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9-26 02:29:03| 人氣3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陸地區】同志媽媽的“出櫃”故事(圖)。(2014.09.2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同志媽媽的“出櫃”故事(圖)

藕姨董婉婉吳幼堅

  “出櫃”媽媽

  藕姨

  64歲,曾任同性戀親友會北京親友會召集人。兒子並非同性戀人士,因偶然機會與同性戀圈子結緣,曾出版《我的那些同志孩兒》一書。

  董婉婉

  51歲,人稱“董媽媽”,同性戀親友會深圳親友會召集人。

  吳幼堅

  人稱“吳媽媽”,67歲,2005年,因兒子鄭遠濤公開同性戀者身份而和兒子一起“出櫃”,成為中國公開支持同性戀人群的“出櫃”媽媽第一人。曾任同性戀親友會會長,現開設有吳幼堅公益工作室。

  孩子因性取向“出櫃”,她們為給孩子爭取更大社會空間而“出櫃”

  9月13、14日,在廣州舉行的第七屆同性戀親友懇談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百餘位“同志”及其親友參加,全場座無虛席,歡笑和淚水不斷。而幾年前的第一屆全國同性戀親友懇談會,只有五六位家長參加。“這是意料之中的。”參加今年同性戀親友懇談會的廣州媽媽吳幼堅說。

  2005年,吳幼堅成為中國第一位公開在媒體上支持同性戀的“同志”媽媽;9年來,在她的影響下,與孩子們一起從“櫃子”裡走出來、勇敢面對公眾的“同志”媽媽也越來越多。這些勇敢的媽媽,在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孩子後,更為打破社會堅冰、為更多同性戀人士爭取“更大的櫃子”而努力。

  吳幼堅:我還不夠出名

  “老實說,我出名出得遠遠不夠……除了我們這個圈子,還有幾個人知道吳幼堅的名字?”

  吳幼堅是廣州最出名的“ 同志 ”媽媽,也是中國公開支持同性戀人群的“出櫃”媽媽第一人。2005年,她的兒子鄭遠濤在電視上公開同性戀者身份。出人意料的是,身為媒體編輯、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的她很快接納兒子的同性戀者身份。第二年,她和兒子一起“出櫃”,接受了媒體採訪,公開支持同性戀。

  “出櫃”後的吳幼堅並非只亮了個相。

  帶著這個“第一”的稱號,近十年裡,從創辦同性戀親友會到成立自己的公益工作室,已67歲的吳幼堅一直活躍在同性戀公益事業的舞台上。一開始,她開通熱線為“同志”群體排憂解難,寫文章呼籲社會寬容。後來她開了博客和微博,並一直保持更新至今,成為無數“同志”和他們的親友相互慰藉的平台。

  2008年6月28日,中國首個以同性戀和其親友為主體的民間組織同性戀親友會在廣州成立,吳幼堅擔任會長。該組織執行主任的阿強 (化名,同性戀人士)表示,他們最初的想法只是想組織志願者來關心“同志”家屬,但那時尋找願意參與其中的家長非常困難,幾乎找不到人。阿強清楚地記得,第一屆同性戀親友懇談會,全國祇有六位“同志”家屬參加。

  隨後,同性戀親友會通過熱線、QQ群、微博、微信、YY語音等方式與“ 同志 ”群體和家屬們溝通。阿強介紹,目前親友會QQ群成員已超過380人,微信群也有超過150位“ 同志 ”親友加入。6年裡,全國各地跟同性戀親友會取得聯繫的已有1500多人。今年,前來廣州參加同性戀親友懇談會的家長已超過200位(其中包括約50名爸爸),加上同性戀者以及志願者已超過300人。

  而很多“ 同志 ”媽媽也正是受到吳幼堅的影響,紛紛選擇“出櫃”。在“ 同志 ”圈裡,大家都親切地叫她“吳媽媽”。

  隨著親友會的發展壯大,吳幼堅也有了自己的計劃。2012年1月1日起,她不再擔任同性戀親友會會長,而單獨設立了吳幼堅公益工作室,在高校、社區、企業等做同性戀主題講座;由於同性戀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傳播機率較高,吳幼堅也曾為他們做艾滋病檢測服務。

  近十年裡,無數次面對媒體的吳幼堅說,“我知道只要你一站出來公開身份,就會得到媒體的關注,報紙、電視台、電台等媒體就會進行全方位的報導。”作為“ 同志 ”母親,吳幼堅的“出櫃”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各種質疑。有人說她是為了名利,借助自己的同性戀孩子來炒作。

  “老實說,我出名出得遠遠不夠,”吳幼堅說,“除了我們這個圈子,還有幾個人知道吳幼堅的名字?”她說,自己出名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同性戀,讓社會來接納這個群體,“(所以)我還要繼續出名!”

