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8-28 01:34:33| 人氣1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話題:同性戀,不是我們的標籤。(2014.08.27)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話題:同性戀,不是我們的標籤

  同性戀,不是我們的標籤——對2000年後同性戀社交的反思

  作者:王王王大師  ( 微博 )

  一、假照片,社交中的鴻溝

  前幾天看到某個很奇葩的同性戀交友軟件,具體名字就不談,只是其標榜的“私密性”社交功能,其實就是創建一個真假照片混雜的相冊。想起早先年blued公測的時候,不出所料逐漸地看到自己的小學同學、中學同學、大學同學。在社交軟件中使用自己真實照片並不是多數,而其他軟件鼓勵用戶上傳假照片就有點矯枉過正,甚至有點奇葩了。從同性戀社交軟件的火爆可以看出一個既定事實,即包括同性戀群體在內的人類社群,都有基礎且對社交有著旺盛需求。

  社交是人類活動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人類社會獨有的行為。社會是由互利行為所驅使的能讓人類得以存續和發展的形態,因此在社交中,除了滿足人類基本需求以外,還能提供一個平台用於更多互利行為。從社交中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目的達成,從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到人生伴侶,可以說社交給每個人提供無限多的可能。同性戀社交最基本的要求,在於提供了一個尋找同類平台,尤其在中國當下的環境下,包括同性戀在內的性少數群體因還不為整個社會認同,一個安全的、不暴露身份的社交平台便成為整個性少數群體趨之若鶩的工具。

  就是在這樣封閉性環境的前提下,同性戀社交平台逐漸成長起來。然而這種封閉性使得線上以及部分線下的活動都變得局限,這樣的社交提供了諸多可能性,卻沒有沒有沒清晰的目的性。生活中有以興趣為主的登山、攝影、旅遊協會,有以職業、地域為主的商會、行會。儘管有的平台在用戶中培養自己的小群體,比如健身、唱歌、徒步等等,但這一切都要基於一個前提,就是吸引,而這部分只能交由最初的照片完成。

  弗洛伊德曾說過,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以性為基礎的,儘管當今學界依然有爭議,然而福柯對此有一番表述,即人與人之的喜歡都是性的吸引。一張照片上承載的信息,從外貌到氣質,正好就是——性的吸引,這樣一種模式的最好註解。用戶交流與培養自己的興趣面之前,在參與到線下的活動之前,首先就是從照片去發現彼此。儘管用戶有一萬個理由去說明不實用真實照片的理由,然而假照片帶來最直接後果就是吸引的無效,進而與社交的目的背道而馳。

  不能排除在異性戀社交中有這樣的可能,即一個人因為喜歡另一人而加入到他的社交圈裡,對於異性戀群體社交而言,相當一部分還是從清晰的目的出發,而不是考慮對方的性取向(當然異性戀社交中也存在最常見的相親就是基於性取向)。

  同性戀社交就是這樣一種封閉,進而衍生出一種割裂的狀況,同性戀社交絕大部分只停留在對社交需求的滿足上,這種滿足是偏於精神性或者情感性的,而只有其中的較小部分能夠進入到對更高以及的需求當中。而假照片無疑就是社交的鴻溝,因為同性戀群體處於始終一個尷尬的境地,既想認識更多的同類,又害怕更多人的認識自己,這樣的境況還要持續多久?

  誰會因為僅僅知道自己性取向就得到滿足呢?

  二、同性戀旅遊,看起來不錯

  旅遊——同性戀旅遊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

  酒吧——同性戀酒吧
  SPA——同性戀SPA 
  酒店——同性戀酒店

  人類在滿足了食慾和性慾的需求以後,在社交之上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需求,他使得社會能夠從單一走向多元,正是這些不同的需求(實體上的如聲、光、電,非實體的如味覺、視覺)促使人發揮自己改造職男的能力,成為人了社會得以長足進步和發展的動力源泉。隨著技術成本的降低其中很多東西都被固化下來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性戀的社交活動,其基本是源於人類對社交活動的需求,而進一步說明,便是在同性戀社群中,人可以與他人自由的交流社群之外無法交流的東西:生活、情感、性等等等等,伴隨著交流的深入,人和人之間也能在共同的興趣愛好當中培養出真摯情感,然而這樣的社交需求是滯後於目的的。對此,只能明確地證明一個驢友,參加驢友網站組織的旅遊,當然可以獲得滿足。而這個驢友,又進而參加由同性戀人群組成的驢友團參與旅遊,是能夠在獲得於以前一樣的滿足同時,還能獲得相比之前得不到的滿足,才使得此人有動機參與同性戀旅遊當中。

