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做了一個有意境的夢,要把它寫下來.....
夢到佛陀在解決眾生的問題....
因為時間很有限,只能問一個問題
我心裡掙扎著....是要問修道的事還是感情的事
人對於感情未來的發展總是會存有好奇心
但一次只能問一個問題,於是我選擇問了修道的事
佛陀開示我....我只記得一句......印象深刻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好深的涵意哦,而且要修到這種境界真不簡單
一時還無法開悟說,我想日後可能會明白佛陀的用意吧
雖然有點斷章取意,不過上網找了一下照見五蘊皆空的意思記錄一下
===========================
心定和尚台南講授「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文/圖 人間社記者平曜台南報導
”照見五蘊皆空” 取自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希望透過理解觀照五蘊空性,而能遠離一切苦厄。般若心經的宗旨就在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即是無我相,既無我相那麼心要安住在哪裡?安住在菩提心,菩薩一定要我空觀成就,照見五蘊皆空後廣行六度,才是具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心定和尚二十九日晚間七點半於南台別院講座,開示『如何照見五蘊皆空』,現場擠滿熱情民眾近千人前來聽講。心定和尚說要認識佛教,必須認識緣起法,物質界、精神界皆不離緣起法,了解世間萬象一切都是依因托緣而現起,彼此輾轉相關相依相待而成就,因此無有自性,體性都是空的,正確認識世間真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因為無常所以能轉迷成悟,轉凡成聖,轉染成淨,因為無我,所以生起感恩心感恩眾緣成就,學習分工合作,心態更為謙虛,從積極面實踐佛法。
定和尚以佛陀與弟子的對話闡述苦的原因,佛陀問弟子:「樹葉掉落你有什麼樣的感想?」弟子回答:「無所謂感想?」「袈裟破了呢?」「會心疼呀!」「為何樹葉掉落毫無感受,袈裟破了卻會心疼?」「因為袈裟是我的。」定和尚說這就是苦的原因,人生的痛苦來自對自我的執著,認為自我存在是真實不變的,以此衍生對我及我所有、我所愛的一切都深深染著不放,由於不想放棄就更加追求,愛、取之後就產生”有”的內涵,引導我們投胎轉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菩薩不入涅槃,以我空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發菩提心,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對自己解脫生死灑脫自在,對他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總之認識緣起法,深信因果廣結善緣,才能正確奉行菩薩道,實踐無緣大慈,圓滿同體大悲。也才能真正落實人間佛教。
-----------------------------
1.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此處可說是觀世音菩薩,也可以通稱為各個大菩薩們,祂們都以能用甚深的般若智慧來照見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身,五蘊雖是有但實無,一切的一切都是空的,到達此一境界的菩薩能以般若智來觀,什麼叫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是講能知一切境、能離一切境,大菩薩能知超世間的一切境界,但都能離一切境界,當然就能度世間色身、受陰 覺受、三世思想、行陰業緣遷流不息、識陰所現諸境,都能照見而成空相,是不會取執著的。當然這樣的菩薩就能夠度色、心的一切苦厄的。苦厄是什麼?在這裡要跟您說明白:色身饑渴、病痛之苦;受陰感情覺受、七情六欲之苦;想陰胡思亂想、煩惱之苦,能知過去、未來、現在之想陰,故苦是無量的;行陰時能入深禪定中,知八萬劫眾生因緣果報之實,大家互相感召,互相牽引入輪迴之苦;識陰執取一切境,淪落到三惡道---畜生、惡鬼、地獄道之苦,或出生人道,或出生到天上,天壽享盡還是再受輪迴之苦。