  許媽媽:走出14年“鴕鳥”生活

  “我第一次來時,只有五六個家長,還戴著帽子和口罩,生怕別人認出自己。當年氛圍也沒現在這麼輕鬆,親友們都是一邊哭一邊說。”

  如今已68歲的許媽媽,滿頭銀髮,但精神頭兒很足。2010年,經過兒子“牽線搭橋”,許媽媽與吳幼堅見面了,這是她第一次接觸到其他“ 同志 ”家長。同一年,在吳幼堅的邀請下,她參加了廣州同性戀親友會。

  之前,許媽媽已度過十四年痛苦又壓抑的生活,像鴕鳥一樣把自己與“同性戀”隔絕開來。回憶起那14年,她充滿了愧疚。

  1996年,還在讀高一的兒子向爸媽“出櫃”了。“我兒子當時一直哭,說自己得病了,得了一種叫'同性戀'的病。”當時,許媽媽對“同性戀”並沒有多少了解。“從字面上看,我覺得這是個不好的東西”,在她的認知裡,只有異性之間才會有“喜歡”這種情感存在。得知兒子喜歡同性,許媽媽頓覺天塌了一半,當即就帶著兒子去看心理醫生。從心理醫生那裡,她對同性戀有了初步了解。醫生囑咐她要對同性戀理解和包容。她的理解和包容,便是對同性戀話題保持沉默。此後,她和丈夫與兒子再也沒談論過和同性戀有關的話題。

  與許爸爸積極查閱相關資料不同,許媽媽當時陷入極度厭惡“同性戀”的負面情緒中。“這三個字我看到就打心眼裡討厭,平時他爸找到資料給我看,我都拒絕看,一點也不想了解。”每天,許媽媽都被“兒子現在怎麼辦”“兒子將來年老了怎麼辦”等問題困擾。

  生活彷彿烏雲壓頂。

  週末許媽媽獨自一人前往廣州的蘿崗山區,對著大山歇斯底里地喊,發洩心中的壓抑。同性戀成為她與兒子之間的禁忌,更是直接導致她與兒子之間越來越疏離,“兒子和我們聊天,基本都只是'嗯''啊'來回答,他以前多麼開朗活潑啊!”

  轉眼四年過去,時光並不能消融兒子是同性戀者這個“秘密”。

  2010年,已30歲的兒子從國外回來,再次向許媽媽和許爸爸“出櫃”。

  為了此次“出櫃”,兒子專門聯繫了當時任廣州同性戀親友會會長的“吳媽媽”吳幼堅。許媽媽明白,兒子這14年的“調整”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她也在吳幼堅的“帶領”下,開始嘗試接受。

  “當年的懇談會和今天很不同,我第一次來時,只有五六個家長,還戴著帽子和口罩,生怕別人認出自己。當年氛圍也沒現在這麼輕鬆,親友們都是一邊哭一邊說。”許媽媽回憶。在親友會裡,許媽媽結識了許多和她有著相同際遇的人,她心中的某個結也逐漸解開。這些年,許媽媽還幫助天津的黃媽媽、內蒙古的某位媽媽等同性戀親友走出迷霧,一如當年吳媽媽帶領她進入親友會一樣。

  現在,許媽媽與兒子的關係由“冰點”回溫到“親密無間”,兒子在國外工作,每天都會打電話回家。有時許媽媽會拿出手機,翻出微信朋友圈,告訴別人,“你看,這是我兒子和他的菲律賓男朋友,他們在一起四年啦!”手機屏幕上,是兩張微笑的臉。

  董媽媽:給他們大點的“櫃子”

  “我希望盡我的努力,給他們一個相對大點的'櫃子',讓他們有稍微輕鬆的環境。”

  本屆同性戀親友懇談會上,一位從外地趕來廣州參會的同性戀人士,親切地叫董婉婉“董媽媽”。他脖子上文著“I Am Gay ”,坦誠又自信。

  五年前,董婉婉從未料到自己的生活會和同性戀牽扯在一起。她在深圳一家銀行做事,1995年離異,獨自帶著兒子,生活倒也平靜。

  2009年12月的一天,在澳洲留學、回家度假的19歲兒子突然向46歲的她“出櫃”。

  “媽媽,你愛我嗎?”

