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奇摩新聞,有一則關於現在學齡兒童幸福度的調查,
上面說四年來四到六年級兒童的幸福指數持續下降,
這讓我想起之前常說的,
大人們都稱七年級生為「草莓族」,那麼這些兒童呢?
身為八年級的他們,報導說感到「課業壓力」、「沒父母陪」,
他們正缺乏的是來自於父母的關愛,能和家人相聚的時光。
小朋友感到壓力,是父母的錯,所以七年級抗壓力低,父母沒有錯嗎?
我們用現在所謂愛的教育來教育孩子,
過度溺愛的後果,是造成下一批草莓的種子;
難道七年級抗壓力低,就只是因為「七年級」嗎?
台灣經濟起飛的同時,那時誕生的小孩,剛好享受到富裕的物資生活,
因此總被人評為沒有競爭力,無法承受壓力,
接著出現的民國七十幾年次的,繼續被大人無情的批判,
而事實上,大多數的孩子都是被捧在手心長大的,要他們迅速成長,
卻給予這般溫室般的照顧,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當然我們也不要都把問題往父母推。
既然知道競爭力大的社會,那就更需要一份堅強的決心,
證明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有著同樣耀眼的能力。
文章定位: