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5-24 21:19:18| 人氣2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農傳媒】女同志:打拼務農比「出櫃」還重要。(2019.05.2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名家論壇》農傳媒/女同志:打拼務農比「出櫃」還重要

▲台灣的農村普遍不重視也不鼓勵「自我表達」,反而覺得努力工作、好好賺錢遠比探索自己、追尋認同重要。

文/ 蔡雪青(土拉客成員) 圖片提供/ 土拉客

四年前,我第一次來到位於宜蘭深溝村的「土拉客實驗農家園」打工換宿時,她們提供的交通方式說明的最後一句是:我們的地址在XXX,門口有鮮明的彩虹旗。

隔天在稻田裡補秧、撿福壽螺一整天後,晚上大家坐下來吃晚餐時,我終於問了一直讓我好奇的問題:「你們掛彩虹旗不會擔心鄰居的反應嗎?」土拉客成員蔡晏霖馬上笑著回:「鄰居應該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吧!」

土拉客是2012年以「友善環境,友善性別」的理念創立的女農團體,希望能夠透過合作與共同經營讓女性(尤其LGBT)走進務農的行業,而不需要用「嫁給農夫」的方式取得農業資源與入門機會。

宜蘭有這麼一個「女同志農場」正是當時吸引我來訪的原因。身為對農業有興趣的女同志,我立刻決定要去認識她們,隔一年也正式成為土拉客的一員。後來,我發現在年輕而開放的友善小農社群當中,大家很自然地了解土拉客與多元性別運動的連結,甚至有很多異性戀農友跟著我們一起關注婚姻平權運動的過程。但畢竟是耕耘在所謂「純樸保守」的農村,一群務農的女同志面對老一輩的在地人會不會容易遇到歧視或其他碰撞呢?

其實,最常被質疑的並不是性別表現,而是耕作方式。比起「怎麼都不結婚?」這種問題,更常聽到的反而是「草怎麼那麼長都不除!?」或「不噴藥種不起來啦!」

▲土拉客不避諱地將彩虹旗掛在門上。(圖/取自土拉客臉書)

在農村,不「以貌取人」

農村與都市看待人的方式具有很大的差異,在農村並非以貌取人,反而是以「有拍拚無?」(有沒有努力?)做為評價人格的重要條件。因此,不管左鄰右舍知不知道我們的性傾向或成長背景,當他們天天看到我們在田裡曬太陽流汗,看到我們細心照顧的農作物沒有噴藥還長得好好的,自然就不會多質疑什麼了。

而且,有個意外的發現,即使老居民對多元性別的認知並不多,但其實在農村,女同志並非「稀有物種」。難道是因為女同志相較於異性戀女性比較刻苦耐勞、不怕髒不怕曬?不管什麼原因,我們觀察到務農的年輕女性當中,同性戀的比例相當高。

而另一個意外是在我們進駐農村之後,發現農村阿伯、阿姨們家裡有個「很中性」的女兒的比例也很高。兩年前,三位土拉客成員瓜瓜、奶奶跟鳳琴搬到一個農村老社區,過沒多久有位鄰居阿伯來找她們閒聊,提到:「我女兒跟你們一樣都不嫁,還跟女生朋友一起買房子!」接著問出一個令她們費解的問題:「女生跟女生結婚是可以的嗎?」她們園區的隔壁鄰居更一眼看破瓜瓜比較中性,跟她女兒相似,接著就讚美她們很努力很棒。原來,當這些村民無法好好了解自己的女兒怎麼對男生沒有興趣,怎麼跟別的女孩不太一樣的時候,能夠看到選擇生活在農村、選擇務農的「中性」年輕女生很努力種田,過得還不錯,似乎能讓他們放下一點對於家中女兒的擔憂。

幫農民上了一堂「性別教育課」

台灣的農村普遍不重視也不鼓勵「自我表達」,反而覺得努力工作、好好賺錢遠比探索自己、追尋認同重要。因此,雖然我們不刻意隱藏我們的LGBT身份,但也很少刻意「出櫃」。不過,有一次我們的種菜師傅,一位七十幾歲的在地女農,想要幫我介紹男朋友的時候,我還是決定跟她好好說明。誰知劇情急轉直下,一不小心開啟了一場詳盡的性別教育課程。

阿姨充滿好奇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知道男同性戀有愛滋病,那女同性戀有什麼病嗎?」當下我從糾正她對於愛滋病的錯誤認知,叫她放心女同志沒有病,再跟她解釋,女同志如何透過人工生殖生小孩,阿姨表現全程淡定。我的出櫃對她而言並沒有太大的衝擊,反而是她第一次有機會解除自己對於同性戀的誤解。前幾天遇到阿姨的時候,還叫我跟我太太要趕快生小孩給她抱呢!