  “我當然愛你!”

  “無論我是什麼你都愛我?”聽到孩子這麼問,董婉婉開始緊張了。

  “媽,我是同性戀者。”

  董婉婉愣住了。她沒有想到兒子會說出這個詞。兒子哭了,她也哭了。董婉婉接受兒子的過程並沒有吳幼堅那麼輕鬆。她嘴上對兒子說“沒有關係”,但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一直幻想、反省和試探:“他會不會搞錯?難道還沒接觸過女性他就知道?對他的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他還小,或許還可以改變?”

  在得知兒子是同性戀者後的第一周裡,糾結的她幾乎沒有合過眼,夜夜落淚失眠,“我認為自己已經是個開通的母親。對於同性戀,我讀過一些小說,也看過幾部同性戀電影,但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真的接受不了。”

  董婉婉說,她只好每天翻看已經出名的吳媽媽的博客,尋求慰藉,還去找心理醫生朋友諮詢。終於有一天,她忍不住對兒子說,希望他嘗試接觸女孩。兒子的憤怒讓她最終妥協,“我真實地知道自己對孩子的幻想是沒有用的。”

  董婉婉正式加入“出櫃”媽媽的圈子,是在2012年8月。當時她參加了東莞同性戀親友懇談會。會上遇到一位來自深圳的媽媽和她的“ 同志 ”兒子,母子倆當時都痛苦不堪。“這位媽媽見到我像見到救星,把自己內心的憂慮告訴了我。”此後一個多月,董婉婉和這位媽媽經常交流,告訴她接受兒子的過程,也終於幫助這位媽媽接受了自己的兒子。

  這件事讓董婉婉意識到,社會上還有很多被壓抑的孩子和痛苦的家庭。於是,在朋友鼓勵下,董婉婉回到深圳,又公開自己的博客、新浪微博、郵箱、YY和QQ,為其他“ 同志 ”親友打開了一扇窗。

  之前未接觸過其他社交媒體的董婉婉,從此每天下班後查閱自己的社交賬號。“好像上了發條,一閉上眼就會想,要多組織活動,讓他們多交流,他們沒有做錯事、壞事,這也不是醜事。”她 ​​說,來參加“ 同志 ”活動的,最小的有十幾歲的高中生,最大的有六十多歲的老“ 同志 ”,“' 同志 '這個群體一直艱難地、隱秘地生活在我們周圍。”

  “我希望盡我的努力,給他們一個相對大點的'櫃子',讓他們有稍微輕鬆的環境。”兩年來,董婉婉的業餘時間幾乎都和同性戀這個關鍵詞聯繫在一起。她先後在不同場合發表了二十多次演講,接聽熱線,不定期組織“ 同志 ”活動。她漸漸和吳幼堅一樣,出現在各種媒體上,成了圈子裡有名的“董媽媽”。

  剛上電視時,董婉婉也曾抗拒。有時,她和同性戀“孩子”一起去見家長,也被認為是孩子請來的“幫兇”,或被指責管不好自己的孩子。

  兩年來,董婉婉看到了自己和其他人的變化。“以前同性戀親友懇談會都愁眉苦臉的,很多家長戴著帽子、墨鏡,說話小心謹慎”。漸漸地,懇談會上笑聲和積極的心態成了主流。她說,面對“ 同志 ”孩子,家長同樣需要成長,而不是想著如何改變孩子。她稱自己退休後還會在這個圈子裡,直到同性婚姻在中國合法為止。

  藕姨:我和我的“ 同志 ”孩兒們

  “我一開始也覺得這(同性戀)是個人自我選擇的結果,但孩子們的傾訴讓我了解到這不是一種'選擇'。同性戀不是錯。”

  與吳媽媽、許媽媽和董媽媽不同,在北京有這樣一位退休阿姨,她的孩子不是同性戀人士,但她也是許多同性戀人士的“媽媽”。她叫老藕,在圈裡被許多人親切地稱為“藕姨”。

  2006年,博客正流行,退休的老藕也趕了回潮流,在兒子的幫助下開了博客。一年後,老藕從博客上突然闖入了另一種生活。她偶然在博客上認識了一位“ 同志 ”博友,從此和同性戀圈結緣。