2. 既然是照見五蘊皆空,何來一切苦 厄?未修行時每個人都有苦厄,就是人生即有八大苦,生、老、病、死、恩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憂傷別離苦等,欲界眾生欲海執取諸欲 ,名、色、財、食、睡,更是受五塵之苦,色界天界眾生雖能斷欲,但還受有色身及輪迴之苦;無色界眾生雖已無身之苦,但天壽盡還是再受輪迴之苦。諸多之若,祇有用般若智慧來照破我們對世間一切法之執取,才能來度一切苦厄。故本段是先有苦厄,才要用般若智慧來觀照,等到您真的能修證到能照見五蘊(五陰---色、受、想、行、識)都空掉時,就能夠來度過一切苦厄了。所以「照見五蘊皆空」是功夫、是因,就能來斷一切苦 厄,這是果。您對於因果沒搞懂,才會對這句話產生語義的懷疑。
3. 又,是”誰”照見?這句就是最重要之處,是誰在照見,能照見的是誰?從頭說起,我們一般人有八個心王,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僅能依序認知色、聲、香、味、觸等塵境。第六意識是分別意識、第七意識是審慎思量之意識,這兩個意識依外、內境界所產生的心意、思想都是虛幻不實的,第六意識依外境產生覺受,而起七情六欲分別想、起煩惱心;第七意識妄執八識心田中的種子為真,產生思慮、妄想之想,故前面這七識所現的心境是被觀照的對象。而能觀照的是我們八識的覺知空體,此空覺是佛性功能之一,它雖是空卻能鑑照一切境,這個就是修行的人要去找的佛性真如空體,也僅有它能如實地、客觀地鑑照一切境。這樣說起來您還是不明白,因您還沒有開始禪修打坐,您會認為我們只有一個心,等到您修行到現起兩個心時,您才能覺知一個如如不動、不會感覺起情見的真我,另外的心意念隨境緣一直在冒出來,此時您才能體會用此真心覺照來照這些虛幻不實在的心意念。這樣子您才覺知基本上我們有兩個心,其實有八個心。
------------------------------
人能清心,則真理自視;人能淨意,則邪念不生。知參理之妙法,須撲滅念頭;明 學道之玄機,要掃除意相。故心若太空,空無所-空,才得真常之道;性如虛極,極無所 極,永歸自在之天。
人之所以不能吸收真理與至言,有五項原因..一、心存芥蒂;二、心存懷疑;三、 心存憤怒;四、心存牽掛;五、心存自滿。心存乃有相,必然形成隔膜,無法達到空,
以容納真理。
身為一個修道者,必須以照見的觀透力去修行。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所謂
的蘊空,就是體性浪惰。何謂五蘊皆空?
色空,無所本明。
受空,無所本應。
想空,無所本誠。
行空,無所不周。
識空,無所本元。
受空就是不受外來一切的困擾所影響,故能專心,而有所感應。行空就是做事沒有自我的獨斷獨行,亦即是沒有我見,能夠事事與人商量,故其所為圓滿周到。識空然後能轉識成智,智就是透視的觀察力,眾生之所以逐妄為真,逐妄為實,乃是因為智的觀察力不夠。故看不透,貪心起;看不遠,憂心起;看不清,亂心起;近觀山色,其色如 藍,遠觀山色,其色如礙,山色非變,乃目有遠近之幻象耳。
世尊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修道
人要用慈悲觀治瞋心,用止觀治散亂心,用忍苦觀治業障重,使能達到聖佛之境界。
《解說》
凡世間一切事物都是依人的認識而呈現種種像貌,如夢中的情景(非真)、海中的廣樓(假化)、水中的泡沫(虛浮)、陽光下的影子(恍惚),不可捕捉,而叉非無;如露水(易嗎)閃電(易滅),瞬時即過,但光燦奪目,轟傳四字。所謂有與無,實與不實,剎那或永恆,實在是取斷相來看的啊!不敢斷相,叉那有這些分別呢?
所以,色身如夢,妄念如幻,無明如泡影,緣境如露滴,生滅如閃電;若作如是觀,無有垢染,諸識 清淨諸相皆空,、必然頓悟無生法忍。
佛家語..
利愁熾紋,卻是火坑.,貪愛沉溺,即是苦海。
所以..一念清靜,六塵不染:一念驚覺,即登彼岸。
文章定位:
人氣(477)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