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10 10:06:53| 人氣2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同婚之父沃夫森訪談之2】同志要幸福,必須被社會接納。(2014.01.09)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李威撰、劉耘台北報導】

藉由同志生命故事的分享,進而激起「對話」,沃夫森認為,這個過程可以開啟有利婚姻平權的社會氛圍。但社會共識或者多數民眾的接納,是否應當成為平權的基礎?

透過對話 增進大眾理解

儘管「社會共識」可能是政府部門的推託之辭,但社會能否接納同志,確實攸關同志的幸福。在沃夫森看來,個人立身社會之中,這是無可迴避的問題。

從務實的角度出發,「婚姻自由」必須致力於增進大眾的理解,爭取社會對同志的接納。但他也認為,政府應該恪守憲法規定,捍衛每個人追求生活、自由及幸福的權利,而不是看別人的臉色。

沃夫森表示,一個良善、正義的社會,所要具備的基本要素,就是尊重每個人的基本人權,珍視每個個體,使個人得以分享自己的生命,成為社群裡的一員,並且得到尊重,而不是被排除在外。

無論如何,同志生活在家庭、置身在社會,所以沃夫森認為,環境友善與否,攸關一個人的幸福與滿足,當幸福與滿足獲得成全,社會本身也能獲得反饋。

改變大環境 停止迫害 

其實早在沃夫森年輕的時候,他就深信同志處境要獲得改善,就必須改變社會的氛圍。

1978年,21歲的沃夫森參加了當初由甘迺迪所創辦的「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到西非的多哥(Togo)待了2年。沃夫森發現,當地有些男性喜歡跟同性發生性關係,卻又深信自己終究會跟女性走入婚姻。

沃夫森說,這些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語言裡甚至沒有用來描述同性戀性傾向的字彙。他了解到,即便是性傾向如此私密的事情,都高度受到語言及社會環境的影響。

1980年回到美國,向來對歷史深感興趣的沃夫森,在就讀哈佛法學院期間拜讀了歷史學家波斯韋爾(John Boswell)的著作《基督教、社會寬容與同性戀》(Christianity, Social Tolerance, and Homosexuality)。他說,這本書改變了他的生命。

波斯韋爾的著作指出,不同的歷史及政治因素,使得各個社會對待同性戀的態度不盡相同,有的接納,有的迫害。於是他開始思考,改善同志處境,不能只從個人層面做起。而是必須改變大環境。

這個觀點,不僅成為他碩士論文的基礎,也是他日後創辦「婚姻自由」的一個基本想法。沃夫森表示,在所有社會,婚姻都是核心制度,他相信同性結婚的開放,可以真正幫助更多人完全地融入、參與社會。

愛 僅是個人之事

沃夫森還提到,自己加入婚姻平權運動,是受到民權運動領袖的啟發。他說,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就是他心目中英雄人物。他的辦公室牆壁上,就掛著金恩的肖像。

沃夫森認為,爭取社會制度接受同志,跟對抗種族主義一樣,兩者有許多共同之處。他提到,當初保守派宗教人士反對黑白通婚,聲稱這是上帝所不容許的,但金恩當時說了一句重要的話:「並非種族在談戀愛、結婚,而是個人在談戀愛、結婚。」

沃夫森認為,金恩這句話不只駁倒反對種族通婚的說法,也替當前的婚姻平權提出辯護。他說,不論種族主義或是性別偏見(sexism),所有主義(ism)都人為設置的障礙。實際上,進入婚姻的是個人,不是一個整體,而個人不能被化約為種族、宗教或性傾向,然後以全體之名加以排除在外。他說,同樣是人類,每個人都應當享有全然平等的社會參與權。

信仰宗教 莫忘關懷精神

跟世界各國一樣,爭取同志婚姻的路上,不是只有台灣遭遇到宗教的阻力。但沃夫森認為,信仰不是鐵板一塊,同樣出自宗教信念,有人堅信「金科玉律」(譬如歐巴馬),有人認為我們不該評斷別人(像是教宗)。

沃夫森表示,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宗教觀點,這是宗教自由。但如果沒有遺忘「關懷他人」的中心價值,同時又了解到所有人都需尊重,自然會站在支持婚姻自由的一邊。

沃夫森表示,政府不該置喙教會的對或錯,但教會也不該把政府當作武器、工具;我們要追問的不是教會做了甚麼,而是法律跟國家應該怎麼做。「政府要做的就是尊重對待每個人,確保每個人都能完全地參與社會。」沃夫森說。

不斷變遷 社會更茁壯

至於,同性伴侶進入婚姻以後,是否已為這項傳統制度帶來正向的改變?沃夫森認為,現在還言之過早。即使是全球第1個開放同性婚姻的荷蘭,也是2001年才合法化。但他相信,同性組成家庭,或許有助於破除家庭內部的性別歧視,家庭成員可以得到更多的尊重。

沃夫森指出,婚姻平權的社會討論,也打開了審視婚姻的契機,促使大眾重新思考法律保障、責任及福利等問題,進而謀求雙贏的解決之道。目前,不管是社會安全網,或是法律保障,太多權利及福利都附著在婚姻之上;沃夫森同意,有些權利並不需要以婚姻為前提,像是每個人都應當享有健保。

在沃夫森看來,「婚姻史就是一部變遷史」,他在著作《婚姻為何重要》(Why Marriage Matters)裡提到:「社會並未因為變遷而受傷……恰恰相反,社會實際上因為這些變遷而變得更強健。」

抱持信心 是致勝關鍵

沃夫森提到,1983年他在撰寫同性婚姻的碩士論文時,不只不太容易找到指導教授,同性婚姻在當時甚至當作成不可能的事。但現在,美國已經有4成人口居住在同性可以結婚的地方。他說,致勝關鍵是信心,我們要提出願景,告訴大家這個願景值得追求。

沃夫森表示,世界5大洲已有18個國家開放同性婚姻,美國則有18州開放。他相信,持續的溝通,可以繼續帶來改變。他向台灣民眾喊話,來台灣玩了一趟,回到紐約以後,他會繼續坐在辦公室奮鬥努力,「你們也是一樣。」他說。


圖片來源:路透


台長: →☆ 魅格格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