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23 02:15:42| 人氣4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同性婚姻家庭會影響孩子成長嗎?(2015.07.1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同性婚姻家庭會影響孩子成長嗎?

2013年3月15日,德國首家為同性伴侶提供領養兒童諮詢服務的機構在柏林開放

  同性婚姻會影響孩子成長嗎?

  作者:呂洛衿

  反對同性結婚的人可能會認為,來自同性婚姻家庭的孩子,其生長發育會受到不良的影響。但是大量的科學研究給出了相反的結論。

  2015年6月26日,我下班回家,正好遇到鄰居的女同性伴侶帶著4個孩子出門。看著她們滿臉喜悅的表情,我說:恭喜,你們是去慶祝嗎?她們回答:是的。

  這一天,美國聯邦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作出了歷史性的裁決,判定各州的州法不可以禁止同性婚姻,也就實質上在全美國范圍實現了同性婚姻合法化,使美國成為世界第21個全國范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或地區。在美國這樣一個天主教和基督徒人口比例巨大的國家,這一結果來之不易。

  判決書出來後,立刻在全美乃至全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讚賞者歡呼這是平權運動的巨大勝利,反對者則為家庭婚姻的重新定義而痛心疾首。

  醫學團體力挺

  很快,美國的各大醫療團體紛紛發表聲明。

  美國心理醫生協會當天就在網頁上發表聲明,讚賞最高法院的這個決定。聲明說:“今天的判決在全國范圍給了不平等和歧視勢力當頭一棒,這對美國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美國心理醫生協會一向支持同性伴侶的權益,作為專業醫學機構,我們一再強調拒絕給予同性伴侶結婚的權利是沒有任何科學或者醫學證據的。這個判決是確保每個美國人擁有平等和幸福的歷史性的一步。”

  美國醫學會發表聲明說:“美國醫學會對於最高法院給予每個美國人結婚權利的判決表示欣賞,因為它意味著結束一種歧視,同時有助於降低同性伴侶以及他們的家庭所受的醫療關懷的不公。”“醫學會的長期政策都支持同性戀家庭獲得與異性戀家庭同等的醫療、醫療保險和醫療福利的權利。”

  美國醫生公會的聲明說:“最高法院的這個判決是朝著每個美國人獲得同等醫療關懷前進的歷史性的一步。正如《內科學年鑑》雜誌發表的政策聲明一樣,否定同性伴侶結婚的權利會對這些人帶來身體和心理的雙重不良影響,也成為社會對同性戀和雙性戀人群歧視的重要部分。”

  美國兒科協會當天也發表聲明:“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一個穩定滋養的環境成長,而婚姻是支持和認可這種關係的途徑之一。今天最高法院歷史性地決定支持同性家庭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有兩個相愛、勝任且選擇承諾長期關係的parents(父母、父父、母母),對孩子們來說就是最佳的,與性取向無關。”

  “有些人說允許同性結婚會傷害孩子的成長,這是與科學證據不相符的。實際上,科學證據強烈支持這樣一個結論:同性戀是人類性取向的一種正常的表達,同性戀組成的穩定、承諾的關係,與異性戀伴侶沒有任何差異。”

  “但是,同性婚姻本身是超越醫學證據的一件事,同時也是關於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以及人人都有免於被歧視的權利。”

  “孩子有權知道他們和父母的關係是穩固的,而且是被法律承認的。這適用於所有孩子,無論父母是異性戀或同性戀者。兒科協會認同大量的科研文獻提供的證據,即同性戀家庭的孩子與傳統家庭的孩子相比,在健康、適應性、發育等方面都沒有差別。”

  而這最後一段正是爭議之所在。

  很多反對同性結婚的人都持這樣一個觀點:同性婚姻合法化會導致生育率下降,畢竟生育是需要男女的。實際上,現代醫學早就給同性伴侶提供了生育的可能。人工授精、體外受精(試管嬰兒)早就普及多年,最近的研究甚至給單性生育提供了可能。實際情況是,根據美國人口普查的結果,2010年全美有孩子的家庭中,2287萬為異性婚姻的家庭,226萬為未婚同居的異性家庭,9.5萬個是同性組成的家庭。2012年全美有11萬孩子與同性父母住在一起。高等法院判決前,全美大約有59.4萬個同性戀者組成的家庭,其中11.5萬有孩子。同性家庭中只有自己生育的孩子的家庭大約佔72.8%,只有收養或者養子(伴侶婚前與他人生育的孩子)的同性家庭佔21.2%,兩者混合的家庭佔6%。

  所以,同性婚姻並不意味著社會生育率下降,何況,同性家庭所佔比例實在太小,不足以影響社會的人口變化。

同性婚姻家庭會影響孩子成長嗎?

“愛,成就家庭”

  與性取向無關

  但是疑問仍然會存在:同性婚姻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生長發育真的不會受到不良的影響嗎?畢竟,傳統的思維和倫理都認為,孩子最好是生長在有父親和母親共同撫養的家庭中。

  關於這個問題,請看有關的科學研究給出了什麼結論。

  在醫學文獻數據庫pubmed上檢索同性、養育、孩子這幾個關鍵詞,找到一共171個相關的研究。最早的始於1977年。

  試舉幾個比較大型的相對嚴謹的研究。

  2008年由密西根州立大學發表在同性雙性家庭研究雜誌上的研究文章題目為“大數據分​​析同性和異性家庭孩子的發育情況”,結論是“分析發現對於孩子的心理髮育最關鍵的因素仍然是父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再次確認了前人的研究結論,即同性父母養育的孩子與傳統異性父母的孩子相比沒發現有差異,都可以健康成長”。