在農村實踐友善耕作是對於多年來「慣行農業」的一種挑戰。實踐多元性別也是對於「傳統農村家庭」的挑戰。要說服農村的人本來就不是靠嘴巴說話,而是要以行動證明,讓他們親眼看到「原來按呢嘛會使!」「按呢嘛會幸福!」(原來那樣也可以!這樣也會幸福!)

(圖/土拉客提供)

●作者:農傳媒/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站,宗旨是一個「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的新媒體平台。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圖/農傳媒提供)



《版主補充時間》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土拉客是什麼?】土拉客是四個女人於2012年共同成立的實驗農家園,目的在於以「農」作為性別運動的實踐場域,也以「性別」作為我們投身從農的切入點。我們的集體關懷,是「農」與「性別」的交織政治。除了採用非慣行的生態農法照顧土地,我們還推動非慣行的性別政治,讓此刻風起雲湧的農藝復興運動不再性別盲。

我們的名字取經於 Land dyke movement, 原指1970年代歐美生態女性主義者同步實踐生態與性別理念的歸農風潮。 2012年,淑華、怡如、紹文、晏霖成⽴「土拉客」農場, 將Land Dyke 譯成「土拉客」,寓意「用土地來招呼人客」,同時也有「拖拉庫」(台語卡⾞)的諧音。 我們期許自己能用土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能像拖拉庫一樣質樸有力。

2015年,淑華返鄉和八十歲的阿嬤一起耕耘台南佳里番仔寮的家園。2016年,怡如移居冬山自力耕作並成立「孩子發酵室」。 來自三鶯部落的鳳琴與來自美國佛羅里達的雪青陸續加入土拉客。目前的土拉客分工,以紹文擔任水稻、雜糧與辣椒醬製作主力。晏霖協助水稻耕作、文宣、與財務穩定。鳳琴主持菜園耕作銷售,並負責各項設施搭建。雪青主持堆肥、生態調查、並處理許多行政事務。土拉客從大溪出發,生根宜蘭,希望我們的從農路協助更多人一起打造以農為本、充滿生態與社會多樣性的理想家園。

【2017年產品介紹與入穀說明 】:https://goo.gl/JVynlZ

【打工換宿,開放申請】請先詳閱後填表:http://goo.gl/78y5nQ

【認識更多土拉客】
從踩進田土的第一天起,我們就知道主流的農意識與農實踐,是深深地性別化的(gendered)。我們無法自稱「農夫」。我們不斷被認識與不認識的人質疑:「查某因仔甘有法度作田?查某因仔做這個幹嘛?」我們尊敬的女農前輩,買地簽約時被要求「叫你頭家來簽名。」我們看見,熱鬧蓬勃的新農實踐裡,依然可能複製著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分工圖像。作為女性主義者,我們立志要同時耕兩塊叫做「性別」與「生態」的田。

像作物般紮根入土,土拉客的實踐緊貼生活。我們在農村的辛勤勞動與質量兼具的收成,就是對「女人也能從農」的最好證明。我們在新農社群的集體出櫃,也為「家庭農場」提出最另類的多元想像。

像作物般日夜成長,土拉客的實踐緩慢但不曾停止。透過合作與分享,我們幫助彼此以更少的金錢追求想要的生活。而成員在農務與家務、生產與再生產關係中的不斷討論與角色變換,則有助於我們長期觀照並反思心中既有的性別、階級、世代等位序與框架。

最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家」的目的不在於內向性的自我積累,而在於以團隊的力量推進社會變革。也因此,我們努力田事也努力不務正業:提供稻米和社運組織工作者換工;推動校園食農教育;在【松園小屋】舉辦各種講座並經營獨立書店,試圖從異性戀核心家庭農場的主流氛圍中,拉出一條屬於女性和同志的分流線。

⊙FB臉書專頁請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landdykecsa/

台長: →☆ 魅格格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