  “我看到這個孩子的博文特別壓抑和痛苦。他和我兒子差不多大,他說自己被父母逼著找女朋友,可是他是個Gay。”老藕通過這個博友的博客鏈接,讀到許多其他同性戀人士的博客。“當時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同性戀者,我又是喜歡講話、問問題的人,留言評論之後,他們又反過來看我的博客。也許是因為他們也非常渴望父母的接納,發現我正是這樣一個年齡、這樣一個身份的人,所以願意和我傾訴。”

  老藕說,她是個具有開拓性格的人,她堅信世界上很多事情不能簡單用對或錯衡量。“我之前當過知青,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對同性戀基​​本都持比較負面的態度。我一開始也覺得這(同性戀)是個人自我選擇的結果,但孩子們的傾訴讓我了解到這不是一種'選擇'。同性戀不是錯。”老藕看到許多和自己兒子差不多大的孩子為同性戀者身份而掙扎痛苦,帶著“愛和尊重”,她開始進入同性戀圈,從線上到線下,漸漸與許多同性戀孩子和家長交上了朋友。

  2008年,一位廣州博友說要過生日了,希望老藕過來看看他。老藕二話不說到了廣州。也就在這一年,她與吳幼堅見了面。“廣州這邊吳媽媽的親友會當時成立不久,正在積極推進幫助同性戀人群”。在廣州同性戀親友會組織的邀請下,老藕加入親友會,還擔任了北京親友會的召集人。

  網絡、親友會的交流,老藕覺得還不夠。閒不住的她自費到全國各地採訪,與同性戀孩子、家長接觸,2011年出版了《我的那些同志孩兒》,以“媽媽”的角度記錄身邊的“ 同志 ”朋友。2013年初,她還成立“藕姨工作室”,專門製作相關視頻,引導同性戀面對諸如職場應對、回家過年等問題。

  現在,64歲的老藕“卸任”同性戀親友會北京召集人,但並沒停止對同性戀人群的關注,她還是大家的“藕姨”,她自​​費採訪完成的第二本同性戀書籍已差不多寫好了。

  釋疑

   同志 ”的爸爸去哪兒了?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可能男性更愛面子,或者不太愛言說,所以很多同性戀者的父親都選擇了默默支持,拋頭露面的相對少一些……在國外的類似公益組織中,也是媽媽更活躍。”同性戀親友會執行主任阿強說。

  9月13日,來廣州參加同性戀親友懇談會的同性戀親友,大多數是媽媽。阿強介紹,目前參與公益活動的親友中母親佔80%,父親只佔20%,“媽媽們更活躍,更願意站出來積極爭取社會接納。很多人會問我們,' 同志 '爸爸去哪兒了?其實,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爸爸願意站出來了。”

  親友會上,玫瑰爸爸分享了他“嚎啕大哭後的雨過天晴”的故事。2012年,替在深圳工作的兒子木頭收拾行李時,媽媽發現了幾本同性戀深圳親友會製作的宣傳手冊。在媽媽再三逼問下,木頭選擇了“出櫃”。媽媽邊流淚邊和木頭約定:不要告訴爸爸。

  “在一般人看來,男人在家族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肩負著傳宗接代的任務。他們選擇先瞞著我,就是考慮到我裡面、外面的面子問題,比如會不會影響我在家族裡的形象,會不會影響我在單位的工作等。”玫瑰爸爸說。但傷心欲絕的媽媽在飯桌上淚流不止,無法下嚥,最終還是讓玫瑰爸爸知道了兒子是同性戀者的事實。玫瑰爸爸立刻決定帶木頭去上海看心理醫生。

  出發前,他給在上海當心理諮詢師的好友打電話,“電話那邊告訴我,這不是病,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治'不好的,我當時就嚎啕大哭”。

  “我相信科學,既然這是自然現象,無法改變,我只能接受。”冷靜之後,玫瑰爸爸開始學習和了解同性戀群體。玫瑰爸爸現在很開心和欣慰,因為兒子“出櫃”前,父子關係曾一度疏離,而現在,“我們特別親密,無話不談,我還鼓勵他找男朋友。”玫瑰爸爸說,他感覺生活真的迎來了彩虹。

