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otox.pchome.com.tw/s03/mike0724/13/124655638229)
<色,戒>上映後,一直嚷著要找朋友去看,結果呢,去到電影院,看見另一類米黃喜歡的電影,就是奇幻的那一類,就是、這類,而就更是米黃的至愛,所以我們臨時改看,港釋<魔幻星塵>。
不過,<色.戒>這電影又怎可錯過?
在香港這個慣性把焦點錯放(是錯放,不是放錯)的地方,事先張揚的是「梁朝偉『現代』演出」、「挑戰電影尺度極限」,看到這些標題,實在想不到該說什麼,米黃也有在想,這到底是不是Marketing的一部份,不然,米黃覺得一眾一向不入電影院的人是不會拿65元進電影院去看這一齣電影的。
臨陣去了看STARDUST,本來有想過還要不要看<色,戒>,興緻過了,再加上看到電影海報上的女主角湯唯的照片...這根本是一張妹仔臉吧! 怎可以登上女主角呢? 米黃最怕好電影遇上爛演員,看上去就是不倫不類,怕得再好也是枉然。
不過,看過後,米黃真的對湯唯另眼相看,更立即跑了去買了原著來看。
原著是張愛玲的同名短篇,不消半個小時就可以讀完。米黃稱不上是張迷,一直都沒有留意過這篇。篇章中最深刻印象的是張引述:「英文有這話:『權勢是一種春藥。』對不對她不知道,她是完全被動的。」電影海報上也有這樣的一句:「色易守 情難防」,擺明就是一齣權力、愛情及肉慾的角力。
在<色,戒>,無論是電影或是原著,王佳芝才是主角。湯唯的演出也最接近原著 - 「稍為尖窄的額,髮腳也參差不齊,不知道怎麼倒給那秀麗的六角臉更添幾分秀氣。臉上淡妝,只有兩片精工雕琢的薄嘴唇塗得亮汪汪的,嬌紅欲滴。」第一個鏡頭就已經有驚艷之感,令人眼前一亮 - 根本就是發亮,男主角梁朝偉在她的身旁都好像失掉了顏色。一舉手一投足,王佳芝整個人活靈活現,純情或是風情,學生還是少婦,甚至情婦也演得出色,每一個鏡頭都是她的發光之地! 米黃不知是否說得有點OVER,但真的演得很好就是!
至於其他角色,在李安的演釋下,明顯把王力宏演的鄺裕民戲份加多,在王佳芝往珠寶店出發前那一吻,就刻意把鄺裕民和王佳芝的情意加重。原著中倒沒有那麼情深的刻劃 - 「有一陣子她以為她可能會喜歡鄺裕民,結果後來恨他,恨他跟那些別人一樣」。「恨他跟那些別人一樣」的意思就是因為鄺裕民沒有在她為革命而獻出處子之身時對她作出維護或關愛,反而和其他人一樣對此事都避而不談。可能她是愛他的,不然她也可能不會參加這樣的革命行動,但她愛的人竟然在她為革命獻出第一次之時竟然都沒有表示,怪不得她會對他轉愛為恨。
梁朝偉演的特務易先生在原著中也沒有這樣色 - 「一坐定下來,他就抱著胳膊,一隻肘彎正抵在她眠乳房最肥滿的南半球外緣。這是他的慣技,表面上端坐,暗中筢在蝕骨銷魂,一陣陣麻上來。」「跟老易在一起的兩次總是提心吊膽,要處處留神,哪還去問自己覺得怎樣。回到他家裡,又是風聲鶴唳,一夕數驚。」起碼沒有說到他們第一次那充滿性虐待意味的性愛及多變的體位。梁朝偉這一次的演出,站在湯唯身邊,好像真的有點暗掉,但,這就是梁厲害的地方吧! 把自己明星的光芒掩蓋起來,也把自己由一個帥哥,演成一個「矮小」,「生得蒼白清秀,前面頭髮微禿,褪出一隻奇長的花尖; 鼻子長長的,有點鼠相」的人,說他暗掉,其實才是他成功的地方!
