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講人:張 璇 (Alice Chang) 女士
二、 講題:鋼琴詩人---蕭邦,你的臉色怎麼那麼蒼白?
三、 日期:中華民國101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四、 時間:上午10:00~12:00
五、 地點:台北市立圖書館 中崙分館7樓 視聽室
六、 大綱:
鋼琴詩人---蕭邦,你的臉色怎麼那麼蒼白?
(1810/3/1—1849/10/17)
一、蕭邦說:
蕭邦說:「所謂音樂是用聲音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藝術。」
一生寫了將近200首鋼琴曲
21歲離開波蘭,到法國巴黎
39歲離世,雖然他是個熱情的波蘭愛國者,卻從未再踏進祖國之門
二、蕭邦鋼琴曲類型:
1、協奏曲 (Concerto),(1929-30),共2首,暗戀情人纏綿樂章
• 2、波蘭舞曲 (Polonaise),(1817-46),共16首,波蘭民俗舞曲,較華麗
• 3、馬厝卡舞曲 (Mazurka),(1830-49),共55首,波蘭民俗舞曲,寫魂牽夢繫波蘭
• 4、敘事曲 (Ballad),(1831-42),共4首,依波蘭詩作以抽象表達對波蘭民族主義感情
• 5、詼諧曲 (Scherzo),(1831-42),共4首,快三拍子,表達內心世界的陰鬱面及反抗
• 6、練習曲 (Etude),(1829-39),共27首,磨練演奏技巧,難度高
• 7、即興曲 (Impromptu),(1834-42),共4首,自由即興,但有結構性的理論
• 8、夜曲 (Nocturne),(1830-46),共21首,低音部和聲伴奏,高音旋律歌頌夜之寂靜
• 9、圓舞曲 (Waltz),(1827-47),共20首,把舞蹈理想化,詩意的抒情詩
• 10、奏鳴曲 (Sonata),(1827-44),共3首,
• 11、前奏曲 (Prelude),(1836-39),共24首,短樂念
• 12、幻想曲 (Fantasie),(1841),1首,奏鳴曲式,與喬治桑一起,愛情與憧憬
• 13、搖籃曲 (Berceuse),(1843-44),1首,單純的旋律樂念,暗示搖籃擺動的音型
• 14、船歌 (Barcarolle),(1845-46),1首,威尼斯船歌節奏,旋律線流動,艱難技巧
• 15、大提琴奏鳴曲 (Cello Sonata),(1845-46),1首,自由寬廣幻想風味,為法國大提琴家法朗修姆友誼而寫
• 16、其他作品
三、海涅說:
詩人海涅:『蕭邦屬於三個民族』
波蘭給了他:騎士的靈魂和苦難的記憶,但,他不是波蘭人
法蘭西給了他:魅力,但,他不是法國人
德國給了他:浪漫主義,但,他不是德國人
他的真正故鄉是:莫札特們、拉斐爾們、歌德們的故鄉,是夢想和詩的奇蹟國土。
蕭邦是一個真正的音樂詩人
四、蕭邦音樂聆賞:
#Op.21,No.2-ii,《f小調鋼琴協奏曲》 (1829),(3’58”/11’06”)
#Op.28-24,《d小調前奏曲》 (1831),(2’23”)
#Op.10-5,《降G大調黑鍵練習曲》 (1831),(1’38”)
#Op.6-1,《升f小調馬祖卡舞曲》 (1831),(2’46”)
# Op.66-4,《升c小調第四號幻想即興曲》 (1834),(4’/5’42”)
五、蕭邦的臉色怎麼這麼蒼白?
19世紀上半葉的奇特文化:得了肺結核是時髦的,在浪漫思想上,佔了優先地位。
身體單薄和面色蒼白,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婦女們喜歡單薄脆弱蒼白的男人,認為那是男子氣慨的象徵。這病給患者富與更為高貴的內心生活。 蕭邦20歲就已經罹患肺結核。
# Op.30-4,《升c小調馬祖卡舞曲》,(No.21),(1836-37),(3’30”)
六、喬治桑
喬治桑 (George Sand) 本名:奧蘿爾.都邦 (Aurore Dupin) (1804-76)
-貴族父親早逝,風塵女郎母親,祖母養大,喜著男裝長褲,自由思想
-18歲結婚,育一兒一女,敢愛敢恨,情感重,母性光輝,主動追求戀情,享年72歲
-1932年改名喬治桑,勤快寫小說、文章、劇本、3萬多封書信
-文學上的浪漫主義,政治上的自由主義
七、1838-1846 蕭邦與喬治桑
蕭邦與喬治桑生活9個年頭,蕭邦作曲,教鋼琴,音樂沙龍,與朋友聚會;喬治桑寫小說,從事政治活動,照顧經常生病脆弱的蕭邦,教養兩個孩子。他們夏天住喬治桑在法國諾昂的家,其他時間大部分待在巴黎奧爾良廣場。他們家常有沙龍音樂會,是當時巴黎社交圈很重要的聚會場所。許多藝術天才、知識份子、政治人物、貴族富豪、法蘭西的精英們都常相聚在那裏。
#Op.40-2,《c小調波蘭舞曲》 (1938-39),(2’21”/5’59”)
#Op.28-6,《雨滴前奏曲》 (1938-39),(2’46”)
#Op.28-16,《降b小調前奏曲》 (1838-39),(1’03”)
#Op.64-1,《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 (1846),(1’34”)
八、蕭邦的生活
每天作曲,教學,享受延續到深夜的社交聚會、音樂會,與波蘭貴族
鄉親和法國朋友相聚。他的生命真是盡情的蠟燭兩頭燒,炙熱發光卻
短暫!
#Op.9-1,《降b小調夜曲》 (1830-31),(2’23”)
#Op.65,《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 (1846),(2’48/11’05”)
#Op.35-III,《降b小調第二號奏鳴曲》 (1837-39),(6’/8’19”)
九、告別人世
「上帝給一個人顯示了罕見的恩典,當祂向他揭示死亡的時刻臨近 時,他給我顯示了這種榮耀。不要打擾我。」
1849年10月17日,蕭邦在姊姊路德維卡及幾位親近友人伴隨下離世。(蕭邦囑咐,死後把他的心臟帶回波蘭,現在存放在聖十字堂裡,遺體被葬在巴黎的拉雪茲公墓。)
#No.20,《升c小調夜曲》 (1830),(4’)
台北市立圖書館 中崙分館
交通資訊:(台北市長安東路二段229號7樓)
公車
臺安醫院站
41、52、202、203、205、257、276、521
芝麻大廈站
74、685、903
八德敦化路口站
33、262、285、292、521、556、630、902、903、905、906、909、敦化幹線
國光客運
1800
捷運-文湖線
南京東路站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