設計立下了一個極高的標準,也對往後數十年的丹麥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許多日後知名的設計師都曾受教克林特門下;他的教學結合了理論與實務,課程一開始,為了要讓學生了解怎樣才算是一把好的椅子,他要學生實際地去量測椅子的各部尺寸,透過量測的過程,學生同時了解了椅子以及人體的尺寸,而這正是設計的根本,接著,學生會開始學習如何去調和不同樣式,形式的家具尺寸(例如:燈具,擺飾),他們同時也會量測人體各個部份的尺寸藉以作為家具設計的依據。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些課程極為合理而且必須,但若將時間拉回1917年,這樣的課程內容卻是全然革命性的,用今天的辭彙來說,這叫做模組化,但模組這個詞呢也是到1948年才由柯比意所提出來的,很明顯的,克林特的許多想法與作法是遠遠超過他所在的年代,還不只是這樣,在研究過去不同時期的家具風格時,克林特從18世紀的英國家具發現一種特別的美感與合理性,於是他帶著學生開始去量測這個時期的家具,如Chippendale(中譯:齊本德爾),而這種向過去經典學習的態度也成為丹麥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項特色。
回頭看克林特對丹麥家具設計的貢獻,我們看到他教導學生實際去量測那些日常生活用品,並且將人體的尺度納入設計考量,去了解結構的組成,材質的使用,探究自然的美,並且學著如何和工匠們一起工作;克林特熱切地透過教育傳達他對設計的理念,於是,充滿了『克林特』個人風格的學校出現,克林特的學生在不同的領域出頭成為傑出的設計師,他們不僅讓丹麥開始在國際的設計舞台上發光發熱,更成為丹麥現代設計的代表。
文章定位:
人氣(5,979) | 回應(3)|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