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6-30 21:57:33| 人氣5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菜市場政治學》台灣真的對同志越來越友善嗎?(2016.06.2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菜市場政治學| 2016-06-29 15:54

顏維婷/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鄭雁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發生在美國佛州奧蘭多(Orlando)「脈動酒吧」(Pulse)的槍擊案,超過百人死傷,震驚社會。悲劇發生在6月令人格外痛心,因為6月是美國的「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每週都有城市舉辦同志大遊行,這起針對同志社群的攻擊顯示,雖然美國同志婚姻已合法,但社會離實質同志平權以及相互包容還很遠。

奧蘭多槍擊案發生後,紐約群眾於Stonewall Inn(同志平權運動具歷史意義的地點)聚集哀悼。(圖片來源:C.C. by The All-Nite Images)

台灣的同志社群似乎也面臨類似處境。一方面,同志議題的能見度越來越高,透過文學、電影的形式出現在社會主流媒體,如李安的《喜宴》、《斷背山》與白先勇的《孽子》,到近期的《女朋友。男朋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在文學之外,2003開始的台北同志大遊行也逐年壯大,現更成為亞洲最具指標性的同志遊行。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卻也看到近年來公民團體在推動修改民法972條(多元成家法案)時所遭到的社會阻礙。以宗教團體為首的強力反抗(例如:信望愛聯盟、真愛聯盟、下一代幸福聯盟),讓同志婚姻法案在立院會期胎死腹中。反同志的論述與氛圍似乎沒有削弱的趨勢。

究竟台灣的現況為何?台灣人對於同志社群的接受度真的有逐年提高嗎?還是其實不升反降?又是哪些人對同志社群比較友善(不友善)?在民進黨重新執政,公民社會持續訴求提升同志人權及同性婚姻合法化之際,理解台灣社會現狀有其意義。

來自《世界價值調查》的實證研究證據

一份即將由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期刊於八月出版的研究回答了這個問題。這項新的研究是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社會系伍芬婕以及紐約市立大學社會系的Amy Adamczyk教授一起合作的計畫(註1)。她們利用《世界價值調查》(World Value Survey)於1995、2006以及2012年收集的三波調查資料來觀察台灣人民對同志社群態度的演變。

《世界價值調查》是一項由美國密西根大學主持的跨國社會調查,從1981年發展至今,旨在觀察並記錄全球各地價值的變遷,參與國家超過一百個,含括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台灣也是參與國之一。

作者選用《世界價值調查》中兩個題目來觀察台灣人對同志態度的轉變。第一題是「你認為同志的存在是否有理(Do you think homosexuality is justified?)」,由1到10分,分數越高表示認為同志的存在越合理。第二題是「你是否願意與同志做鄰居?」,答案分成願意與不願意。

接納同志已成社會共識

針對同志的態度,《世界價值調查》的跨時資料在台灣呈現甚麼趨勢?

從下圖可以看到,台灣整體社會對同志的接受度是越來越高的。與1995年相比,台灣對同志的接受度大幅提高,成長了132%,其成長幅度與其他鄰近亞洲國家相比(中國、日本、韓國)是最高的。除了證實台灣社會對同志的確有越來越高的容忍度外,這篇文章更有意思的地方,是告訴我們這些「改變」從何而來?

作者們發現公眾對同志逐年友善與包容的態度,最主要是受世代交替的影響,其次是來自世代內態度變遷的影響。所謂世代交替影響是指年輕世代整體較寬容的態度,隨著人口代謝逐漸取代較保守的年老世代,而影響整體社會的平均包容度上升。隨著台灣經濟發展、教育擴張、解嚴並進一步民主深化後,整體社會對性少數者的公民權益也日趨重視。而新一代台灣年輕人正是成長於這樣的環境:社會對同志越來越友善,不管是政府或媒體,都對同志議題有更高的重視。在這個環境下成長的新一代,自然能對同志議題有更高的支持度。隨著舊世代逐漸凋零、新世代替社會注入新血,整體社會對同志群體的支持度便逐漸增高。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時間推移,對同志的接受度與友善程度將可望持續提高。