  親友會上,來自江西的小濤爸爸認為,相比“出櫃”媽媽,同性戀孩子們的父親站出來的相對較少,是因為媽媽們更早退休,爸爸們退休晚、忙於工作,“如果爸爸們不在背後支持,媽媽們的工作也會受影響。”

  觀點

  如果孩子向你“出櫃”

  “社會上大多數人只是接納了(同性戀)這個名字,而沒有真正去支持他們的權益需求”,長期關注同性戀群體的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副教授柯倩婷表示,很多人認為這個群體跟自己沒有關係,很少有人能夠說出“我支持他們”,這是社會對這個群體的一種盲視。

  許多“ 同志 ”,都選擇先向家長“出櫃”,這時家長該怎麼辦?柯倩婷認為,一般孩子“出櫃”時,父母會難以接受,並極力反對孩子的“出櫃”行為,“這是最壞的處理方法。”她 ​​說,父母應先給自己一些時間平復情緒,不著急做任何決定,更不能說出一些決斷的話,比如“我不認你了”、“我們不要你了”等傷害孩子與代際之間關係的話語。

  她建議,父母平復心情后,應主動通過網絡、圖書等方式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然後找機會跟孩子坐下來,心平氣和進行一次深刻的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度過艱難的'出櫃'過程”。

  有些“ 同志 ”以為一直瞞騙父母是種愛的善意謊言,柯倩婷說,其實這不僅傷害到自己,還會導致性格上的扭曲,選擇逃避現實只會讓生活越來越灰暗,自我否定越來越嚴重,謊言更是一個接著一個。她主張“坦誠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這種性取向,鼓起勇氣向父母'出櫃',這是一種更優的選擇”。

  她表示,“ 同志 ”有勇氣 ​​“出櫃”是值得鼓勵的,但更要有勇氣 ​​去面對“出櫃”時出現的危機,這是一個需要智慧的漫長過程。這個過程除了需要親友的支持和鼓勵,社會的認同感也必不可少。

  柯倩婷呼籲,社會應給“ 同志 ”營造和諧的環境,對“ 同志 ”的生活方式不歧視、不排斥,在有餘力時盡可能參與到他們爭取權益訴求的活動中。

  名解

  同性戀:是指一個人在性愛、心理、情感和社交上的興趣持久地被同性所吸引。

  出櫃:即向朋友、家人或公眾公開自己的同性戀取向,為英文“come out of the closet”的直譯。

  同志:LGBT(性少數群體)的別稱,“ 同志 ”一詞不僅限於同性戀者,已擴大到國際上通稱的LGBT四大族群,即男同性戀者( Gay )、女同性戀者(Lesbian)、雙性戀者(Bisexuality)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

  簡介

  全國同性戀親友會(總部在廣州)執行主任阿強介紹,全國現已有12個地區成立了家長小組,北京、上海、廣西、河北、福建等地都有親友會分支。目前同性戀親友會各地召集人為:

  深圳:董媽媽
  新浪微博:@董婉婉SZ 同志媽媽的“出櫃”故事(圖)
  QQ:343613336

  上海:梅姐
  新浪微博:@上海梅姐 同志媽媽的“出櫃”故事(圖)
  QQ:358620409

  廣西:茉莉媽媽
  新浪微博:@百年茉莉 同志媽媽的“出櫃”故事(圖)
  QQ:724757552

  河北:浪漫媽媽
  新浪微博:@浪漫媽媽 同志媽媽的“出櫃”故事(圖)
  QQ:1364518158

  福建:軒媽媽
  新浪微博:@軒媽媽FJ 同志媽媽的“出櫃”故事(圖)
  QQ:1786357453

  重慶:小莉媽媽
  新浪微博:@重慶小莉媽媽 同志媽媽的“出櫃”故事(圖)
  QQ:1601877927

  江西:小濤媽媽
  新浪微博:@小濤媽媽JX 同志媽媽的“出櫃”故事(圖)
  QQ:370723083

  貴州:雲媽媽
  新浪微博:@快樂雲娘 同志媽媽的“出櫃”故事(圖)
  QQ:873990207

  出品:南方都市報朋友圈新聞工作室主持胡群芳
  采寫:南都記者萬蜜霍瑤實習生古曉彤曾美玲
  攝影:南都記者馬強

台長: →☆ 魅格格 ★←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