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社會領域筆試還是我出的(今年同學年的老師們心臟夠大,答應全部讓我出),所以第二次筆試我就來了個OPEN BOOK。
既然要OPEN BOOK,當然要針對OPEN BOOK的特性,設計出適合的題目。也就是說,這張考卷必須要是「看起來都不超出課本的內容,但卻又在課本裡找不到答案」。
(我知道還有一種OPEN BOOK是在考對課本的熟悉度,比方某個知識在什麼位置,但老實說我覺得這種考法還蠻沒意義的,而且很愚蠢,感覺像是抄寫大賽而已。)
這件事其實有個源頭,是說在第一次評量結束後,有個所有學習單與作業簿都幾乎不及格、上課狀況不佳的學生居然考了九十幾分,原本我是很高興的,但隨即聽說他在其他科有發生抄隔壁同學答案的情況。想當然爾,我只好把他找來,「很委婉地」問他,並請他再寫一次一樣的考卷。
嗯,一樣的考卷,他得了三十幾分。我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時間太久他忘記了。
好吧!你我都知道這是鬼話,但這年頭處理這種事都要很小心,於是我讓他再讀一次,然後再寫一次一樣的考卷。
然後我忽然想,要做就做徹底一點,乾脆讓他OPEN BOOK吧!這樣總沒有話說了吧?這次他考了六十幾分……後續就不說了,只是這件事讓我不禁要想:這樣看起來,我這張考卷出得還不錯吧!居然能讓一個寫了第三遍的學生,在OPEN BOOK的情況下只考六十幾分,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完全沒超出範圍。(而且這次評量有調得比較簡單些)
那麼,第二次評量時,如果讓全學年九個班都來OPEN BOOK,會發生什麼事呢?
有這個想法後,我還猶豫了好一陣子。一來是因為那段時間超忙,二來是我知道這張考卷的出題難度會很高,因為我以前也玩很大,所以試題很容易被家長關注,這代表我必須要很小心地在考卷中證明:這些都是課本的基本概念,但卻又不能讓拿著課本的小孩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當然,這還牽涉到教學單元的內容。如果這次的教學單元跟教學目標是偏「記憶性」的,那麼並不適合OPEN BOOK;反之,如果這次的教學目標(或者說能力指標)是比較偏向「能力」的,那麼就會比較適合玩OPEN BOOK。
我一直對「如何用評量來影響教學與學習」感到很有興趣,試圖用能力指標來規劃多元評量也有五、六年了,只是每次想要推廣或延伸到其他班級時,總會造成一些困難。我每一年都在思考裡頭的問題是什麼,我發現雖然我講了很多,試圖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解釋,但其實大家大多還是不懂事情背後的理念。(有些同事會重複我的話,但我覺得其實他們還是不懂為什麼;因為「理解」跟「知道」是兩件不同的事)
問題好像不在我的「方法」(因為我已經把它設計到非常簡單容易操作了),而是在背後的「理念」。那也不是什麼複雜的理論派別什麼的,單純就是一個合理的,依照邏輯推展出來的概念而已。
筆試似乎是彼此比較容易交會在一起的點,雖然我很不情願(我每次說明如何用多元評量來評出能力指標的達成情況時,大多數的人也只關注到筆試的部分而已)。
既然這樣,那我就從筆試下手。在去年以前,我所任教的班級只用我出的筆試試卷(當然還搭配其他的多元評量,是一系列的),一直到去年開始才有幾個班開始用我的考卷;今年九月開始,則終於有全學年決定要一起來了。
那麼,有沒有可能用「筆試」來造成一些改變?比方用這個來協助老師聚焦在能力指標上?老實說我覺得不可能,因為筆試根本就無法評量能力指標的達成情況,頂多只是偏重在認知的那個部分而已;不過「接近」一點,或許是辦得到的。
再者,如果這件事有用的話,基測早就成功改變全臺灣國中的教學方式了。
所以我似乎需要一個更強烈的、更顯目的東西,讓學生跟老師在寫完試卷之後,不會只說「這次出得很活」,就結束了。
於是我想,OPEN BOOK或許會是一個好主意?
學生會察覺到,既然是OPEN BOOK,那麼去背誦課本上那些臺灣黑熊分佈在海拔XXX公尺、人口遷移的原因有五點……並不怎麼有意義,因為你一打開課本就看得到,不用背那麼多。反而「如何去理解與運用」這些知識,才會是重點;這件事不單是學生會察覺,我想老師也會察覺到,而有一些變化。
想是這樣想,但實際上好像又不是那麼簡單。
當我跟學年的同事說,這次要OPEN BOOK時,大家的反應倒是不太一樣。有的老師覺得這會是一次「皆大歡喜」的考試;還有老師擔心學生回去就不讀書了,所以先把消息按著不放(但其他班卻又跑來講,所以一團亂)。
可想而知會有學生直接就把社會課本丟到一旁的,反正OPEN BOOK嘛!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我也跟以往一樣設計了一份「複習單」。所謂的複習單,就是用一系列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將課本聚焦在重點部分的小單子,當中當然不會只有記憶性的問題,而會有很多需要思考、整合知識的問題。當然,我的每一題都會標明:你可以在第幾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的假設是,學生如果可以回答出這些問題,那麼他應該就可以理解這個單元的內容了,到時候筆試時當然可以很輕鬆。
不過,情況似乎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解決的。
撇開考卷黑白圖片不容易印清楚的問題外,我的考卷其實有沒有OPEN BOOK都太大差別,只不過這次做得更徹底一些,把屬於「再認」跟「回想」的題目幾乎都拿掉了。
OPEN BOOK其實是一個「提醒」,對學生,對老師和對我自己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不過也有抱怨的時候就是了,比方上上禮拜我就一直在罵自己,為什麼要在這麼忙的時候還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orz
好處則是一些需要圖片的題目,這次就可以盡情的出了;反正印不清楚的話,學生還可以看課本。
今天改完考卷後,感覺分數就跟之前一樣,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我想作答的人應該會覺得很微妙吧?因為說不出它是簡單還是難,表面上看起來都是課本的概念,但卻沒辦法直接找到答案。
說穿了,OPEN BOOK試卷的處理方式也不見得很難。最常使用的大概就是三招:
1.用實際的例子:比方設計一個情境,讓學生根據課本所學到的內容做判斷。
2.換句話說:將課本的答案重新寫過,字看起來並不一樣,得要理解他的意思才行。
3.更換表現方式:比方文字變成圖、圖變成表、表變成文字。
有時候還可以組合不同的概念,比方課本有提到臺灣的地形分佈在哪些地方,也有提到哪些地形適合做什麼樣的土地利用;那麼,我們就把兩種概念組合起來,直接考學生在什麼地方適合做什麼土地利用。
圖表在這時候也變得很好用。
裡頭還嘗試設計了一個兩難的題目,這次是用馬告國家公園當例子,讓學生練習作一些簡單的判斷,思考不同立場的人會有什麼理由。(平常的學習單已經開始做這樣的練習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這份也只是一個「過度期」的試卷,我會慢慢的、慢慢的讓他們適應,然後習慣更多的文字量與圖表、做更多的判斷。
至於會不會有效果呢?這次考出來,其實就還好,感覺很平常。但這種事做一次是沒有效果的,要做至少要做兩次,才會造成一些改變。
無論如何,我的試驗還在繼續進行。
有時候也會想,如果不是小學,或許這些改變的難度會更高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