  誠然,在生活中還有一種多見的情形:一個人是我的同學,他是同性戀;另一個人是我的同學,她是異性戀;兩個人關係都相處融洽。友誼無需性取向來鋪陳,然而這種身份的交疊,所衍生出來的現狀,是一個同性戀會把自己的朋友劃分為同性戀一群、異性戀一群,然而作為異性戀卻少有這樣做的。陌陌裡有用戶是同性戀是十分常見的,然而blued裡要是出現了直男,就像一個直男參加了一群基友的酒會一般,會引發周圍人無盡的好奇吧。

  性少數群體之間的社交本身就鴻溝,而同性戀與異性戀之間的社交也有巨大的障礙,由於異性戀霸權的存在,一個人只有在默認是異性戀的時候才能參加異性戀的社交活動,在其間強調自己的同性戀者身份同性戀者只是少數。絕大部分人只能退而求此次,要么不公開自己的身份,要么參與同性戀社群的活動。

  有不少Gay是用另一個QQ添加Gay,或者在原有的分組中重新建立一個屬性是Gay的分組。異性戀會不會這樣做呢?如果異性戀這樣做其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同性戀的存在本來就是打破異性戀霸權與男權,而上述存在與同性戀社群當中的現狀,從異性戀角度看來,是不是同性戀人群自己又製造出新的對立?

  三、我們要看同性戀電影

  一部《夜》在柏林電影節活了,想必不少觀眾是在此之後才找到柏林電影節專門有一個同性戀電影單元,其實包括同性戀情節的影視作品並不是少數,《雲圖》《摩登家庭》都有相應的內容,連《非誠勿擾》《北京愛上西雅圖》也有一絲描寫。就算是全片都在描寫同性戀情的《斷背山》也大大方方地奪得奧斯卡,而不是專有的同性戀電影。當今開明的西方社會,並沒有把同性戀和異性戀區別對待,相反同性戀已經是必不可缺的部分。但是柏林電影節單獨開設同性戀電影單元,並不是為了要把同性戀電影特殊化。除了政治正確的原因以外,鼓勵同性戀電影更多是對傳統電影霸權的一種挑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歐洲電影評獎和美國電影評獎的不同,在高曉鬆的《曉說》中有詳細論述) 。

  而在大陸,由於各種各樣的綜合原因,含有明確描寫同性戀情節的影視作品是無法供應的,即便有也是打擦邊球的描寫。因此,在網絡上催生了一大批以同性戀情節為賣點的作品,既包括了國外翻譯作品,也有國內攝製,其中不發一些粗製濫造的產品。有很多都是以同性戀為噱頭,實質上除了標榜角色是同性戀以外,在情節、演技、美學上毫無造詣甚至低劣的作品。所以當基情滿滿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現的時候,給無數腐女帶來話題的時候,是不是每個Gay都可以暗自竊喜了?

  不能不說,同性戀議題依然只停留在了噱頭之上,拋開文藝話題不談,每當有社會新聞拋出:同性戀殺人、同性戀賣淫等等標題,其評論無一例外是對同性戀群體的攻擊,其中裹挾著的不解也很快被淹沒在謾罵中。性少數議題始終處於一個被消費的狀態,好的一面是,有越來越多的個體開始扭轉這個局面,有個人開始申請同性戀題材電影不能公映的原因,有組織開始製作針對性少數群體的視頻節目。在這樣的表現背後,是不是這個群體發出的聲音依然微弱?

  四、身份標籤的終極

  當人們提起異性戀的時候最先聯想到什麼?

  當人們提起同性戀的時候一定會聯想到:娘、變態、噁心、反人類云云。難道異性戀就沒有上述人的存在了嗎?不是,只是因為所有人都已經默認異性戀的存在才顯得同性戀不那麼自然。那是不是要樹立一個同性戀的標準形象呢?大難是否定的,第一做不到,第二這做是很危險的,想想看在那個給異性戀樹立標準的年代發生了多少悲劇,換言之如果結婚是真愛那還要離婚幹嘛呢?民政部統計去年新疆有26萬對夫婦結婚,而離婚的有10萬對。異性戀都在努力打破身上的標籤,為什麼同性戀不這樣做?

  曾經有多少同性戀幻想過過中國能通過同性婚姻立法,至少這看起來是很美好的,而又有多少人敢於去領取那張結婚證?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能認同,那張紙也只不過是陪襯罷了。有一位老人曾說過:中國的事,是千千萬萬的事,要做,不要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筆​​者對此是嚴重存疑的,如果不是一城一池,又哪裡來的國家?如果沒有一個一個鮮活的個體,又哪裡來的個體。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不同,也沒有義務要和別人一樣。

  當丹麥有了男男版的非誠勿擾,在圍觀之餘還要思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才能把同性戀和異性戀等同對待?誠然,它靠的是不同社群間的了解、靠的是公民個人對於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但絕不是靠著對抗與封閉,更不是攻擊和謾罵。對於個體而言,在去標籤化的同時,是不是能夠和身邊的人同伴自由、平等地相處,而不是急於去劃分彼此?

  (本文由作者王王王大師授權淡藍網發布,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台長: →☆ 魅格格 ★←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