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大學設限,學生必須通過英檢某程度才能畢業,
我想知道,這樣的做法不該是到了大學才強調吧?
台灣高度重視外語能力的教育,使得補習班林立,
國小開始就必須被半脅迫的方式接受美語教育,
問題在於,教育應該是鼓勵學生發展學習興趣,並不是強壓式的方式。
用篩選的方式作為大學門檻,那不用問永遠都是明星高中的學生過關,
那麼那些程度低的大學就永遠被排在後面,
台灣的教育不管怎麼改,總是放棄那些程度低的學生,
政府的心態令我作噁!
教育本是百年事業,豈可揠苗助長,或是倉促成事?
這樣的學習環境,能教出什麼人才?
教部將本土教材比例調到50%,
我只想知道這麼作,目的為何?為愛國?還是愛台獨?
每一代教育出來的學生,應以培養國際觀為取向,
否則將來拿什麼跟人家競爭?
只是一味的提升外語能力,卻用本土意識洗腦下一代。
不是唸了一堆台灣地理才會愛國,
要人民愛國,就要讓人民生活安定,
沒有族群的歧視,政府要讓百姓信服,貧富差距縮短。
應該是,從內政民生問題做起,如果欺騙人民,豈能要人民愛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