米黃之前不喜歡電影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情意描寫,好像沒有愛的關係,他們的情深好像只在作愛中表現,好像沒有了性,就沒有了愛。在電影中途,米黃也想過性愛場面的比重需要這麼多嗎? 但看過後才知道李安先生就是要透過性愛場面描述二人之愛。在作愛過程之外,他們二人礙於禮儀都沒有怎樣的對看過,就是在床上的時候他們才會有對看的機會。特別的是有一場湯唯騎在梁朝偉身上,當梁看見湯定眼看著掛在湯身旁的手槍,然後湯再用枕頭矇住他的雙眼那一幕。易於早段已說過不會到黑暗的地方,原因是他怕被行刺還是他是個怕黑之人,電影沒有詳述,但想必也是一個在黑暗中會頓失安全感之人,在他被矇後還能安然達到性高潮(還是因為有SM之癖的易,在這樣比較容易達到高潮?),身為特務的他沒有即時彈起懷疑湯對他不利,可見易已經對王是徹底地相信及愛著,這一場處理方式令米黃的印象很深。
而另一場景,王佳芝和易在珠寶店的一幕,她左顧右盼,米黃當時的想法,是王佳芝知道有人會在此埋伏,所以緊張了嗎? 緊張的是怕行刺失敗嗎? 看得出她是在猶豫,看得出她心情的複雜,看得出她對這個人已經產生好感。 在原著,有這麼的一段形容王佳芝和老易作愛後的描寫:「他們睡得晚,好容易回到自己房間裡,就夠忙著吃顆安眠藥,好好的睡一覺了。鄺裕民給了她一小瓶,叫她最好不要吃,萬一上午有什麼事發生,需要腦子清醒點。但是不吃就睡不著,她從來都不鬧失眠症的人」,也給她的這刻的猶豫有了這樣的註解 - 「那,難道她有點愛上了老易? 她不信,但是也無法斬釘截鐵的說不是,因為沒戀愛過,不知道怎麼樣就算是愛上了。」這一段的關係原先就是建立在肉慾之上,王佳芝一開始就是要用她的身體去令漢奸入甕,但在珠寶店中,所有的感覺都湧上來了,原著的描寫更容易令人理解為何王佳芝會臨時改變計畫:
「只有現在,緊張得拉長到永恆的這一剎那間,這室內小陽台上一燈熒燃,映襯著樓下門窗上一片白色的天空。有這印度人在旁邊,只有更覺是他們倆在燈下單獨相對,又密切又拘束,還從來沒有過。但是就連此刻她也再也不會想到她愛不愛他,而是 -
他不在看她,臉上的微笑有點悲哀。本來以為想不到中年以後還有這樣的奇遇。當然也是權勢的魔力。那倒還猶可,他的權力與他本人多少是分不開的。對女人,禮也是非送不可的,不過送早了就像是看不起她。明知是這麼回事,不讓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慨然。
陪歡場女子買東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隨侍,總使人不注意他。此刻的微笑也絲毫不帶諷刺性,不過有點悲哀。他的側影迎著臺燈,目光下視,睫毛像是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
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
張愛玲寫人的心情的技巧是不容置異,就像是王佳芝這刻的心情,是多麼的人性化,正如我們一樣,在某些時候才驚覺自己有多愛面前的這個人 - 特別是在失去這個人之前。
電影末段,甚多米黃看不明白之處,例如是佳芝為何把毒藥拿出來,但沒有把它藥服下? 為何當副官把介指拿出來給易,而易會說「這介指不是我的」? 部份的疑問在原著中道破,更多的問號在我們的心中飄浮著。從沒想過這電影會令米黃有沉重的感覺,起碼這感覺是看完原著才出現的。
看來這感覺還要漫延好一陣子...期待李安先生的下一部作品,更期待下一齣張愛玲小說的改篇電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