  1998年弗吉尼亞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兒童發育雜誌上的文章結論是:“同性家庭的孩子正常成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與家庭中父母的性取向或者父母人數沒有關係。父母自己的報告和學校老師的報告均取得一致結論。孩子的健康發育狀況與家庭中成員的互動和交流密切相關。承受養育壓力越大,父母親之間矛盾越大,或者父母親之間沒有愛情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行為異常。”

  2009年阿姆斯特丹大學和紐約州立精神研究所共同發表在性角色雜誌上的研究文章結論是:“女同性戀家庭中養育的孩子將來的性取向認同與異性家庭的孩子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2010年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人口學雜誌的研究文章“學校中的非傳統家庭和童年的發育”指出:“同性家庭的孩子與傳統家庭的孩子一樣,都能獲得正常的學業表現。異性父母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在學校學習平均上表現出輕度的優勢,是因為異性家庭(與同性家庭相比)平均比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孤兒院的孩子相比,無論是同性父母還是異性父母家庭的孩子,均表現出遠超他們的學業表現。”

  2007年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同性雙性家庭研究雜誌上的文章探討了同性家庭收養的孩子的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情況,結論是:“同性戀家庭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與傳統異性家庭相比,表現出相等或者甚至更高的親密關係。”

  2013年,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發表在兒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過去30年來的多項研究都發現,儘管承受著來自社會、經濟和法律各個層面的不公和歧視,同性家庭養育的孩子表現出巨大的彈性,尤其表現在社交、心理、性健康方面。大量的研究均發現最能影響孩子健康發育的是他們與父母親的關係、父母親的勝任與否、父母親自己的關係安定性,以及對於家庭的社會和經濟支持,而不是父母的性別或者性取向。不能合法結婚的同性伴侶加重了家庭裡的心理壓力,而這個壓力又反過來影響所有家庭成員的心理和身體的健康。”

  甚至更優異?

  到目前為止,追踪時間最長的研究是來自名為“國家長期女同性戀家庭研究”的項目。這個研究始於1986年,追踪154個女同性戀家庭中的孩子從嬰兒到青少年時期的健康發育情況,結果發表在2010年的兒科學雜誌上。結論是:“女同性戀家庭中的17歲的孩子,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與異性父母家庭中的同年齡孩子相比,表現出更加優異的社會、學習、總體能力,同時更少出現社會問題、違法犯罪、攻擊性等等行為異常。女同性戀家庭的孩子,只要是生下來就由這對母親撫養,就都展現出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力。”

  而迄今最大規模的同性家庭撫養的孩子的健康(生理心理)狀況研究是由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學做的,共調查315對同性伴侶、500個孩子,結果發現同性家庭的孩子在總體行為、總體健康、家庭關係方面不但很健康,甚至除開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後,他們比傳統家庭的孩子整體指數要高6%。

  基於這些長期的研究結論,美國心理學協會在2012年5月出版了一本88頁的小冊子,名為“同性戀養育”(Lesbian &Gay Parenting),專門就同性戀家庭的孩子的問題詳細探討,援引了接近280篇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文獻,從各個細節分析同性戀家庭孩子心理髮育的健康狀況。小冊子的結論是這樣寫的:

  “綜上所述,目前沒有證據提示同性戀男女不適合做父母,或者同性戀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髮育與傳統異性父母家庭相比受到不良影響。沒有一個研究發現在重要的心理髮育方面同性戀家庭的孩子劣於傳統家庭的孩子。實際上,目前為止的證據均提示,同性戀家庭為孩子提供的家庭環境和傳統家庭完全一致,都能支持和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地成長。”

  不可靠的研究

  有沒有相反意見的研究呢?當然有。

  一項澳大利亞的研究,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了58個分別來自異性婚姻家庭、未婚異性家庭、同性父母的家庭的孩子。結論是:同性家庭的孩子在語言、數學方面表現較差,但是社會學、學習態度方面表現更好。作者也指出,這個研究的缺陷在於,研究調查的同性家庭的孩子有很多是因為親生父母離婚後組成的新家庭,也許給這些孩子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壓力,同時澳大利亞社會對於同性家庭孩子的歧視也不可忽視。

  2012年6月,德克薩斯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社會學研究》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女同性戀家庭的孩子比起傳統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吃救濟、失業的人,甚至更容易被性侵犯。男同性戀家庭的孩子沒有那麼糟糕,但是平均生活水平也要低於普通家庭。但是很快,他的這個研究就遭遇嚴厲批評。超過200名的全球知名學者聯名簽署公開信質疑他的研究結果。最關鍵的一個缺​​陷是這個研究比較的是幸福婚姻的異性父母家庭和因為同性戀而導致第一次婚姻失敗的同性家庭。另外,這個研究資助方來自反同性戀的宗教組織,作者本人也是一個知名的反同性戀的天主教徒。所以結論很不可信。

  最後,筆者援引美國兒科協會2013年關於這個問題的政策聲明中的一段話作為總結:

  “所有孩子都需要一個有擔當、有能力撫養孩子的父母親的安全持久的家庭關係來獲得良好的社會、情感、認知、心理的發育成長。科學證據證實,無論是由異性父母還是同性父母撫養,孩子們都有同等的發育和情感需求,也能接受到同樣的養育。如果一個孩子有兩個活著的、有能力養育的父母親,且他們(她們)選擇婚姻這樣一個持久的家庭關係的承諾,對孩子來說就是最佳的生長環境,而與父母親的性取向無關。”


(南方周末)

台長: →☆ 魅格格 ★←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