世代交替帶來的整體社會變遷,則是可透過幾個因素來理解。首先是教育程度,比起老一輩人,新一代的年輕人有較高比例受過高等教育,較高的教育程度不僅會使人較容易接受新想法、較容易同理他人,普遍來說也較在乎人權與自由等相關議題。另外,婚姻態度以及對性道德與性別角色的態度是另一組解釋部分世代差的中介因素。其中原因在於,對離婚、性工作者與女性是否適合擔任政治領導人等議題持較自由開放態度者,會間接正面影響其對同志議題的寬容度。

婚姻平權排字活動。(圖片來源:C.C. by coolloud)

宗教的影響力

在學界討論公眾對同志議題的態度變遷研究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解釋因素,而在台灣同志婚姻合法化的爭論中,以基督教為首的宗教論述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阻力,因此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們也特別探討不同宗教對形塑公眾態度在過去廿年間有何變動。

作者發現,除了基督徒,不管是無宗教信仰者或是有信仰者(佛教或道教……等),對同志的態度都逐年變得友善。在1995年,雖然整體社會對同志的包容度較低,但基督徒並沒有特別反同志,可是當時間來到2012年時,由於其他宗教對同志的接受度大幅提高,而基督徒的包容態度提升幅度相對較小,基督徒反而變得比其他宗教信仰者更保守與反同志。

如何解讀基督徒對同志社群相對保守的態度呢?現有理論提出的解釋認為,一神vs.多神信仰與是否有明確反同教義是兩項重要因素。相較於多神信仰,一神信仰更能讓追隨者抱持堅定信念去實踐教義。另一方面,基督教在聖經中針對同性戀行為所表達的否定質疑態度也是重要影響因子。當社會的主流價值離聖經的文本越遠時,便提供了宗教介入的基礎,使得越篤信基督教義的信徒會(相對於社會平均值)持越保守的態度。相比之下,佛教與道教因為在教義上沒有任何明文表示對同志社群的立場與態度,因此佛道教的信仰者對待同志社群較少出現特別保守或反對的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基督教裡仍舊存在各式不同的派別與實踐教義的方式,但近年來跨國界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浪潮激起「保守派」教派的大幅成長(相對於自由派教派而言),使得基督教義的實踐漸趨保守化。保守派的論述也成為基督教對同志議題的「代表論述」,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何基督徒對同志議題越趨保守。(註2)

期待與時俱進的法律

持平而論,雖然在台灣保守派基督教成為目前對同性婚姻合法持有重大反對意見的群體之一,但整體而言,過去廿年的台灣社會是持續朝支持與包容同志社群的方向前進。

在一個民主社會裡,執政者的政策方向理應反映社會期待。我們或多或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社會共識反應在政治人物的競選策略上。例如這次蔡英文的競選小卡,就是由彩虹為圍成一圈,象徵社會各種不同族群相互包容,一起為台灣的民主努力。在蔡主席成為蔡總統後,如何不辜負人民的期待與社會共識,透過推動多元家庭政策以及同性婚姻合法化讓台灣在民主深化上更往前推進一步,是蔡總統任期內的重要課題。


 

這篇文章由三位研究者授權,由菜市場政治學摘錄及刊登。

相關閱讀:Amy Adamczyk and Yen-hsin Alice Cheng, 2015, “Explaining Attitudes about Homosexuality in Confucian and non-Confucian Nations: Is there a ‘Cultural’ Influenc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51: 276-289.(中文摘譯)


註1:Yen-hsin Alice Cheng, Fen-Chieh Felice Wu, and Amy Adamczyk.(Forthcoming).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in Taiwan, 1995-2012”,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註2:關於跨國界基督教的保守派(基本教義派)興起,與1960年代美國政黨重組也有關係,基本教義派在1960年後成為共和黨的核心選民。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找美國政黨重組歷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菜市場政治學 台灣真的對同志越來越友善嗎?


自由評論

台長: →☆ 魅格格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