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台灣一個半月,蜜月期早已經結束,將在這裡待半年的現實生活也過了四個星期。也許是與回來前想像的美好景象落差太大,加上毫無預警或沒有料到的狀況屢屢發生,人顯得格外疲憊。
如同上一篇「摸索」中所提到的,童童不但情緒化還很難讓人了解,她的善變讓大家措手不及,哭起來驚天動地,讓住在公寓裡的家人緊張得手忙腳亂。所以回來後大家老是圍著她團團轉,對她又哄又騙只希望能得到片刻安寧。
在澳洲的時候,就一家四口生活,教育孩子的情況單純。對於新生兒出生後可能發生老大嫉妒老二的狀況雖難能避免,我們卻努力降低發生的機率。了解到童的降臨將佔據我們多數的時間,所以對於陪伴喬的優質時間,好比床邊故事,我們有著絕對的堅持。我和老公都相信在培養她慢慢獨立成為姊姊的同時,也該讓她了解無論妹妹如何吵鬧,屬於她獨佔父母的某些時刻是絕不會被剝奪的,畢竟她在我們心裡一樣很重要。
正因如此,做完月子後雖得做家務兼顧兩個小蘿蔔頭,累的時候難免有情緒,但親子關係與手足互動仍然不錯。到馬來西亞時,因為婆家能陪伴喬的人多,小朋友也多,亦看不出任何問題。可是回台灣不久,喬沒有同齡玩伴,而家人環繞在童身邊的景象讓她看在眼裡,想得到大家關注的行為和心理不但沒有受到重視還老是碰壁,最後還是得由我出面安撫…孤單作戰的我在老公離台後第二星期開始被承受無形的壓力。
喬喬極度活潑,她大方熱情、嗓門大、活動力驚人,對身邊的人事物充滿好奇,問題也特別多…雖然也會調皮不聽話,卻是個善感又貼心的小孩。只不過這個超級好動的小女生就是無法靜下來獨處,加上吃飯拖拖拉拉、沒耐心等待、會插嘴等小毛病尚未糾正過來,讓習慣安靜的家人在童的轟炸下開始對她感到不耐煩。
家裡的人和我的教育理念大不同。我因長年住在國外,看到西方教育方式的人性化,面對自己小孩時總希望將自身經歷的傳統東方教育去蕪存菁,再合併東西。可是我的方法讓家人頗有微詞,他們覺得我太重視喬的感受,老是對她用說的是浪費時間,面對四歲孩子說不聽就該打。而當我解釋我不動手的原因並舉例說出喬的懂事乖巧時,他們又會認為我老是看小孩子好的一面不對,應該挑出毛病嚴格糾正。面對東西文化差異及傳統與現代教育觀點衝突的我,在重新適應這裡生活之際,又得小心翼翼拿捏教育喬的分寸,第一次感覺到親子關係岌岌可危。
童童半夜每小時醒一次的情況讓我越來越抓狂,想訓練她白天喝幾次配方奶卻遲遲不見成效,她吃副食品的量又極小…我的油彷彿慢慢被燒盡一般,白天總是精神不振,一臉倦容,更別談和喬喬生龍活虎的遊玩了。
因為童的難帶讓我身心俱疲,原以為我陪伴喬的時刻家人可以幫我安撫童童,而當我得照顧童的時候他們能夠陪著喬。可是雙方沒有默契,也配合不好,我不但更加忙碌,陪伴喬的時間也嚴重縮水…慢慢的,我開始看到喬對童產生敵意。
回來後,真正專心陪伴喬的時刻幾乎只剩下睡前的半小時床邊故事,所以我很珍惜。有時在房間唸故事的時候,童哭得呼天搶地,我就會聽到爸媽說著:「叫她睡覺就好了,為什麼要陪那麼久?趕快出來搞定這個小的啊。」之類的話。雖然如此,我知道若是因為童的哭泣而縮短了陪伴喬的時間,勢必將增加她對童的不滿,於是我努力撐著。
可是這樣仍然不夠。超級活潑的喬有著旺盛的精力,家人卻多半沒人有體力或時間陪她,我想多和她一起卻心有餘力不足。而她看著大家輪流陪伴妹妹,難免心理不平衡,開始會想做些事引起我們注意。有時難得我抽出空陪她玩,她很開心之際,看見我父親抱著童童進她房間時,就會敏感的說:「這是我的房間!妹妹不要進來。」
我的教育方針比較生活化,希望以輕鬆卻認真的態度來引導。不過我的家人卻是屬嚴厲型的,對於喬喬的許多行徑都用比較負面的方式來看待。老實說,家人間最直言不諱,所以我很感激他們會將看到喬喬任何不可愛的一面告訴我,讓我有提醒和教育她的機會。可是有些事我盡量不小題大做,家人卻認為我若不教訓她就是寵溺。
其實我懂得喬,知道她不說謊,因為感性容易流淚,也了解她快樂卻需要從別人的重視中得到自信的性格。可是家人不懂,很多小動作都被他們做了另類的解讀,我想解釋怕大家說我找藉口,不說又覺得很委屈。
記得有幾次喬喬知道惹我生氣後,開始不安的說著:「媽媽我愛你。」對我而言,那是她怕我因此不再愛她所做的試探反應,家人卻說她很油條。
又有一次我對喬吃飯慢發脾氣,不知所措的她企圖從我家人那尋求安慰。面對一個四歲的孩子,我們理該對她說:「媽媽很愛你,但是你每次吃飯都這麼慢讓他生氣。妳應該要乖乖吃飯,不要一直講話…」。可是他們非但沒這麼做,還對她潑冷水的說:「那是你自己造成的啊」。最後她只好又哭著回來找我。結果我媽就說她很愛哭…我真的感到很累也很無力。
面對喬插嘴和沒耐性等待的小毛病,一直以來我都耳提面命的,很怕別人說她沒家教,她卻老是忘記讓我很煩惱。還好在澳洲時,身邊的朋友多半語帶鼓勵的對我說這只是過渡期,於是我放心許多。吃飯拖拉的問題我和老公也苦惱很久了,對策換了又換,卻始終不見好轉。看了許多的書,也詢問一些過來人的經驗,除了賞罰並用之外,只能告訴自己這是階段性的。
面對孩子的教育,我相信有時候體罰是必要的。只不過在動手和不動手之間,我願意用耐心來輔導,給他機會學習。體罰,是在衡量整個狀況後,確定孩子說不聽也罵不聽之後才會選擇使用的下下策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