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4-14 16:14:40| 人氣2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打開對方的心--談親人之間的溝通互動

案例一:

「陳媽媽和十六歲女兒為了晚歸多次衝突,雙方已一個多月不說話了,陳媽媽不知所措,求助精神科。」

案例二:

「李太太為了先生晚歸爭執,進而懷疑先生外遇。多次爭執解決無效後,李先生害怕衝突,沉默以對。李太太為此失眠,求助精神科。」

上述二例在精神科門診是常見的案例,通常醫師會轉介社工師評估,並做家庭心理諮商。

家庭內的關係通常讓我們無法置身事外,絲毫不受干擾,例如「你不能偽裝沒有這個兒子」;或者「同一屋簷下,你不能假裝沒有這個先生」。即使保持距離,互不往來,也不能像我們平常想像的那樣完全切斷彼此的感情。親人間的衝突,意味著太在乎彼此,才會難以溝通。

溝通分析心理治療的理論強調:在我們的內心世界存著三種的自我狀態,人們也用這三種自我狀態與他人溝通互動:

(1)大人的自我狀態:批評、控制、嚴肅、支持、溫暖;(2)成人自我狀態:理性、幽默、說理;(3)兒童自我狀態:撒驕、耍賴、天真。通常人們易以批評語氣面對問題,導致衝突。陳媽媽對女兒的行徑感到憂心,但她常在女兒出現不符合期待的行為時,才以責備語氣要求改善。李太太也犯了溝通毛病,李太太不滿時,會以極憤怒的口氣溝通,先生當時一定邊聽邊思考等一下如何反駁,無法真正聽到李太太害怕和不安的心聲。要讓人聽懂你內在真正的心聲,唯有冷靜的情緒才可以不口出惡言,完整表達內在的聲音,不會把問提推到極僵化、對立的困境。對陷於僵局的母親或太太,這時社工師會建議先打開溝通之門,因為「媽媽無法自外於女兒,太太無法假裝沒有這個先生」。溝通原則:

(1)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就用那種方式對待他。(2)只表達內心聲音,不批評、不說理。溝通若帶批評或要求,可能再次阻斷溝通之門。(3)不將問題讓家庭以外的親友介入,無法自行解決尋找專家。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視同儕認同、在師長心中的形象,父母一旦未經告知,逕行將問題公開,會讓孩子無法諒解。(4)釋出善意,溫暖對方:不少的人會說:「是他不對,為何我要先開口?我先開口不就代表輸了嗎?」家庭不是戰場,家庭問題沒有所謂輸贏。讓對方看到你「修復關係的意圖」,相信會暖化心靈、更快修復關係,。(5)設立底線與限制:親子關係修復之後,你可以容忍女兒或先生的底線是什麼?這個底線需先衡量清楚,並遵守執行。

親人關係的化解非一蹴可即,需要很長的時間與耐心。但是不選擇改變自己,勢必會讓問題毫無轉機,關係更加惡化。當你不想對方不好的行為繼續下去,而你的批評、指責失效了,你需要更有創意的溝通方法,來引導對方。幽默、詼諧、不翻舊帳、不批評、表達自己心聲、想法等成人自我狀態的溝通模式就非常重要。


文章來源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203/17.htm

台長: 米吉
人氣(2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