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勝說學生寫作能力下降,乃是因為讀了太多文言文所致,
果真是如此嗎?
文字的形成,乃是因為語言紀錄的需要,
所以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
中國文字的特色,是單音獨體、一字多義,
跟其他國家的拼音文字相比,中國文字的藝術性就高於其他文字,
故在創作上的變化也大於其他國家。
難道是因為變化性高,才稱為文言文的嗎?
文言的定義,乃是相對於現在使用的白話而言,
過去的古人也不說他們用的文字是文言文,
是因為在那個時代本來就是如此的「白話」,
那麼也許一百年後,後面的人看我們的文字是文言文也說不定。
文字在使用上的意義有兩種,
文字原本簡明扼要,為了求表達明確,故使用較通俗平易的白話文,
而在創作上,力求藝術性的美感,所以將文字精練,
這兩種都是有其必要性的。
現在竟然將文言文縮水,等於是抹煞學生的創作力,
將所有人愚民化,
他們巴不得切斷一切跟中國有關的文化,
但是很抱歉,
台灣在歷史上本來就是多種族群的融合,
刻意阿Q式的強調台灣,剩下的大概只有微生物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