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2-24 02:06:31| 人氣2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受暴同志又被推進暗櫃裡。(2015.12.2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受暴同志又被推進暗櫃裡

同志大遊行。資料照片

陳瑀昕 諮商心理師、勵馨基金會台南分事務所性別與倡議專員

 
為了解不同族群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與性暴力的現況,美國疾病管制局進行「親密伴侶與性暴力全國調查 」,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和超過四分之一的男性,一生中曾經歷性暴力、跟蹤騷擾或親密關係暴力。這項調查另一項令人關注的數據,是雙性戀女性的受暴比率高達61%。
 
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樣的結果?某教會色彩濃厚的媒體日前引用該調查資料做為報導並提及:「女同性戀小時候曾遭遇過性暴力,較容易成為日後左右其性向成因之一。」事實上,在美國疾管局的原始報告中,完全沒有出現任何「歸因」,而僅是提出對暴力盛行率的現況描述。我們會揣測一個人之所以喜歡異性,與他早年受性侵害的經驗是否有關?儘管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同性戀從疾病名冊中除去,台灣的諮商心理專業學會亦指出同性戀與雙性戀都是正常的性傾向,無須也不應做任何矯正,這媒體的誤導仍顯示出當人們帶著偏見去解讀,將少數與邊緣病理化,把受害者們推進無法求助的暗櫃裡。
 
在台灣,因性傾向或性別氣質而遭受性別霸凌的案例,在校園或職場都並不罕見,「走出埃及」等性傾向矯正組織的運作,更持續否定同志們的生命經驗。男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等性少數的受暴數據提醒我們看見「性別」與「性傾向」作為一種社會處境,可能讓人們遭受更多壓力。無論是制度上的排除與忽略(如缺乏婚姻與相關的法律權益)、歧視性的行動與態度(如工作權的剝奪和羞辱性的言詞)、對認同的質疑與輕視(如嚴格判定誰是「真正的」同志、以「同性密友期」等不具理論基礎的偽科學否定同志情誼,或將性傾向與受性侵害的經驗視為因果關係)都持續在製造不同程度的壓迫與傷害。
 
我們不難想像,雙性戀女性背負多重相對弱勢身分,在這樣的調查中名列高危險群的原因。儘管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已於2007年開始納入同居伴侶,明年初更將適用範圍放寬到包含未同居的親密伴侶,但若整個環境並不利於同志生存,仍然難以將這些立意良善的資源提供給真正需要的族群。
 
我們能真正看見不同族群的生命經驗,以及結構性問題帶來的傷害,並致力於創造性別友善的環境嗎?美國疾管局的報告與媒體對報告內容所做的二次創作,給予政府部門、民間單位與實務工作者重新省思的機會。

台長: →☆ 魅格格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