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性惡論總被廣泛地提出討論,
人性是否真為天生險惡?或是孟子說的人性本善?
荀子認為,人性天生有諸多偏好,而這些本性並無惡處,
但若順是這個本性,就有可能走入惡的結果。
例如人天生好利,喜歡有利的事物並無對錯,
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使人走入因利害人的行為,
所以荀子強調後天學習,因為後天的培養比天性更有價值。
那麼他所認為,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
因為聖人的善,也是靠自己修養起來的,
於是從這點便跟孟子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點相同,
後天學習論的荀子,就這個觀點上來看,
他便是一位鼓勵學習的教育思想者。
同理可證,
我們天生有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
但是不能憑著一己之好而去背棄禮法,
五倫之道尤其特別,這是人際倫理的首要規範。
我認識一個人,因為自己的心情,
而去要求對方看他心情才可以跟她接近,
最後甚至做出背叛、傷害、排擠等的惡劣行為,
像這樣的人,不需要將來什麼人生跌倒之類的詛咒,
既然選擇背叛,就要受到背叛的附帶後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