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選舉似乎多少表達出選民的心聲,也充分證明宋楚瑜已是過了氣的政治人物。
當得知曾擔任過省長,也參選過總統及副總統的宋先生竟會委屈自己參加台北市長選舉時,我就想他應該大勢已去。原本還擔心他會不會因沒當選台北市長而開始去搶鄰里長的位置哩...還好他選擇有志氣的「退出政壇」。
還是言歸正傳,今天在中時電子報看到下面這篇特別報導,覺得筆者寫得頗有道裡,想在這裡和各位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選民表達對現任者不滿
【游清鑫(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
選舉終於結束了,選舉當然有贏家也有輸家,但整體而言,選民仍是贏家。除了選民得利之外,主要政黨有如何?一般來講,選舉結束了,通常是輸的一方要檢討,本次選舉固然如此,但贏的一方卻也不能太高興。因為這次選舉結果顯示,選民表達了對現任者的普遍不滿。
國民黨的候選人郝龍斌雖然獲得近七十萬張的選票,或是將近五成四的選票,但在二○○二年時,國民黨的馬英九有超過八十七萬張選票,或是六成四的選票,因此,本次國民黨雖然贏得選舉,卻流失支持者,即使將宋楚瑜的五萬張選票加回來,仍與二○○二有落差。
這中間顯示的,不僅僅是「郝龍斌不是馬英九」的表面問題而已,更是馬英九的施政留給郝龍斌什麼?或是,馬英九的施政評價對郝龍斌的影響是什麼?如果從此一角度來看,顯然國民黨不應該太高興。
相似的,民進黨在高雄市選得非常辛苦,陳菊的得票數也不如上屆的謝長廷,與黃俊英的得票差距更是微小,為何陳菊選得如此辛苦?高雄市民在思考的是前任市長的政績,以及民進黨中央的執政表現,選舉結果的接近顯示這些評價並不全然都是正面的,也夾雜許多負面的內容。與國民黨在台北市一樣,民進黨在高雄市也無法過於快樂。
選舉結果是選民政治訊息的反應,對現任者的表現普遍不滿,同樣在北高兩地出現,這是本次選舉能對未來提供思考方向的地方。
高雄市的險勝似乎可以讓民進黨領導階層稍喘口氣,但以執政黨的地位來講,如此選舉結果無法擺脫民眾對其整體執政表現的檢討。在民進黨執政七個年頭以來,執政的表現讓民眾不滿意,不滿意的原因固然與執政績效不彰有關,但近期對民眾心理影響最大的,卻是對民進黨清廉執政的失望。
對民進黨來講,二○○五年縣市長選舉與本次選舉的結果,應當被解讀成正面的警訊,因為這兩項警訊皆來自地方選舉,並不會直接撼動中央執政地位,可惜的是,民進黨本身對這些訊息的解讀與回應過於保守,甚至有些反動式的將反省的聲音排除在外。對民進黨而言,反省機制不應只是壓抑內外不同的聲音,或是透過狹隘的族群政治,追求短暫的權力擁有而不顧是非。
而國民黨的問題看似沒有民進黨嚴重,但也不應太樂觀。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當執政黨的表現不好時,作為最大的在野黨為何沒有取而代之的能力?國民黨雖然可以更強大,但是強大的基礎不應只是建立在民進黨執政不彰的基礎上,而是更積極的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擘畫出可及的前景,這中間的問題包括對黨產、兩岸與認同等問題的立場,以及提出足以說服民眾的施政計畫。
馬英九在二○○五年的高人氣,在今年已經有下滑的趨勢,當民眾對馬英九的期待有所改變時,也是國民黨認真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也正是現在這個時間點。以現階段來看,馬英九可以持續成為媒體寵兒,甚至是台灣的寵兒,但是,如果前述問題讓馬英九左支右絀,則媒體或是民眾離他而去也不意外。
好的選舉是候選人或是政黨之間必須有相當的競爭性,這種競爭性可以來自競爭者之間的政見差異,可以來自政黨的形象塑造,也可以來自候選人的個人特質,而不論是政黨、政見或是候選人,最後結果應當是相當接近。這樣具有競爭性的選舉一方面表示選民對政治事物的關切,另一方面由於此種關切,使得勝選者有壓力,明白其勝選並非壓倒性,爾後施政時必須認真傾聽與尊重選區當中另一半的聲音,尤其當執政者偏離多數民意時,選民有更大的機會能在下次的選舉中用選票讓他下台。
我們經常聽到的「台灣之子」的稱號,不應被獨佔,所有替台灣未來打拚的人或團體,都可以算是台灣之子。更重要的,台灣之子要經得起反省,表現不好的台灣之子也不能一昧的袒護,否則其他好的台灣之子便無法出頭。這一次的選舉也再次提醒朝野黨派,不論是贏家或是輸家,台灣之子的認定是在人民本身。
文章出處:
中國新聞資料庫
http://www.tol.com.tw
2006/12/10 - A15/北高選舉揭曉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