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03 22:18:31| 人氣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若你遇見巴金森氏症 ◎劉秀枝

日前參加一個女性成長團體聚會,輪到一位60歲出頭的優雅女士發言,她說幾年前和先生到一個機構辦事,趁先生剛好走開時,櫃臺小姐笑瞇瞇地說:「你先生很愛妳喔!」她問:「怎麼說呢?」小姐回答:「你病成這個樣子,又行動不便,要人扶持,他還肯帶妳出來。」她聽了,心中一沉,真後悔多此一問,當初笑笑或說聲謝謝不就得了。

患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權利

不過這件事也讓她領悟到,雖然是病人,還是得儘量維持自立自強的形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縱使得了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此後每天,尤其外出時,一定要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而且更積極地與醫師配合,按時服藥並依病情調藥;每天在家溫和運動、努力復健,要做一位模範病人,並且告訴大家,行動不便是因為生病,生病並不可恥,需要別人適時的幫忙,但不需要憐憫。


巴金森氏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病因是腦部中腦黑質的神經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造成休息狀態時會顫抖、僵硬、行動緩慢和平衡不佳等症狀。通常症狀從單側手腳開始,逐漸擴散到兩側肢體、身軀,影響平衡與轉身,需靠輔具行走,生活也需人幫忙,但每個人疾病的進展速度不同,而且可以用藥物控制。


巴金森氏症是第一個有藥物治療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在1960年初期即發現左巴胺的療效,而且一直有新藥出現。近年來,視丘下核深部腦刺激術也是治療方法之一。


然而,巴金森氏症並非只是動作協調的問題,病人也可能出現憂鬱、焦慮等症狀,更可能因為手抖、講話慢、面部表情僵硬和動作遲緩,自覺形象變差,而不願與人接觸或參與社交活動,逐漸孤立。


巴金森氏症的平均發病年齡是60歲,流行病學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人約有1%罹患巴金森氏症,但有少數人50歲以前就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氏症,例如美國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Fox)在30歲時被診斷有巴金森氏症。可見巴金森氏症並不如想像中的少見,你我都可能遇到。


平常看待病人,適時給予協助


有次我參加國外旅遊團,其中一位先生一看就知道是巴金森氏症患者,他雖動作稍緩,手有點抖,步伐小,身體有些前傾,但走步道、逛景區,都跟得上團隊的步調,除了請他坐遊覽車前排,比較好上下車外,大家沒有對他另眼看待。


然而,一般人並不大瞭解巴金森氏症,甚至會誤解其症狀,例如把說話慢當作是認知障礙,動作遲緩認為是缺乏運動,平衡差以為是喝酒或服藥太多,手抖表示焦慮或睡眠不足,而面部缺乏表情則是不友善。


當親朋好友罹患巴金森氏症,我們該如何應對?慎重地看待這是一種疾病,表達關心,請他好好接受治療,如不曉得要講什麼話,那就不要講也沒關係,千萬不要給強烈的個人意見或隨便下斷言,以免造成傷害,例如:


「你這麼好的人,怎會得這種病!是不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壞事?」生病不是犯錯或遭受懲罰,生病更是與道德或修養無關,不論好人、壞人都是會生病的。


「你的手都沒抖,怎麼是巴金森氏症?我手抖得很厲害,也沒得到巴金森氏症啊!」也許他是動作性手抖,也就是拿東西、夾菜時會抖,不若巴金森氏症是休息狀態時手會顫抖。看似同樣的症狀,但細節不同,診斷也可能不同。


「你根本沒病,多運動、多走路就會好的。」多麼不切實際又不負責任的話。


一般人如果在路上、餐廳、捷運車廂等公共場合,遇見巴金森氏症患者或是行動不便的人該如何?我們眼光很自然地會落在病人身上,但短暫的注目後就不要一直盯著看或交頭接耳地議論,如果他需要幫助,可以適時、適當地給予協助,例如幫忙攙扶、讓出空間或座位(但不是躲閃)。有時,把病人當作平常人看待,是對病人的一種尊重。


(本文刊登於20199月康健雜誌的劉秀枝專欄)

 

台長: 閱寫協會
人氣(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健康樂活 |
此分類下一篇:防失智的「快樂食堂」 ◎劉秀枝
此分類上一篇:沒打肺炎疫苗 同事感冒就走了 ◎馮嫦慧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